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輔助設計與工程計算

景區遊步道方案設計

景區遊步道方案設計

遊步道,是景點景觀平面構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聯絡各個景區、景點以及活動中心的紐帶,具有引導遊覽、分散人流和供遊人散步、休憩、停留之用,我們看看下面的景區遊步道方案設計吧!

景區遊步道方案設計

一、主遊路、次遊路、遊步道

主遊路是道路系統的主幹,主要起景點聯絡、功能分割槽界限的功能,一般寬3-4米,依景區規模和遊人流量而定;次遊路是從主遊路分出後直接聯絡各區和景點的道路,主要起到分散人流的作用,通常寬2-3米;

遊步道是真正引導遊人深入景點、引人入勝的道路,在山巒、峽谷、水崖、小島、叢林、水邊、花間和草地上均有鋪設,是完全融入大自然景觀的道路,採用的寬度為1-2.5米,也有小於1米的。遊步道不僅是景觀的組織與聯絡紐帶,同時由於其蜿蜒曲折或跌宕起伏帶來的景觀變化,從而帶給遊人不同的視覺體驗與遊憩享受。

二、遊步道的功能

合理、充滿情趣、有觀賞性的景點是遊步道鋪設的前提,也是遊步道的延伸和節點,因此,遊步道鋪設的必要性取決於景觀質量,引人入勝的景觀點搭配上與之協調的遊步道,對景觀也是一種補充和提升。

由於遊步道是融入自然的道路,因此遊步道在功能上除了具有與主次遊路相同的引導和疏散的功能之外,作為慢速交通線,還有其更重要的功能,具體體現如下:

一是使景觀具有景點串聯的有序性。遊步道規定了遊人的行進路線,從而向遊人傳達設計者的設計意圖,讓遊人按規劃好的順序依次進入各景點;

二是審美功能,遊步道將景區最美的景點景觀聯絡起來展現給遊人,透過不同的形式、形狀、鋪裝和材質也形成景觀融入環境;

三是對遊人安全和景區資源具有雙重保護功能。約束遊人遊覽的隨意性,在讓遊人遠離危險的同時減少隨意踐踏帶來的破壞,保護旅遊環境;四是文化提升功能。“曲徑通幽”是中國傳統景園的追求,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遊步道用來引導人的活動足跡,有助於提升景區的文化品位。

三、遊步道設計的原則

1、滿足基本功能的`原則

遊步道的設計,首先應滿足其基本功能,即交通功能,通常次遊路應與主遊路連線形成環路,遊步道與次遊路連線形成環路,遊步道也可以與主遊路連線,遊步道之間也可以形成環路。根據景點的設定,最終達到的效果是讓遊人不走回頭路、錯路或者毫無景觀可看的路。

2、審美原則

遊步道是景區連線景點的最後一部分,是融入自然的道路,因而其審美性在整個園路設計中顯得尤為重要。

第一是要符合景區的整體風格。以滿足構圖的需要。規則式的園林景區,遊步道也應為直線或有跡可循的道路;自然式的園林景區,則應採用無軌跡可循、曲徑通幽的自由曲線和寬窄不定的變形路。

第二是要線上型上尋求變化。不同的線型具有不同的審美作用,直線代表力量,曲線象徵柔美,交叉線使人產生激盪,波狀放射線使人感到奔放等。所以遊步道應根據不同的區域、地形、地貌、使用功能和資源條件選用不同的形狀。

第三是要空間上尋求變化。以滿足人們視覺上的動感需求。利用地形的高低起伏,或有意識在高程上使路面錯落有致,以及有意識地運用古典園林藝術力的障景、漏景等手法獲得移步換景的效果。

第四是鋪裝的色彩和圖案的設計。顏色應總體上選擇鄰近色,儘量不選用大範圍的對比色,而圖案的選擇應從美觀和遊客的因素上考慮,一般的道路應選擇色彩構成簡單,線條明快的圖案,而兒童活動區則可選用比較活潑的圖案和色彩以增強趣味性和分割槽的標誌性。在中國古典園林中,園路鋪裝的圖案多具有一定的意義和文化內涵,如蝠紋路、錢紋路和鶴紋路分別象徵著人們對幸福、財富和健康長壽的嚮往。

第五是選材。路面不同的材料也會產生不同的審美效果。如鑲嵌的石子似一朵朵跳動的浪花、起伏的音樂,給人一種自由浪漫的感覺;嵌草路面給人清新活潑的感覺;木板鋪路會給人輕鬆的感覺;石材路面會讓人感到堅實牢固。

3、因地制宜、適地適路原則

遊步道的選擇應適應自然的地形水文條件、不破壞重要的自然景觀並能夠讓人欣賞體驗優美的自然環境。尊重自然資源的特點,在豐茂的草場上可能採用汀步路,在崖壁上修步道盡量保持崖壁的原貌,採用懸空的搭建方式,水面上修路決不應該把水系景觀分隔得生硬、簡單。

4、安全舒適原則

安全是遊步道設計的重要前提,必須引起設計者的足夠重視。線路設計應該儘量避開危險區域以儘量避免可能發生的安全事故。當安全與景點審美髮生衝突的時候,應儘量服從於安全,從工程技術、工程質量和加強管理等多方面努力以滿足安全的要求,如在較危險但風景優美的觀景點設定觀景平臺、加固臺階、安裝護欄、設定警示牌、警界線、加強遊人安全教育等。

鋪裝材料的選擇也應注意其安全性,要儘量避免選用表面過於光滑的材料,在兒童遊戲區應避免選用有稜角的材料,碎石接縫的處理不應把縫隙處理過大以免對老人和兒童造成危險,老年人聚集的地方不選用對比強烈的色彩等等。

線路設計的舒適性。如線路設計中是否合理安排休息的地方,在沿途設定座椅、休憩平臺;在具有夜遊功能的景區路面照明是否合理美觀,是否有刺眼的眩光,維修是否到位及時;卵石鋪路會起到足底按摩的作用,但是不宜過長,否則會引起足底的不適;衛生間的安排位置是否適宜,無障礙設施是否齊全等等,都是衡量線路設計是否舒適的標準。

四、遊步道設計的方向

1、融入自然

遊步道佈局以生態保護為原則,在可達性與觀賞性的基礎上,有機組織與串連景觀資源。在設計中充分保護現有植被,遊步道採用地面與架空等手法,與現有植被有機結合。自然岩石上的遊步道鑿石而行,融入原有的地貌中。

2、豐富遊憩體驗

將遊步道佈局設計與為遊客提供不同的遊憩體驗結合,在遊覽路線的設計中突出路徑與場所的不同感受。如在路徑上串連了高臺景觀空間、中臺景觀空間、門式景觀空間、峽谷景觀空間、巖洞景觀空間及林間植被景觀空間等多種場所與空間形式,分別為遊人提供環視、平視、俯視與仰視等多種景觀視覺方式。使得人在景中,可觸控體會,人在景外,可觀賞、留影。

遊步道地塊面積雖小,但作為整個景觀遊憩系統的最後一級道路形式,起著把遊人引導至景點的重要功能,以滿足遊人的遊覽欲求,線路設計得太長會使人疲倦而放棄繼續探尋,太短又會讓人覺得意猶未盡,暢通無阻太容易到達又會讓人覺得缺少刺激,太艱險又讓人望而卻步,因此遊步道的設計成為了景區道路系統設計成敗與景區整體功能優劣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