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古詩的教案

關於古詩三首的教案

一、教學要求

1.瞭解詩的內容,理解詩句,體會詩中抒發的感情。

2.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3.背誦這三首詩。

4、能熟練運用學古詩的方法學習本課。

二、教學重點

解詩意,悟詩情。

三、教具準備:掛圖,幻燈。

四、教學時間:兩課時。

五、教學方法:談話法,朗讀法。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板書課題。

二、回憶學習古詩的方法。

知詩人----解詩題------明詩意-------悟詩情。

三、學生自主學習,師相機引導。

長歌行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

焜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註釋]:老大:年老。徒:徒然……

[賞析]:樂府詩是最能代表漢代詩歌成就的一種體裁。它常採用賦、比、興、互文、反覆歌詠的修飾手法及鋪陳、對比、烘托等技巧狀物抒情,這首《長歌行》便代表了這種特色。作者借百川歸海、一去不回來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勸勉世人要珍惜光陰,有所作為。全詩從青葵起興,聯想到四季變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應當抓緊時間奮發努力的結論,其比興手法是很明顯的。

“長歌”適宜表達深沉的感情,這一首娓娓道來,有描述,有抒情,有嘆惋,也有勸勉,使整首詩含蘊細膩,餘意無窮。既繼承了“歌以詠志”的傳統,又極富形式上的美感,便於反覆吟誦。

板書:

朝露----日希

生光輝-----華葉衰珍惜時間!

東到海-----復西歸?

不努力-----徒傷悲!

四、談體會,讀古詩,聯絡實際,試仿作最後兩句詩。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學習古詩的方法。

知詩人----解詩題------明詩意-------悟詩情。

二、學生自主學習,師相機引導。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

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謝靈運曾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釋常談》)劉勰的《文心雕龍.才略》中也說:“子建思捷而才俊,詩麗而表逸。”明代王世貞的'《藝苑卮言》也說:“子建天才流麗,雖譽冠千古,而實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辭太華。”可見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華出眾,稟賦異常的特點,而最能表現其才華的例子就是這首《七步詩》。

據《世說新語.文學》中說,曹丕做了皇帝以後,對才華橫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懷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內作詩一首,如做不到就將行以大法(處死),而曹植不等其話音落下,便應聲而說出六句詩來,就是上面的這首膾炙人口的詩。因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後人稱之為《七步詩》。據說曹丕聽了以後“深有慚色不僅因為曹植在詠詩中體現了非凡的才華,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領,使得文帝自覺不如,而且由於詩中以淺顯生動的比喻說明兄弟本為手足,不應互相猜忌與怨恨,曉之以大義,自然令文帝羞愧萬分,無地自容。

此詩純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淺顯,寓意明暢,無庸多加闡釋,只須於個別詞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過濾煮熟後發酵過的豆子,用以製成調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莖,曬乾後用來作為柴火燒,萁燃燒而煮熟的正是與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緊,自相殘害,實有違天理,為常情所不容。詩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剎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歎為觀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語,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鬩牆、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說明此詩在人民中流傳極廣。

三、交流,質疑。

四、學習《出塞》

出塞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渡陰山。

依舊是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邊關,征戰長久延續萬里征夫不回還。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而今健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嘆。二句寫徵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願,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

五、佈置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