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的學習心得
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
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透過學習可以增長才幹,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我感到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悅。學習新知識,溫習舊知識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悅的事情,學習能使我們提高素質、增長才幹。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傳統文化凝聚了中華五千年來所有中國人的`智慧,我們的祖輩為我們提供了這麼好的學習機會,我們有什麼理由不把傳統文化學好?我們不僅要學習傳統文化,也要把它運用到現實當中,與時代結合,讓五千年來祖輩的智慧在現代生活中熠熠生輝!
儒家要我們首先修身養性,然後齊家、治國平天下;道家講 悟道、求道、體道、行道,無為而無不為;佛教導我們:利己、利人,功德圓滿。
這三家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先要求我們自己明明德,擺脫了身心痛苦,悟了,獲得了大的智慧,然後再去做事,幫助他人,影響他人,造福社會。
宋朝朱熹曾曰:"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即五倫。它告訴我們思維的方法: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待人接物的原則:言忠信,行篤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學習的最根本就是培養每個人德行,具體來講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一、孝:百善孝為先。"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我們是從父母那裡獲得生命,我們應該知恩感恩。一個人能知恩感恩,孝心才得以萌生。身為子女理應將奉養父母的責任扛在肩上,時時想著父母、孝順父母,不僅養父母之身,還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和父母之智慧,這樣才能真正讓父母身心更快樂,生活更美滿。
二、悌:一個"心"字,跟一個弟弟的"弟",心在弟旁,表示哥哥對弟弟妹妹的關心;心中有弟,就是兄弟間彼此誠心友愛。《弟子規》中"首孝弟"就說明了孝敬長輩、兄妹友愛是教育學習的重點。在家知道孝敬父母,在外面才知道尊敬老師、尊敬領導;在家懂得友愛兄弟,在外面才知道關心朋友、團結同事。在家裡把孝道行好了,在社會上才能更好地接人待物。
三、忠:古人云:忠者,德之正也。惟正己才可以化人。而盡忠者,必能發揮出最大的智慧和才幹,因為公生明,偏則暗;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忠於自己的祖國和人民。
四、信:是指做人誠實不欺騙別人,我們與人交往要有誠信。民無信不立,與他人交往,絕不食言,不妄語,不輕諾,言既出,事必行。
五、禮:是由一定社會的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禮儀。所以我們每一個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應學會禮儀,以禮待人。即潔身自愛,知節用和,克己制欲,不涉奸亂,端正心思,以德治事。
六、義:是指公正合宜的道理或舉動,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具有正義感。在社會活動中言行舉止合乎正義和公益,不起盜心,不佔便宜,不偏不倚,俯仰無愧。
七、廉:是指人的品行正,不貪汙,廉潔自律。我們做事情應當潔身自愛、廉潔奉公,樹立正確人生觀和世界觀。在思想上以清廉為樂。
八、恥:是說做人應懂得知恥、要有羞愧感。子曰:"知恥近乎勇",一個民族的強盛,往往崛起於這個民族自知所遭受的恥辱,繼而才能勃發圖強之力。
最後,讓我們一起為中華傳統文化這顆長壽樹澆澆水、施施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