1. 首頁
  2. 語文

《傷仲永》課文教學設計

《傷仲永》課文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A】

創意說明

文言文對於初一學生來說,是較有吸引力的,教師可充分利用學生的求知慾和詳盡的書下注釋,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式學習。

教學步驟

一、對照書下注釋,讀懂課文大致內容

對照書下注釋,自己閱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提出字詞理解疑難,自行解決。

用自己認為科學的方法,整理、積累相關字詞知識。然後交流,根據積累內容的價值、形式、全面與否和書寫進行評比。

在這一過程中落實:

字音:隸 邑 乞 扳 謁 稱 泯 耶

詞意:隸 邑 乞 扳 謁 稱 泯 耶 為意 未嘗 自為其名 收族 立就 文理 自是 通悟 受 賢 彼其

詞類活用:傷仲永 父異焉 借旁近與之 邑人奇之 賓客其父 父利其然

一詞多意:於 之 其

二、在瞭解大致內容的基礎上,朗讀課文

1、要求不讀破句。自己讀,聽同學讀,校正不正確的朗讀,調整理解偏差。

結合課後練習二,提醒學生注意句中的停頓,還可讓學生揣摩停頓規則。

2、要求讀出層次。先理性認識課文中的大小層次,標記後再讀,養成把理解滲透於朗讀中的習慣,以期形成良好的語感。

在這一環節中貫徹對課文結構的理解:全文借事說理,一、二兩段敘述方仲永的故事,第三段說後天教育對成才極為重要之理;從敘事部分看,仲永的變化經歷了三個階段──幼年天資過人,稟賦極高,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大不如前,二十歲時才思衰竭,完全變成了一個平庸之人,也有層次之分:從寫仲永幼時才能之“奇”的第一段來看,還有層次──句交代籍貫、身份、姓名、家世,二至五句寫他忽有賦詩才能,六、七兩句寫成名後的狀況。本環節實際上是要學生既能整體把握課文,又能從細微處思考句與句間的邏輯關係。

3、要求讀出感情:

學生自己讀,表演讀,要能讀出作者的驚喜、憤慨、惋惜、哀傷、告誡之情。

三、熟讀課文後,深入理解課文內容,質疑探究

讀課文,說說自己在理解中遇到的疑難,小組討論解決,然後把你們認為有普遍意義的思考和解答提出來,全班共同探究。

課文理解難點:

1、仲永的故事是真的嗎?

作者力圖寫真,人物有名有姓,哪裡人氏、身份家世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仲永如何神奇也有明明白白的細節描寫,還有“父異焉”“邑人奇之”的確證,另外敘事所用見聞錄的方式,使仲永成為“我”生活視野裡的一個真真切切的人,叫人不得不信。

現在我們爭論故事的真假已無多大意義,仲永現象不乏其例,作者意在用仲永之例說明後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

2、本文為什麼詳寫仲永才能初露時的情形?

這樣安排更見作者匠心,能更好地表現文章主旨。把仲永的天賦之高渲染得越濃,其才能泯滅引起的哀傷之意才會越深,作者的痛切之感、肺腑之情就會更有感染力。

3、“傷”的具體內涵有哪些?

⑴ 因仲永的悲劇而“傷”,幼時天資過人最終卻“泯然眾人”。

⑵ “傷”社會上如仲永之父貪財短視的可悲之輩。

⑶ “傷”邑人聞聽盛名趨之若鶩的不良心態。這也正是文中感慨“受於人者不至也”的深遠意味。

4、作者為何只追究仲永父親的責任而不寫仲永自身的失職?

作者把方仲永放在值得哀憐的位置上,重點表現對他的同情惋惜,強調其父“不使學”是仲永命運變化的關鍵,且後文所說“受之人”是說人所受到的.後天教育,而不是說人自身的後天學習和主觀努力,側重點不同。

四、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教學設計B】

創意說明

“傷”是文章的文眼,文中敘可“傷”之事,說可“傷”之理,表可“傷”之情。若能以“傷”為線,串起全文的教學,定能達到以儘可能單純的教學線條帶動儘可能豐厚的教學內容的課堂高境界。

教學步驟

一、朗讀,理解課文

1、落實字詞,通曉大意。

2、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感知課文內容:以方仲永的例項,說明後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瞭解本文形式:隨筆,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敘述是基礎,闡明道理是核心。

二、朗讀,體會“傷”意

1、讀文中敘事部分,簡述作者“傷”為何事?作者是怎樣突出仲永才能之“奇”的?

2、讀文中議論部分,說說作者講了什麼道理,仲永何以可“傷”?“受於人”從文中看至少應包含哪些意思?

3、文中哪些詞句、哪些安排可見作者的“傷”情?這些地方該怎樣朗讀?

4、你認為造成仲永悲劇的原因有哪些?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自己確定發言的角度和觀點。

三、朗讀,熟讀成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