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農業經濟管理

農業“入世”問題的調查與思考參考

農業“入世”問題的調查與思考參考

農業“入世”問題的調查與思考

農業入世後,農產品供求關係將發生根本變化,農業面臨新的衝擊和考驗,在新的形勢下,農業要想實現新跨越,必須要有新的發展思路。

就商城縣而言,優美的生態環境,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是我們應對“入世”挑戰的最大優勢,我們應按照“糧油優質化,產業區域特色化,茶葉、果蔬有機化,畜禽、水產綠色化”的發展新思路,面向市場,搶抓機遇,真抓實幹,確保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穩定。

一、轉變觀念,確立結構調整的總體工作思路。

實現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目標,首先要在思想觀念、工作思路、工作方法上實現根本改變,用改革創新精神,組織指導農業結構調整。

一是要從依靠行政手段、指令性計劃模式中解脫出來,瞄準國內國際市場,透過科學規劃、培植典型、建立基地、開發市場、強化執法等市場經濟手段和方法,指導農業結構調整。

二是要從佈局欠優、規模零散模式中解脫出來,把農業結構調整與全縣經濟結構調整相結合,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培植具有區域特色的支柱產業和主導產業,形成農產品規模經濟優勢。

三是要從家庭小生產、簡單再生產模式中解脫出來,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扶持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共同抵禦市場風險。

四是要從粗放經營、經驗種植的.模式中解脫出來,加快品種、技術和知識更新,加速農產品更新換代,促進農業增長方式轉變。

五是要從自給自足、封閉經營的模式中解脫出來,根據國際、國內農產品市場需求和變化趨勢,開發生產、加工、運輸、保鮮、包裝等技術,提高農產品質量標準,擴大農產品出口。

二、科學規劃,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產業佈局。

圍繞國際、國內兩大市場,依託山、水、田、林和勞力資源,調整種養結構,不斷把品種調優、規模調大、效益調高,向幾鄉一業,幾鄉一品發展,形成新的產業帶和基地群,繼續按照“公司 基地 農戶”的開發模式及“縣抓龍頭,鄉抓產業,村抓基地,農戶建園”的成功做法,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在“調”字上狠下功夫,在規模上大做文章,重點抓好“三帶六區”,即:南信葉路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生態特色經濟開發帶,灌河灘塗樹草牧防風固沙速生楊防護林帶,淺山丘陵畜禽(山羊、淮南豬、土雞)養殖帶;深山區生態茶葉、高山蔬菜主產區,南部鄉鎮慄、茶、藥、杉主產區,中北部優質糧油主產區,鯰魚山、鐵佛寺、大石橋庫區水產品主產區,城鎮周圍瓜果、蔬菜主產區,沿河庫塘堰淮南麻鴨主產區。

三、提高質量,加快推進農業產品標準化。

農業標準化是農業加入WTO的新要求,隨著國際市場全面開放,國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十分緊迫。

今後幾年,我縣推進農業標準化,要著力抓好六大體系建設:一是質量標準體系建設,建立優質農產品品牌。

按照國際標準、國家標準,確定農產品生產執行標準。

對標準化生產的農產品,創立品牌,註冊商標。

2—3年內,在叫響其鵬牌天然有機茶、長元野生茶油的同時,力爭使板栗、高山四季豆、麻鴨、山羊、淮南豬、花白鰱、河蟹等產品獲得註冊商標和品牌。

二是生產示範體系建設,建立無公害產品基地。

重點抓好28萬畝板栗、10萬畝茶葉、15萬畝油茶、2萬畝銀杏、6萬畝雜果、6萬畝中藥材(含國槐)、15萬畝紫雲英、8萬畝瓜果菜、2萬畝高山蔬菜、50萬頭淮南豬、30萬隻山羊、6萬畝水產品等基地建設。

三是技術標準體系建設,推行生產過程標準化。

根據部頒標準,制訂完善主要產品的無公害栽培養殖技術規程,示範基地生產嚴格按照技術規程操作。

四是加工流通體系建設,實行加工產品無害化。

著力提高企業的標準化加工水平,嚴格控制冷凍、保鮮、脫水、鹽漬等加工過程中的汙染,實現加工無公害。

健全無公害產品銷售網路,縣城和主要交通要道,鄉鎮農產品市場設立無公害產品專銷區,並逐步在大中城市設立商城無公害農產品銷售視窗,憑證銷售。

五是檢測監控體系建設,保證農產品達標上市。

縣建立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按照產業佈局,建立環境監測和產品質量檢驗網點,實行產地環境和產品質量跟蹤管理。

四、搞活流通,推進農業產業化程序。

引導和鼓勵多種經濟成分、多種經營形式參與產業化經營。

努力達到四個一批:一是興辦一批龍頭加工企業。

支援現有的龍頭企業掛靠集團,資產重組。

引進新技術、新裝置,開發蔬菜保鮮加工,興辦綠色食品、保健食品企業。

二是組建一批合作經濟組織。

農業發展要解決千家萬戶小生產與千變萬化大市場之間的對接,就必須大力發展各類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

