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作文教學的寫前指導

作文教學的寫前指導

作文在寫作之前,教師應根據所任班級學生的具體情況,由於學生習作基礎、生活經驗、材料積累的差異,對同一作文題理解不同,教師應如導遊一樣,將學生一步步匯入佳境。學生的生活是豐富的,天真的,無邪的,處處充滿新奇,他們的所見所聞豐富而多彩,如何在作文教學中多角度、多解式、多渠道的引發和培養小學生的創新能力,不斷提高他們認知事物的水平和文字的表達能力,促進個性發展和創新思維,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作文教學的寫前指導,歡迎來參考!

寫前指導重啟發。我認為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啟發。

1、幫助弄清題意,正確理解題目中關鍵性的詞語。例如:《寫一件你周圍發生的事》這裡要理解的是“事”的概念。事,按《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事情,即人類生活中的一切活動和所遇到的一切社會現象。那麼,諸如參觀、訪問、遊覽都算在內了。但按題目本意理解,卻似乎是狹義的事,是發生在“你”周圍的某種生活“現象”。所謂在“你周圍”,就是你目睹耳聞或親身經歷的。這種事例如:班上有個失去母愛的同學,大家與他共同慶祝生日,送上集體的溫暖;或者發生在家裡、村裡的各種使你印象深刻的事;或熟人、朋友、同學要遷居,轉學,大家捨不得,互相祝福,相送。其實作文是最個性化的,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的感受也是不一樣的,其選擇的習作內容自然也不一樣,應在理解題目時多努力創設各種情景,提供各種機會,開啟學生的思路,滿足個性的發展和興趣的需要。

2、幫助選擇事例,找出熟悉的,有把握寫而又有意義的材料。可以先讓學生試講,從學生的試講中,瞭解學生所熟悉的有哪些事,讓學生有話想說,有感想發,有情想抒。我帶孩子們到山裡觀看大自然的森林,觀看大山是怎樣的一種氣勢,讓學生邊走邊看邊說,讓孩子們的思想閘門打開了,從眼前的景和物,想到田野、小河、草、木、蟲、魚、鳥、獸,從中看出他們對這些事物的認知水平,還能大體看出譴詞造句是否恰如其分,文從字順,佈局謀篇是否符合表達需要,及時予以指導。

3、多讓學生幫助學生,老師只起引導、點撥釋疑解難的作用,不搞“包辦”。小學生有一個特徵:都想頑強地表現自己。在作文指導課中,我努力做到“少說教,多教說”。學生提問題,多讓同學代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一般的問題,如果讓學生講更有意義,更有新鮮感,更富有鼓動性。如果學生答得不理想,老師也不急於講。而把問題提出來,讓大家思考,進一步引導學生獨立解決。只有在難度較大的情況下,才由教師講解。促使學生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地發掘同學之問的習作優點,學生憑藉學生自己的感覺而進行的是一種“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的心理交換過程。教師起示範輔助作用,全班果真人人用心,受益匪淺。

4、在課堂指導時,注意解決一兩個問題,這是示範性的指導,注意幫助學生歸納出一兩個問題,幫助學生時應留給學生問難的時間。例如:學生問“我想寫xx行不行?”教師必須考慮學生所想寫但又拿不定主意的事是否合題意要求,先由學生回答,老師扶助他們自己解決,最後由教師總結答覆。有的學生會說“我沒東西寫”。對此,老師必須啟發幫助他發現、尋找材料。這就要看我們老師怎樣去引導和點撥了,啟發時應把空間、時間開啟一些(前幾年、最近、兒時、白天、晚上、上課時、下課時、遠足、做客時等);事件廣闊些(團結互助的、尊老愛幼的、保護環境的等);有關人想寬一些(父母親友、同學鄰居等)。有的學生說“我不知道怎麼寫”。這時教師可提示題意中的要求,或引導學生學習某篇課文的寫法,學習課文的語言表達與篇章結構方法等。多些彈性,多些遷移,對習作的內容、寫法、字數不作硬性的規定,讓學生按行文所需,長短自取。

