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三步作文教學體系

三步作文教學體系

眾所周知,作文教學歷來是個老大難,那麼我們怎麼辦呢?各位老師,看看下面的三步作文教學體系吧!

三步作文教學體系

一、關注生活,經歷生活。

(那剛才說的三大問題該解決哪一個呢?)

多年從教經驗告訴我,首先要解決的是第二個問題--即寫什麼的問題。從三年級開始,我們的作文練習主要有兩類:第一類是每週一記;第二類是單元習作。那怎樣解決寫作素材問題呢?幾乎每一個語文老師都會這樣向學生表述:作文就是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寫下來。看似如此直白的話,可缺乏發現能力的學生大多是懵懵懂懂,我們必須尋蹊徑進行落實。

1.天天寫微博

週一至週五,讓學生“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動動筆,簡要記錄素材。可以簡要記敘事情的全過程,也可以詳寫事件中的某個細節。這裡可以交給學生一個絕招--“問題推想法”,即讓學生對照問題一一回想:今天我笑了嗎?今天我哭過嗎?今天我後悔了嗎?今天,我的同桌有什麼故事?今天我看見誰被表揚了?今天我看見誰被批評了?今天課堂上有什麼趣事?今天家裡發生了什麼特別的事?今天,街上發生了什麼意外的事?今天我想到了什麼離奇的事?今天我看了什麼書,哪裡讓我怦然一動?……等到雙休日寫每週一記的時候,學生就從微博中尋找寫作素材。那微博中的三五句話就成了一團模糊記憶中的一個線頭。有了這個線頭,學生就有了走向記憶的綠色通道,能夠隨時提取儲存在腦中的生命印記。

這裡需要指出的是起始階段,老師的刻意提示非常重要,如--要善於攫取生活中有趣的事作為寫作素材,怎樣落實?孩子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總會發生那麼幾件讓人忍俊不禁的事,我們班就有一個孩子將“雪中送炭”背成“雪中送蛋”,在全班鬨笑之後,我鼓勵學生可以寫寫這件事,說不定還能發表在報刊上。結果王繼業小朋友就寫了篇《雪中送“蛋”》,還真的發表在《寧波晚報》上。這下,部分孩子就得了“紅眼病”,這周你寫《“一箭雙鵰”》(體育課“砸鴨子”),下週你寫《剪蠶繭》(科學課的.實驗)……到最後,學生的目光不止停留在上課,空間也不斷地擴大,《上當》、《“小俞” 變“小偷”》《打“官司”》等趣事作文應運而生。

(那如何解決單元習作的素材問題呢?)

2.和家長牽手

從三年級開始,每單元習作前,我都和家長充分溝通,鼓勵家長讓孩子用眼睛看一看,動手做一做,用筆記一記。如:寫三上《熟悉的人的一件事》我給家長髮簡訊:讓孩子自主確定寫誰,提醒孩子在與他交往中注意觀察並做記錄。寫三上《秋天的快樂》前,我就發簡訊:和孩子一起撿落葉,摘桔子,摘柿子等,提醒孩子注意觀察,享受秋天的快樂!如寫三下《我學會了……》前一段時間,我就發簡訊:引領孩子學一樣本領:滑滑板,拖地板,騎腳踏車,學蛋炒飯等等,並耐心引導孩子領悟其中的竅門。這樣,讓親身經歷做鋪墊,使學生有話可寫。學生也陸陸續續漸悟:原來作文寫的就是我們的生活!

這裡還需要指出的是在培養學生攝取生活能力時,提升孩子的思考力和心靈敏感力尤為重要,因為作文說到底是“情動辭發”。提升孩子的思考力和心靈敏感力除了提倡課外閱讀,在習作講評時滲透,還有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可以與班主任工作相結合。這是我其中一篇班主任工作總結片段--

二、抓住意外促反思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總有這樣那樣的“意外”,而有時“意外”

恰是寶貴的教育資源,我們可抓住“意外”,引導學生反思,從而促進學生成長。

案例1:《茶杯打翻以後》

上星期五,上品德與社會課前,學生陳杰幫我在講臺邊查對本子。只聽“啊”的一聲,原來陳老師的水杯被碰翻了。水立即打溼了講臺上的本子。“水要滲到電腦上面去了。”子昕脆脆的聲音從一旁傳來。我心急火燎地找餐巾紙之類的東西。這時,吉星遞過來一條毛巾,我讚許道;“真是雪中送炭!”用毛巾初步吸水後,盧豔又拿來一條幹毛巾重新擦一遍,我又讚許道:“真是精益求精!”

上課鈴響起,陳老師從忙碌中停歇,過來找水杯。我把水杯遞給她,笑著說:“杯蓋沒擰緊,茶杯水倒翻有你一半責任哦。”陳老師也笑著說對不起。

上課伊始,我就一五一十講了事情的經過,引導孩子追究水杯為什麼會打翻,怎樣避免類似現象發生。學生稍作思考,便回答;

“老師喝完水要擰緊水杯蓋。”(這是前排偷聽我和陳老師對話的孩子的回答。)

“我們以後幫老師查對本子別擠在講臺邊。”

“我們可以到後面平臺上查對本子。”

“這件事對我們有什麼啟示呢?”我繼續引導學生反思。

這次學生做沉思狀--

“做事情要雪中送炭。”

“做事情要精益求精。”

“遇到事情要先解決問題。”

“解決問題後要總結教訓。”

“如果不總結,不反省,永遠是失敗。”

這樣的話由從四年級孩子的嘴裡說出來,讓我震驚和竊喜:誰說孩子不是思想家?

在抓住意外引導反思之後,我不斷強化該事件的正輻射作用。從此,班級有事,先解決再反思,並以文章形式記錄。這成為班級處理事端的方法。

三、趁熱打鐵促反思

有心動就要有行動,有反思就要有記錄。為培養學生的反思習慣,我規定每人一本反思錄,及時記錄點滴反思,留住瞬間的思想,讓它成為學生成長的點化石。

案例2:《午餐見聞》

這是我們班羅平同學的一篇習作--

中午,在鍾成的帶領下,我們來到食堂就餐。

就餐時,大家都很安靜,但只有一個男孩在旁小聲說話。而我對面的丁磊聽了很不舒服,就拿勺子敲了一下他的腦袋。誰知,男孩還挺小氣的,竟哭了。可他哭哭還不夠,竟然把飯菜給倒了。

等他哭了好久後,我不禁有個念頭:“他們的班主任難道不應該管管嗎?”接著,我又看見他們的班主任--賀老師在說說笑笑。看見後,我就認為賀老師這個班主任當得似乎太不好了。我想:“作為班主任,就要時刻關心孩子們的事,可她……”

想著,賀老師來了,先說了丁磊一番,再把男孩教育了一下:“身為男子漢,就應該大氣點。吃飯要安靜,你又不是不知道,幹嘛要把飯倒掉,你這不是餓了自己嗎?”

當我看見賀老師緊緊牽著小男孩的手,去拿飯菜,然後又給男孩盛湯。再看著男孩一口一口把飯菜吃下,一口一口把湯喝完時,我發現我錯了,我真的錯了,從而我也明白了一個道理:

做任何事或看某件事都不能只看到一半就判定這個人品行,要看到最後才能下結論!】

瞧,孩子思想的觸角在不斷延伸,這樣的學生更讓我們警醒:孩子不僅是一面鏡子,還是最公正的監督者。]

這樣,在平時的點點滴滴生活中讓學生關注自己廣闊豐富的內在世界,久而久之,擦亮作文的眼睛就不難,它就在那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