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清明節

清明節黑板報初中生

清明節黑板報初中生

清明節是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6天。掃墓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10天或後10天。未來迎接清明節的到來,為大家分享了清明節黑板報,一起來看看吧!


清明節黑板報圖片1


清明節黑板報圖片2


清明節黑板報圖片3


清明節黑板報圖片4


清明節黑板報圖片5


清明節黑板報圖片6


清明節黑板報圖片7


清明節黑板報圖片8

清明節詩歌1

清明,這個古老的節日

到底是醒著的人祭奠長眠的人

還是,長眠的人祭奠醒著的人?

到底是地上的人思念地下的人

還是,地下的人思念地上的人?

一抔泥土,兩個世界

我祈禱我的世界下一場雨

在雨中盡情流下悲思的淚

淚和著雨會敲開泥土的門

哪些靈魂呀,背離泥土的方向?

或許,地下的人惦記地上的喧囂

或許,地上的人嚮往地下的靜謐

或許,醒著的人需要長眠

或許,長眠的人需要醒著

哪些靈魂呀,需要泥土的芬芳?

聽——空的天在嗚咽,開始淚流

哪些靈魂呀,在悄悄被雨水洗禮?

看——泥土之門被敲開了

從一個世界到另一個世界

冒出嫩綠芽葉,開出的是笑容……

清明節詩歌2

杏語清明來

花開落雨富

牧童騎牛數

瓣瓣凝思情

蜿蜒羊腸道

步步連悲傷

遠山黛影肅

白幡驚風抖

跪泣燒黃紙

撫碑念舊恩

瀟瀟雨絲魂

青山同您阿

清明節作文1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即將來臨,星期天,我和媽媽一起坐車去鄉下給去世不久的外公上墳。一路上,看到媽媽的心情有些沉重,我也不便多說話,開啟車窗,趴在視窗,觀賞起窗外的景色來。空氣很清新,給人一種溼潤潤的感覺。路邊的楊柳已經抽出了嫩綠的新葉,田裡的麥苗也是綠油油的,滿眼都是新綠……鄉村的景色真美!可一想到長眠於地下的外公,再也無心欣賞了,我不由得一陣難過。

車到外公家了,家裡的長輩們都沒有去幹活,在家裡等著我們。見面後大家聊了一會兒,便拿上紙錢和供品,準備去給外公上墳。

到了墳地以後,大家便不說話了,拿出供品擺好,又拿出紙錢點著了。外公的墓碑旁長出了一些雜草,我們除盡了雜草,便開始完成應到的禮數。這時,長輩們和媽媽都由小聲訴說變成了失聲痛哭。聽著那傷心的哭聲,我的眼淚也不由自主地流了出來,越哭越傷心,越哭越難過。隨後,我們每人都要鞠三個躬,輪到我時,我滿心惆悵,啊,您一生勤勤懇懇地勞作,無微不至地照顧兒女。想到這裡,我連鞠三躬,外公的音容笑貌又彷彿浮現在我的眼前,外公的諄諄教誨又好似在我的耳畔迴響…..

該回家了,長輩們把我們送到村口,一遍又一遍地叮囑我們有空常回家看看。不知什麼時候,天上下起了小雨,我不由得想起了“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的句……

清明節作文2

春日裡的四月,便是祭拜先人的時節,長輩們帶著嚴肅的心情而去,而我們這些不聽話的孩子,則是滿臉的笑意,像外出踏青似的,對鄉村有著無限的嚮往。

童話中的鄉村,有著大片大片金色或淺綠色的麥田。而這裡的三月,遍地的油菜花,應該都開好了吧?約莫一人高的花田,望不到邊際的金黃色,走近仔細地嗅,還能聞到一股太陽的味道。置身其中,彷彿整個世界都是一片金燦燦的顏色。

花田的旁邊,總是有著一條泥濘的小路,路的兩邊,便是小蝌蚪們的家了。而那兒,也是我們這些頑皮的孩子最終的目的地。小路,相當的難走,令人驚訝的卻是路旁水渠裡的水,竟也這樣晶瑩透徹,暖暖的陽光照射到水面上,小蝌蚪們便沒有了藏身的地方。它們也不驚慌於我們這寫些看到蝌蚪而幸喜若狂的孩子,卻很暇意地漂浮在水面上,成群結隊地享受著日光浴。

太太的墳,被埋在了山頂,一年沒來,這裡又變化了許多。大人們決定先去探路,留下剛上大學的小姨看著我們。小姨從不管我們,只是一個人座進車內玩她的手機,然後不時探出頭來,叮囑我們:“當心點啊!”我們絲毫不覺得和我們隔著兩輩人,且素未謀面的太太會比小蝌蚪更加有吸引力。往年的三月,天氣應該是很熱了,大家都脫去外衣,穿著彩色的毛衣穿梭在花田裡,金色裡又多出了幾種和諧的色彩。