在農村小學教育中,就作文教學而言,有著山區環境的侷限性,因此,“師傅引入門,修行在自身”。要讓學生多動筆。學生的作文能力要靠他們在寫作實踐中不斷地努力、發現、總結和提高。因此,如果只採用單一的教法,是不能適應農村小學的作文教學的。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不斷探索適合於農村小學作文教學的方法。透過日常作文教學中不斷研究和改革。採用恰當的教學方法來教學,根據農村孩子的作文水平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設身處地地揣摩孩子們的心理特點和思想實際。教學實踐中把握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讓孩子們有章可循,更易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和寫作技能,更有益於孩子們把要想說的話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

(一)引導學生觀察,積累素材

《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三、四學段的寫作目標中提出:“養成留心觀察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徵,力求有創意地表達。”作文離不開對生活的觀察,訓練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顯得更為重要。

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也就是全方位的"看",要從學生的視覺,觸覺等多方面感觀進行入手。

第一,從生活中發現素材.

小學生寫作時,往往是無事可寫,無話可說.這就與學生的生活環境有關,畢竟不可能每天都有大事,好事,令人震憾的事可寫,他們經歷的大都是平凡而渺小的小題材,例如一棵小草、一隻蟲、一處小景、一件小事、一點感想、心中的一點小秘密等。小學生的思維能力還處於幼稚的發展初期,認識生活的能力還比較薄弱,知識的閱歷較膚淺。因此,我們在作文教學時,不能脫離學生的認識和生活實際,教師可適當的幫助選取素材.比如,今冬的雪比較大,可以在第一場雪時,讓學生去外面感受一下,觀察一下,然後用心的記錄下來,寫成小文章.然後教師要提供展示的平臺,讓學生朗讀自己的習作,同學評點,交流.取長補短.

第二,要堅持定向與隨機相結合.

所謂定向觀察,就是要根據某次寫作的要求,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開展參觀、遊覽、調查、訪問等活動,或把觀察的事物帶入課堂進行定向觀察,透過定向觀察讓學生獲取寫作的素材。所謂隨機觀察,就是要求學生把目光投向廣闊的生活空間,要求他們凡遇到新鮮的感受,要及時地記在專門的觀察本上,為他們的寫作提供廣闊的智力背景。我認為,當學生進入中年級,應把觀察的重點放在隨機觀察上。因為學生一旦養成了隨機觀察的習慣,他們發現和捕捉生活的能力就會增強,從而頭腦裡的材料也就越來越豐富,作文就會“文思泉湧”。而且在長期的觀察活動中,他們的精神生活也會越來越豐富,真正使作文成為他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第三,要堅持每天一練.

學生觀察所得,積累的素材,在於應用,也就是要多給學生提供寫的機會.教師可根據每天班級的實際情況,突發事件,擬定統一的作文題目大家共同寫,讓學生有事可寫.也可讓學生自由命題寫,將一天的感受,心得,所見的事件寫下來,教師可選擇寫的較好的,比較典型的文章與同學交流.達到相互啟發,取長補短的目的。

(二)從引導學生廣泛閱讀,積累語言材料。

有很多教師都有這樣的感受,班級中寫作好的同學都是喜歡讀書的學生.學生寫作需要有語言的積累。我們發現,相當一部分學生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素材,但無法表達出來,或者表達得不夠確切,甚至思路紊亂。這是因為缺乏足夠的閱讀積累。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閱讀是寫作的基矗我們強調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廣泛閱讀,其目的不僅在於給學生提供成千上萬成功的寫作模式,更重要的是透過閱讀,一方面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另一方面開拓學生的寫作思路,提高學生認識事物和表達事物的能力。那麼,如何引導學生廣泛閱讀呢?

在抓語言積累上,除了發揮語文課本的功能,引導學生多讀多背、熟讀成誦外,還要不斷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充分發揮學校圖書館、閱讀室、畫廊、板報和班級圖書箱、圖書角、班級剪報等陣地的作用,以豐富學生的閱讀材料。

要求學生對文章中的精彩片段,妙詞佳句,成語格言,及時摘抄,分類整理,並寫上簡要閱讀批註或感想,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總而言之,好作文不是教師一句一句教出來的,那樣只會千篇一律,沒有創新,侷限了學生寫作思路.只有教給方法,只要學生掌握方法就會在慢慢的積累實踐中逐步成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