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財務管理

管理會計在高校財務管理中的應用

管理會計在高校財務管理中的應用

摘要:管理會計最早應用於企業,以幫助企業管理者做出正確的決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教育的產業化趨勢越來越明顯。高等教育除以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為培養主要目標外,還需要把節約經費、提高辦學效益作為一項重要的指標進行考核。這就有必要把管理會計引入高校財務管理之中。本文從五個方面進行分析即:投資決策的應用;預算管理的應用;成本二分法的應用;責任中心的應用;量本利分析的利用。

管理會計是二十世紀初產生的一門新興的會計分支學科,它把會計資訊應用於企業管理,為經營決策最佳化和提高經營效率提供各種有用的方案和資料,從而幫助企業管理者做出正確的決策。目前管理會計在我國企業界特別是大中型企業中已經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推廣和應用,為更多的決策者、理財人所掌握和利用,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目前,管理會計運用於高校的財務管理尚處於摸索階段,但管理會計在高校的應用必將對資源的最佳化配置、資金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財務管理的規範化起到促進的作用。

一、管理會計運用於高校財務管理的必要性

會計的職能是包括反映、監督和參與經營預測和決策。財務會計主要注重前兩個基本職能,而管理會計注重預測和決策。管理會計在經濟業務活動過程的主要目的有四個:一是預測,為編制財務計劃提供依據;二是控制,在執行過程中進行核算並跟蹤管理;三是決策,透過核算結果對可選方案提出最優方案;四是評價,對實際業績進行考核併為下一會計期間積累資料。管理會計運用於會計的一些方法,為規劃、決策、控制與考核提供資料資訊,為決策者提供最終決策依據。管理會計偏重於為單位內部管理服務。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辦學機構、投資渠道、培養方式等教育體制狀況不一。但財務管理模式基本大同小異,大都採用高等學校會計制度進行核算,很少為學校的發展提供決策依據,未能行使管理會計的職能。面對各種不同的條件和物件,如何運用管理會計的內容進行規劃、預測、控制、評價是現今財務管理的一項主要目標。管理會計中獨特的預測方法,可以根據各種不同備選方案選出最優方案,進而可以為高校投資發展決策,制定招生計劃及確定最低收費標準等提供決策依據。因此,高等學校在其經濟活動中充分運用管理會計這一手段,對其經濟活動加以反映、監督、預測和控制,從而提供決策的依據是十分必要的。

二、管理會計在高校財務管理中的運用分析

(一)投資決策的應用

目前,我國高校已經進入快速發展期,大多數高校需要擴大辦學規模,投資需求大。如何能使資金增值,避免財務風險,做到少花錢多辦事,實現低成本擴張,將是高校財務管理中的一個重要課題。高校可以運用管理會計中的貨幣時間價值和投資的風險價值兩個基礎概念進行決策分析。如果將資金存入銀行,可以獲得利息,幾乎沒有風險;如果將資金購買股票,可獲得高於銀行存款利息幾倍的報酬,但風險卻較大。高校財務管理可以運用機率分析的方法對風險和報酬做出科學的比較。以現金淨流量,內含報酬率為評價指標,採用多元化投資策略,最佳化投資組合,形成一個財務風險相對分散而投資效益達到最大點的投資組合。管理會計中的投資決策方法將對高校財務管理工作有很大的幫助。

(二)預算管理的應用

管理會計的規劃控制職能主要是透過全面預算來實現,其中財務預算處於核心地位。目前,大部分單位在編制財務預算時,一般是以以前各種費用的實際支出數為基礎,對預算期內的變化因素進行調整來確定。這種做法的一般缺點是將原來不合理的費用支出甚至錯誤決策帶來的不必要支出繼續存在下去,從而繼續造成浪費,既不符合真實性,也缺乏客觀性。特別是在高等學校由於實行收付實現制的會計原則,支出又不盡均衡,如一次高額購入大型實驗裝置即作為裝置購置費一次列支,而不是以折舊形式計入成本(支出),以“以前實際支出數”為基礎的不合理性顯而易見,或造成經費支出浪費、或造成經費安排不到位。零基預算就是以“零”為基礎編制計劃和預算的方法,或者說,零基預算是寫在“白紙”上的預算。這種編制預算的方法不從原有的基礎出發,根本不考慮基期的費用支出水平,一切以“零”為起點,從根本上來考慮各個費用專案的必要性及開支規模。具體到高校就是要根據年度或預算期的事業發展規劃以及教學計劃、科研計劃、購置計劃、維修計劃等,充分考慮支出的必要性以及價格質量等因素,按照有關的定額、標準進行編制。為了發揮預算對支出的控制作用,預算的編制要力求明晰、詳盡,增強預算本身的可操作性和對支出規模支出過程的可控制性,做一件事清清楚楚、花一分錢明明白白,力戒“大概、可能、差不多,然而恐怕很難說”的模糊預算,起不到應有的.控制作用,形同虛設,計劃要切實可行、預算要執行嚴格,同時要考慮執行中的變化因素,安排預算要留有餘地、以利於防範突發事件和確保資金週轉。同時還需要做好有關標準、定額資料的積累工作。

