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太吉的倒下給創業者帶來的啟示
一個煎餅攤能承載多大的夢想?黃太吉用親身經歷告訴你:上億元融資,12億的估值;但這個曾經風光無限的黃太吉如今也遭遇到了危機:媒體爆出黃太吉在北京的店鋪出現了關店現象,線下的經營成本讓他們難以負擔,去年完成B輪融資後也沒有新一輪融資的訊息,外賣業務品類不斷萎縮,關閉大量其線下外賣工廠……
嚴峻的形勢讓這個案例最終成了一紙“病例”,為網際網路人今後的創業道路提供了珍貴的臨床經驗。
沒用的噪音不是好口碑
黃太吉一度是創業者們的的談資,是口中的行業顛覆者,事實上不少人透過黃太吉在標榜自己。
從開始的老闆是百度技術宅、老闆開賓士送煎餅、美女老闆娘,還有另類的店面設計,到黃太吉創始人赫暢提出類似於某爺的餐飲爭議理論“好不好吃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人們沒做過的事情”,更要把“本來應該做好”的那部分補足,比如品牌和使用者體驗。黃太吉一直在製造聲音。
總之黃太吉除了吃,什麼都要曬,除了吃,什麼都有話題。黃太吉的創業過程始終離不開一個詞:“營銷”。
於是人們在談論黃太吉的時候說的並不是食材、味道這樣“下里巴人”的東西,而是抱著獵奇的心態去圍觀黃太吉的各種“出人意料”。
創業團隊也沒有把重點投入到產品的開發上(口味、食材的進步),反而享受著集中精力讓自己的品牌更多地在社交平臺上曝光,力求不斷髮出自己的聲音。
最可怕的一個細節:據說黃太吉官方微博會拉黑每一個說煎餅不好吃的人,因為他們不在意別人對口味的評價。
這樣的看起來眼花繚亂的策略夠幫助他們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的流量,受到投資人的青睞,但同時也給今天的局面埋下了伏筆:黃太吉把所有的聲音美好的想象成了“品牌口碑”,但忽略了他們最需要“產品口碑”。
連續創業是個邏輯陷阱
武俠世界裡有一種拳法,叫做七傷拳。一拳中有七股不同的勁力,或剛猛、或陰柔、或剛中有柔或柔中有剛,或橫出,或直送,或內縮,敵人抵擋不住這源源而來的勁力,便會深受內傷,威力無窮,小說中少林的空見大師就是被七傷拳擊斃的。
但七傷拳並非普通人能練得,倘若內功境界未到火候,就會給自己帶來極大的'傷害。所以這個拳法在武俠的世界裡,只屬於那些武功造詣極深的絕世高手。
創業的世界裡也有七傷拳,叫做“連續創業”,很多人看到了史玉柱、褚時健們連續創業的成功,卻忽略了他們曾經所有過的沉澱,最終只能讓自己深受內傷,黃太吉顯然也落入了這個困境當中。
關店並不是黃太吉創業以來遭遇到的第一個危機,幾年前他們就意識到了自己單一產品模式的不足(比如抗風險能力差、新鮮感快速流失等),從而做出了一項重要的決定:拓展自己的產品線。
最開始他們還只是在食品這個大的品類中進行拓展,比如蓋飯、冒菜、火鍋、餃子,後來他們又進入了創業的另一片藍海當中,建立了自己的外賣團隊。
但這些努力並沒有改善他們的生存狀況,甚至還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他們的發展:沒有一款產品線專而精地做了下去,這條長長的產品線總是浮在表面上,讓他們的商業模式顯得非常累贅。
與口碑營銷的本末倒置相比,“連續創業”更像是個邏輯陷阱,一直在使用時間差:在前面一個產品模式還沒有完全成熟的情況下,他們就快速地建立起新的產品模式,不給大家留下反應和驗證模式的時間,接二連三地打出新牌,利用話題製造時間差,從而保持自己的話題性。
牌總有打完的那一天,故事總有聽膩的那一刻,時間總可以驗證成果的那一刻。如今黃太吉的局面就是“連續創業”時間差滾不動的結果,“你所說的一切故事,我們沒辦法反駁,但時間可以”。
“病例”黃太吉的臨床經驗
黃太吉這個曾經的案例變成有臨床價值的病例,不難發現在關注的黃太吉的人裡面有不少我這樣“不懷好意”的人,他們都想看這個依靠著網際網路“營銷”成長起來的餐飲創業公司何時以何種姿勢死掉,以提前規避今後可能遇到風險。所以這裡可以簡單地總結出黃太吉帶來的臨床經驗:
1、不要被短時間內的關注量所迷惑
黃太吉雖然依靠他們的傳播技巧獲得了很大的關注量,但這些關注量是沒有意義的。
一方面消費新鮮感和話題帶來的關注量,在產品質量不過關的情況下很難轉化為黏性使用者,沒有辦法長期留存;
另一方面他們頻頻打出“網際網路思維的獵奇牌”,讓人們對他們運營模式的興趣甚於對產品的興趣,導致這些關注量只是單純地圍觀。
黃太吉的衰敗也正是因為錯誤地判斷了形勢,誤以為自己獲得了潛力巨大的市場,最終淹死在自己製造的泡沫力裡。
2、無法反駁你的自嗨,但自嗨沒用
黃太吉依靠著“創新的迴歸”成為了創業明星,順利地拿到了上億的融資,但加速發展階段他們並沒有轉變之前“本末倒置”的運營模式,而是用複製這個模式的方式擴大產品線,導致問題被不斷放大。
不同階段制定不同的策略,這個淺顯的道理每個創業者都懂,但如果創始人一開始就認為這樣的策略是正確的,那整個創業就完成是一場自嗨。當他們匪夷所思地問出“煎餅好吃重要嗎”的問題時,你能想象喬布斯在釋出會上問“iPone執行流暢重要嗎”的情景嗎?
3、創業者面對誘惑的時候,應該怎麼抉擇
黃太吉12億估值除了泡沫以外,也在證明“炒作“遠遠比認真做產品獲得的短期利益要多得多,但長期的連續創業還是隻有靠產品。
每個創業者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因此在創業初期面對用炒作就可以收穫關注度的誘惑時,應該冷靜一下,堅定自己長期創業的決心。所以現在來看不少創業的失敗不完全是資本寒冬造成的,如果現在審視一下自己或許你的創業還有得救。
如果黃太吉無可救藥地死掉,我很高興:我們的網際網路已經具有了自身的淨化功能,能吹的泡沫都在被破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