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草》課文教學片斷實錄

《草》課文教學片斷實錄

我曾經兩次教過《草》這首古詩,然而這兩次教學的課堂氣氛和教學效果卻截然不同。第一次教《草》是在九年前,當時著重於詞意、詩意的講解和朗讀的指導。雖然課堂上我講得很認真、很賣力,詞意、詩意講得清楚、透徹,學生讀得也很正確、流利,但是課堂氣氛較沉悶,缺乏生機和活力。這不是一堂成功的課。

課堂上應該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呢?這也是當前不少老師遇到的問題。經過多年的教學探索與實踐,我發現了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中只是把學生當作大容器,不斷往裡灌,只考慮自己怎麼教,很少研究學生如何學,更沒有進一步深入探討學生到底喜歡怎樣的學習方式。

六年後,我再次教《草》時,就改變了原來的教法。為了使學生思維活躍,積極參與學習過程,創設了這樣的實物情景。當講到“野火燒不盡”這句時,我悄悄把事先準備好的一小塊長有枯草的土皮拿出來,放到講臺上,這時孩子們臉上充滿了好奇。我沒有作過多的講解,只是說:“請同學們注意,現在胡老師要做什麼呢?你們仔細看著。”於是學生們專注地看著我的一舉一動。當我用火柴點燃枯草,草燃完後,就問孩子們:“枯草燒完了嗎?”孩子們個個爭先恐後地回答,有的說燃完了,有的說還沒有。於是,我請一位認為草燒完了的同學上來,讓他撥開泥土仔細觀察,並問發現了什麼。他恍然大悟地說:“噢,原來還有草根沒有燒著呢。”接著我讓大家看土裡的草根。趁此機會告訴孩子們,枯草雖然燒完了,但草根還埋在土裡。當春天來了,暖和的春風徐徐吹拂的`時候,便又長出嫩綠的小草來。從而引出詩的下一句“春風吹又生”。結課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透過這節課,同學們學到了什麼?”採取小組討論,後全班交流,有的學生說:“我從中理解了詞意和詩意。”有的說:“我知道了小草的生命力很頑強,還知道了小草為什麼有這麼頑強的生命力。”還有的說:“我知道了透過做實驗和仔細觀察可以使我們獲得新的發現。”沒想到,這堂課學生還有意外的收穫。孩子們不僅學得興致勃勃,趣味橫生,使他們輕鬆地理解了詩的涵義及意境,而且對草具有頑強生命力的原因也有了感性認識。同時在潛移默化中也教給了孩子們一種學習方法,即對生活要仔細觀察,善於思考,做實驗也是解決某些問題的好方法。

《草》的第二次課堂教學被激活了,究其原因,只是加入了這麼一段“小插曲”,巧妙地運用了一塊草皮,創設了有趣的實物情景,營造了一種能夠使學生心情愉快,無憂無慮的學習氛圍,調動了孩子們參與學習過程的積極性。置身於其中,學生不會感到緊張沉悶,枯燥乏味,以至於抑制了主動學習行為。這是情景教學法,它可分為真實情景和虛設情景。這堂課是運用了真實情景教學。在教學中,無論我們選擇哪種教學法,教法必須服從學法,最終目的就是要啟用課堂,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全過程,使學生帶著問題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保持活躍的思維狀態,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我們必須使每堂課都讓學生產生新鮮感,使他們或有新的發現,新的體驗,或有新的感悟,新的收穫。這就需要教師在課的匯入、推進及結課諸環節的設計上下功夫,注重創新,使學習語文成為學生最神往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