(三)成本二分法的應用

現代管理會計的成本二分法不僅適用於生產企業的財務管理,同樣也適用於高校的財務管理。它透過分析學生數量與辦學成本的依存關係,可以清楚地掌握學生數量對哪些專案產生影響,從而能合理地安排支出,有效地配置資源和節約成本,提高辦學效益。具體表現為:

1.固定成本:指在一定限度內不受學生數量變動影響而固定不變的成本。如:離退休費、儀器裝置或教學裝置等。另外,管理會計還將固定成本按其支出數額在實際工作中能否改變,進一步細分為酌量性成本和約束性成本。酌量性成本:指管理當局的決策行為能改變其數額的成本,如培訓費、招生廣告費等。約束性成本:指管理當局的決策行為不能改變其數額的成本,如離退休費、房屋及裝置租金等。對固定成本,高校在編制預算時,其應用主要包括:要分清那些經費專案是屬於固定成本、酌量性成本,還是約束性成本;在編制預算時,要想降低酌量性成本,必須從精打細算,厲行節約,減少絕對額著手;降低約束性成本,要從經濟合理、規模適度地利用高校的擴招能力,提高高校的招生率與就業率入手;另外,固定成本宜採用總額控制、定額管理、費用包乾、專項下達的管理模式。

2.變動成本:指總額在相關範圍內隨學生數量的變動而發生相應變動的成本。如獎學金、物價補貼等。對其應用主要包括:分清哪些經費專案是變動成本,並熟悉其特點,其宜採用定率管理的模式。

3.混合成本:指其成本總額不隨學生數量成正比例變動的成本。如裝置購置費、修繕費等,對其應用主要包括:分清哪些經費專案是混合成本,並瞭解其影響因素。同時應用迴歸分析法加以分解,以確定其成本性態的影響金額。

4.實證分析。筆者引用某高校2001-2003年之間教育事業費中裝置購置費、公務費的實際支出情況,分析辦學成本與學生數量的關係從中可見,2001-2003年學生數量從13641人增加到15287人,但裝置費總額3年來基本持平,不受學生數量增減影響。而公務費卻隨學生數量的增加而增加,從生均來看,隨學生數量的增加,生均固定成本呈減少趨勢,而生均變動成本卻增加。

(四)責任中心的應用

責任會計是管理會計的一個子系統,是為了適應經費責任制的要求,對內部各職能部門的經濟活動進行規劃、控制和考核。所謂責任中心,就是單位內部有專人承擔規定責任和行使相應職權的內部單位。搞好責任會計,設定好各責任中心,有利於調動廣大教職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於充分發揮各層領導的聰明才智。

(五)量本利的分析應用

量本利分析是在成本習性分析基礎上,對業務量、成本、利潤之間的依存關係進行的分析,其中的方法對高校財務管理具有指導性意義。在高校中,“量”為學生人數,“本”為辦學成本或辦學投入,“利”為事業結餘。從財務角度分析,在是否擴大招生規模的決策中,在不增加新的固定成本的前提下,假設生源充足,則取決擴大招生規模能否帶來貢獻毛益,即增加的收入是否超過增加的教育成本。只要擴大招生規模能帶來貢獻毛益,補償部分固定成本,則擴大招生就是可行的。隨著高校辦學自主權的進一步擴大,在保證完成教育科研任務的前提下,高校可開展各種形式的辦學活動。這些活動是有償進行的。作為學校就要考慮到至少招多少學生才能保證教學工作的正常進行。這時可以利用量本利分析原理,預測招生人數的盈虧臨界點,透過計算確定最低的招生人數。

三、在高校財務管理中推廣應用管理會計的途徑

(一)在高校財務部門設立管理會計資訊系統

管理會計的主要目標是實現資金效益的最大化。管理會計活動是根據基本的財務管理資訊,進行預測、決策、規劃、控制和考核,需要用較為複雜的數學方法。如果手工計算,很難達到預期效果,必須在會計網路化的基礎上建立管理會計資訊系統。

(二)提高會計人員素質,建立專業的管理會計人員隊伍

目前,我國管理會計人員素質較低,基礎教育比較落後。傳統的管理會計教育模式不注重與實際相結合,所用理論基本沿用西方的。因此,要提倡理論研究的現實性、靈活性和綜合性,培育一支素質高、觀念新,能適應現實之需的專業管理會計人員隊伍,並充實到高校財務管理人員隊伍當中。

(三)轉變觀念,改進財務管理方法

首先,高校領導者應更新觀念,切實改變以往墨守成規的財務管理僵化模式,增強創新意識,引導財務人員積極參與決策。其次,財務人員應改變一貫的事後報賬算賬的財務管理模式,變被動為主動,找出一條在集權模式、權威被認同的思想下而財務管理能動性、主動性又能充分發揮的路徑,實行事前、事中及事後的全程財務管理,促進資源最佳化配置,提高財務管理水平。

(四)完善管理會計理論,使之與我國高校的會計實踐相適應

我國管理會計理論是由西方引入的,應當根據我國的會計實踐和高校等非營利組織財務管理的需要,形成一套適用於高校管理的會計理論。

總之,把管理會計理論運用於高校財務管理實踐,是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它必將促進高校財務管理水平的提高,使高校在市場經濟大潮中不斷增強自身發展實力。這是一項系統工程,它的不斷髮展與完善尚需進行理論和實踐的不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