透過龍頭企業與農民、專業大戶與農民、市場與農民、科研單位與農民的聯合,組成合作經濟組織。

透過資金、技術、人才、資訊聯合,結成利益共同體。

組建各類專業研究會、協會、合作社,做到每一個產業都有合作經濟組織,承擔產前、產中、產後服務。

今後十年,力爭培植100個年營業額超百萬元的合作經濟組織。

三是培養一批農民經紀人。

放手支援他們從事購銷、傳遞資訊、發展儲運,發揮他們搞活生產流通的主力軍作用。

到“十五”期末農民經紀人達到5萬人以上。

四是建設一批農產品市場。

縣一級要建設3—5個年購銷超億元的農產品專業市場,地處交通幹道的集鎮,都要辦1—2個農產品市場,同時每個鎮都要在大中城市開設銷售視窗,實現產銷直掛、產銷代理,擴大農產品銷售。

五、眼光向外,加快發展躋身國際市場的外向農業。

抓住“入世”機遇,面向國際市場,發展創匯農業。

在鞏固擴大豬鬃、山貨等產品出口的同時,不斷拓展茶葉、油料(茶油、菜油、香油)、肉類、水產品、果蔬、中藥材、食用菌等產品,擴大生產能力,拓寬出口渠道。

農副產品及其加工品出***貨額佔全市出口總額比重達30以上。

開發新的出口創匯農產品,尋求外銷合作。

大力引進外資、民資、工商資本進軍農業,尋求合資合作,開發新興農業專案。

扶持一批外向型龍頭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對能夠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產品,實行網上招商,建立一批能打入國際市場的品牌。

建設和提升一批出口農產品基地。

參與國際學術交流,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智力。

引進外資,興辦一批外向農業示範園區、觀光農業示範園區和旅遊農業示範園區。

運用優質高效農業開發的先進典型帶動全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不斷提升農業品位,真正把商城農業推出國門。

六、科技創新,拓展農業優新發展空間。

實施品種、技術、知識更新三大工程,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加快農業產業升級,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措施。

一是開發新興產業,引進推廣農業優新技術。

適應國際市場需求,應用生物快繁技術,實行工廠化育苗。

發展名貴花卉、盆景、苗木,形成產業化生產。

開發無土栽培新專案,引進擴繁名特優稀品種,推廣應用農業科技新成果。

二是改造傳統產業,促進糧油生產向優質化方向發展。

糧食適應人們注重保健、生活層次提高的要求,加快品種更新。

在繼續堅持壓糧擴經,壓麥擴油的前提下,大力發展優質粳米、“雙低”油菜等高效農作物和經濟作物。

三是發展主導產業,培植新的發展優勢。

重點培植髮展林果、兩茶(茶葉、茶油)、蠶桑、畜禽、水產、油料、山貨、中藥材、高山蔬菜等,使之形成規模和知名度。

四是培植農業科技型企業,建設農業科技示範園區。

透過轉租、返租、承租等形式,集中一定的土地,建設農業科技示範園區,逐步把縣農場、白塔集農科隊、王樓林場、河鳳橋園藝場、上石橋雙河灘塗林果間作生態示範區等創辦成農業科技型企業,使之成為農業科技創新的主體。

七、資訊引導,提高農業組織化水平。

一要搞好政策引導和規劃指導。

根據新一輪農業結構調整的更高要求,合理制定農業發展和結構調整規劃,抓好一批優勢產業和特色產品,形成規模。

二要抓好資訊和產業政策釋出。

農業資訊網路向市場、加工企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民經紀人延伸,及時釋出農產品產銷和價格資訊,為調整結構提供可靠依據。

三要建立多渠道投入機制。

透過資訊引導,國家投資、集體投入、吸納民資、引進外資並舉,共同投資改善農業基礎條件,提高農業裝備水平。

八、資源重組,加速農村勞動力流動和轉移。

我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最大的難題是農業資源少,農民太多。

龐大的農村人口基數,降低了人均農業資源佔有量。

即使農業產生很高的回報率,但由於規模上不去,農民收入也難以有較大增加。

從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縣農村的實踐看,農民增加的收入中很大一塊是轉向經營非農產業得到的。

而農村人口減少,從而增加農業人口資源佔有量,並透過非農產業對農業的反哺,可以使經營農業的人口收入增多。

因此,增加農民收入必須做好增加非農收入和減少農業人口這兩篇文章。

一方面,要繼續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民營企業,特別是發展以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為主的鄉鎮企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為農村勞動力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另一方面,加快小城鎮建設,促進鄉鎮企業相對集中,帶動農村第三產業發展,引導農民向小城鎮第三產業和非公有制經濟轉移,逐步減少農業人口。

這兩篇文章做好了,不僅農民收入可以大幅度增加,農民生產質量也可以不斷提高,農村社會面貌必將大大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