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古詩》教學實錄與評析

《古詩兩首》教學實錄與評析

《古詩兩首》教學實錄與評析

一、打破常現,改革古詩教學的課堂結構

這節課,較大的突破就是改變了古詩教學由老師牽引著學生,逐字逐句串講詩意的傳統做法。課堂上,從學生自由背誦學過的古詩開場,引出今天要學的兩首古詩。而後,安排自學時間,使學生有一個潛心讀書的過程。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讓學生彙報“讀懂了什麼”,師生共同討論,互相補充。對於學生沒有弄懂的問題,老師安排了質疑環節,啟發學生共同探討。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在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的探討中,完成了教學任務。這種設計,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使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老師只是一個參與者、合作者。

為了改變串講串問的教學結構,我抓住重點進行教學。兩首古詩沒有平均地使用力量。《望廬山瀑布》和《絕句》相比,第二首易學好懂。於是我把第一首詩作為教學重點,又抓住第一首詩中的後兩句為重難點來突破。因此,增大了這節課的教學容量,節省了教學時間。

二、以學定教,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1、自學時間充分:

安排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學,學生能靜下心來認真思考,寫寫畫畫,動手查,同桌的還可以商量商量,學生學得主動,的確有所收穫。自學提綱的設計,符合三年級的要求,同時滲透了學習古詩的方法,潛移默化培養自學能力。

2、質疑環節落實:

在彙報了讀懂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而且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課堂上學生提出的問題很有水平。如,“疑’是“像”的意思,為什麼這裡不用“像”?為什麼“生紫煙”的“生”不用升起的“升”?我當時並沒有急於解答這些問題,而是把問題轉向全班學生:“誰幫他解決?”“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大家怎麼想?”很巧妙地把“球”又傳給了學生。

3、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第二首古詩:

基於《絕句》淺顯易學的特點,學習這首古詩時,我宣佈:“對於這首古詩,同學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學習。能用自己的話描繪詩句景象的,可以試著說一說;喜歡朗讀的可以有感情地讀一讀;擅長畫畫的同學可以畫一畫。還有什麼別的方法都可以試一試。”這樣的安排徹底放開了學生,讓學生自主選擇最喜歡的方式學習,真正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體現出教為學服務的思想,課堂氣氛熱烈。

三、創設情景,以讀為本

為了增強教學效果,激發學生朗讀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壯美,體會到詩人的思想感情,我還千方百計創設情景,營造氛圍,使學生置身於大自然中。如,老師的配樂範讀,投影打出的畫面,錄影片中真實的廬山瀑布,有感情色彩的激勵語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學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開了想象,提高了教學效率。

與此同時,我以讀為本,把讀和理解、讀與想象等有機結合,並不斷提高讀的要求,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學習理解地讀,投入感情地讀,配畫加上動作地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直至會背誦,使學生在讀中感受詩詞的想象力,領悟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凝鍊。花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自由練讀”,讓讀得不夠的學生再讀,重視了群體活動,同時也注意到了學生的差異,培養了學生的語感。

四、主導作用發揮得當

在學生學習遇到困難時,能順勢引導,隨機應變,表現出對古詩的準確把握和深刻理解。如,觀察點的巧妙解決:“我應該站在哪兒望著廬山瀑布來吟誦這首詩呢?”當一學生沒有說準時,問:“誰還有不同的意見?”當學生能聯絡詩句說準觀察點後,仍引導到“再看一看題目,還有補充嗎?”這些指導與點撥,及時、準確、到位。另外,激勵語言的運用,也體現出素質教育的思想,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

五、加強了課內外的結合

課堂上啟發學生互相交流查閱資料的收穫,不但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增長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收集資訊、處理資訊的能力,這對學生終生有益。特別是課後作業,我佈置:“除了學過的,同學們再找一兩首,下節課你們來做老師,給大家介紹。”它打破了課內外的界限,擴大了學生的課外閱讀,這正是素質教育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