花田的中心,有一塊很小的自留地,那兒開滿了大大小小的蒲公英。因為比油菜花矮了好一大截,所以,被保護的相當好。“可是這樣它們就不能旅行拉!”是滿臉稚氣的弟弟,我知道,他剛學過《蒲公英的種子》。一個單純而又善良的孩子。“幫幫它們吧!”弟弟很小心地打碎了蒲公英的‘絨球’,輕輕地將它們捧在手心裡,高興地舉過頭頂靜靜地等待著一陣清風,送蒲公英媽媽的孩子,去別處旅行。有一顆種子飛進了弟弟的頭髮裡:“別拿出來,我喜歡讓它在這兒安家,我能照顧它。”仍是滿是稚氣的臉,可稚氣中卻多了一份堅定。弟弟的聲音,迴盪在花田的上空。

他的話,像雨水一樣澆灌進土壤裡,流到每一株植物的心裡。

大人們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很小心地走著,互相撣去身上沾著的綠葉和不知名小花的花瓣。然後滿是斥責地說我們:“你們怎麼搞的?身上弄那麼髒!?快點,過來撣乾淨!”“辰辰,你多大拉?還和著他們瞎胡鬧?!”“聰聰,你手上拿的是什麼?趕快扔掉!”“小蕊,不是讓你看著他們嗎?你瞧瞧!全溼了!”……

弟弟口袋裡的彩色小石子,撒了一地;聰聰手裡被用來裝小蝌蚪的塑膠袋,被扔進了水渠,濺起了無數水花。它們奮勇向上,但最終,卻是落下,落下。好幾只蝌蚪,被困在了袋子裡,它們用自己的小尾巴,使勁地敲打著袋子。弟弟跑過去,很小心地撥開袋子,放蝌蚪們出來:“走吧!走吧!趕快去找你的媽媽吧!”“叫你別去碰,你偏不聽!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讓人省心!”很響的一個巴掌,弟弟驚呆了,我也驚呆了。眼淚從他的眼角大顆大顆地落下來,打到滿地的彩色石子。他先是啜泣,很小聲的那種,肩膀一聳一聳的;然後便是放聲地大哭,哭聲中滿是委屈和倔強。

一陣風從天空中飛過,帶著弟弟的`哭聲飛過。無邊無際的油菜花,隨著清風搖曳,像妙齡的舞娘,踏著春天的飛毯飛過。

一切的辛勞,都付之一炬,蝌蚪,石子,油菜花和蒲公英。一切的一切,都隨著汽車的遠離而悄然逝去。我突然感覺到一陣前所未有過的疲憊。那些大片大片的金色;那些成群結隊的生靈;那些五彩斑斕的大地的結晶;那些像白雪或水晶球一般的旅行者以及那些迴盪在花田上空的陣陣爽朗笑聲,都將深深地烙入我的內心深處,慢慢演變成我對於春天,對於鄉村的美好回憶。

歸來的路上,我一個人座在車子的最後,望著窗外發呆。真的很累啊!“姐姐!”弟弟跌跌撞撞地跑過來,伸出小手,說:“姐姐,你看!” 一棵殘缺不全的蒲公英靜靜地躺在弟弟的手掌心裡。“我剛才偷偷藏在帽子裡的。嘻嘻!我要帶回去給小宇看。”弟弟已經恢復了他的快樂,絲毫不介意也不記得剛才發生過了什麼事。“被你打敗了!”我努力地搖了搖頭,微笑重新佔據了我的嘴角,我又找到了春天:“記得小心收好哦!” 弟弟使勁地點點頭:“這是我們的秘密,好嗎?”“咿!你好象在做廣告哦!”“哈哈哈!”弟弟做了個鬼臉,小心翼翼地把蒲公英又一次藏進了帽子裡,然後唱著不知名的兒歌,再一次跌跌撞撞地跑開了。

清明節的由來典故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清明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麼來的。

北宋時期清明節很是普遍,現在流傳下來的張澤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間清明時節東京汴梁(開封)汴河兩岸的人物景象。

在墓前祭祖掃墓,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東周戰國時代《孟子·齊人篇》也曾提及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戰國時代掃墓之風氣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時,下詔定寒食掃墓為當時“五禮”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傭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

《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就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達、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後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範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由於中國廣大地區有在清明之日進行祭祖、掃墓、踏青的習俗,逐漸演變為華人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一箇中國傳統節日,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一般為冬至之後106天,寒食節的後一天。掃墓活動在節前後可延續十天左右。

清明節的傳說 清明節的典故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這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揹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市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尋,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裡好像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將血shu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shu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的上方,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正確的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併為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