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結課論文

社會心理學結課論文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現象及其影響下精神功能和行為活動科學,兼顧突出理論性和應用(實踐)性。下面是社會心理學結課論文,請參考!

當代西方社會心理學危機與文化轉向

社會心理學歷史通常劃分為三個時期,1908年到二戰為學科形成階段;二戰到60年代為學科發展階段;從60年代末期開始,社會心理學研究遭遇嚴重危機,反省和試圖消除這種危機構成70年代以後社會心理學研究主旋律。危機意識促使社會心理學共同體從研究主題選擇、主宰方法偏好、理論模型構造和研究潛在假設等所有方面進行冷酷而全面自我反思和檢討。西方社會心理學因此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開始全面理智轉型。或者說,在過去20年中,西方社會心理學已經超越危機時期苦悶,從研究程式、研究技術和理論構造到研究主題拓展,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等各個方面,都有突飛猛進演化。

一、西方社會心理學危機

1、當代西方社會心理學危機是認知主義危機

上世紀50年代後社會心理學研究及其主要成果,如人際知覺與歸因理論、認知一致性理論、認知不協調理論、社會比較理論等。走都是認知主義路線。因此,50年代以後西方社會心理學就是認知社會心理學,所謂當代社會心理學危機更準確地說是社會心理學中認知主義危機。60年代中後期,受到波普爾批判理性主義、庫恩正規化論、現象學、解釋學以及後現代哲學思潮影響,社會心理學開始從某個個別、具體研究到核心認識論、方法論,對認知主義開始進行全面反省和深刻批判,認知主義在社會心理學中主導地位開始動搖。80年代末後現代社會心理學、文化心理學興起,以及建構主義為其哲學基礎心理生態觀出現,昭示隨著人們對社會心理學基本理論問題認識不斷深化,當代西方社會心理學研究模式運用於重要文化轉向。

2、認知主義危機是自然科學研究模式運用於社會心理學失敗

早期心理學以自然學科為自我發展正規化,在自然科學統攝下,認知社會心理學長期以來將研究重點放在“經驗事實積累”上,社會心理學紛紛遵照實證主義研究正規化:首先在觀察基礎上形成假設,再透過設計精巧實驗驗證這些假設,得出結論被作為規律性知識構成社會心理學理論體系組成部分。這樣做直接結果一方面促進社會心理學中小型理論爆炸性增長,一本普通大學《社會心理學》教課書通常要涉及四五十個形形色色彼此相互獨立理論;另一方面由於忽視基本理論研究,導致社會心理學學科體系內部缺乏嚴密邏輯聯絡,各種研究成果人言人殊,甚至相互矛盾在諸多問題當中,使認知社會心理學遭受到沉重打擊。

二、西方社會心理學文化轉向

當代社會心理學危機經歷兩個發展階段。從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屬於危機前期階段,這一階段特點:一是幾乎所有社會心理學家都被捲入危機,在其中扮演著各種不同角色,代表不同認識,發出不同聲音;二是人們在有關批判物件、目標、觀點、對危機反應等任何方面都形不成一致意見,學科研究完全陷入混亂。當代社會心理學文化轉向正是這種反思積澱。當代西方社會心理學文化轉向具有兩個標誌:

1、後現代社會心理學紛爭

當代認知社會心理學危機,對映著後現代文化思潮影響,甚至可以說“危機”本身就是以後現代文化立場審視認知社會心理學結果。後現代社會心理學首先意味著對認知社會心理學全面解構:社會心理學研究目不再是對人心理“治療”或“改造”,而是促成對人心理學差異與心理侷限“理解”,促進人心理解放。心理學研究不再熱衷於去“證明”一個理論“真”或“假”,因為在後現代語境中,理論根本不可能在真正意義上得到“證明”。後現代社會心理學致力於從文化、歷史角度對人心理做出“解釋”。這種新研究模式強調以人與他人、他物(包括社會、文化)之間內在、本質構成性為幾點:

(1)要求以“現實人”取代“抽象人”作為社會心理學研究物件;

(2)強調心理文化意義,拒絕接受“文化特權”“西方優越”與“種族中心主義”,堅持以平等原則接受一切文化與個體心理差異;

(3)以人與人之間“對話”——互動過程研究取代傳統心理學認知中心;

(4)重視理論前構性;

(5)主張用語義學、解釋學方法作為社會心理學研究方法重要補充。後現代社會心理學到目前為止還處於理論探索階段,尚未形成比較成熟理論體系,有關它對社會心理學研究和發展所產生或將會產生影響也眾說紛紜。但後現代社會心理學思想、觀念被越來越多人解釋也標誌著社會心理學研究正在發生重要文化轉型。

2、“文化”社會心理學興起

如果說作為當代社會心理學文化轉向重要標誌,後現代心理學還僅僅是表現為一種思想、觀念形態,文化社會心理學則已經形成相對完備體系,能夠為文化轉向提供更加翔實研究資料。從社會心理學學科內部發展邏輯來看,文化社會心理學是試圖消解認知主義危機產物:從學科外部影響來看,文化社會心理學是七八十年代印度、紐西蘭、土耳其等非西方文化傳統心理學界本土化心理學研究及這一時期其他相關學科,包括科學哲學、語言哲學、臨床心理學、文化人類學等研究成果向社會心理學研究滲透結果。與“認知”社會心理學相比,“文化”社會心理學興起意味著當代社會心理學研究一系列重大轉變。“文化”社會心理學認識到人心理實質上是一種文化建構,在文化社會心理學中,文化與心理不再是兩個相互分離、獨立要素,而是一個不可分割整體:心理是文化投射,是文化對應物。文化社會心理學完全是一種“文化”視角,它顛倒認知社會心理學思維邏輯,將文化前置,將心理作為文化延伸或對應物置於審視地位。文化社會心理學要著重討論是,人心理如何形成以及在何種程度是文化表現?站在“文化”立場,過去人們普遍接受“西方”心理學研究模式不能被接受,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文化社會心理學將研究重點導向心理學“本土化”問題和個體在特定社會文化背景中“社會化”問題,強調對心理學文化內涵理解、分析。

三、社會心理學文化轉向意義

西方心理學一直對文化存在著忽略,這種忽略很大程度上是與其個體主義傾向有關。個體主義把心理學研究看成是個體心理探討。在意識與行為研究中不是從個體所處文化歷史背景出發,而是從個體角度,分析個體內部動因和外在行為。這種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個體主義傾向排斥文化因素考慮,文化研究由此為心理學家所忽略或拒絕。而文化轉向無疑對克服西方社會心理學中個體主義傾向有著積極意義。同時,西方社會心理學文化轉向可以促進心理學與社會文化緊密聯絡,而同本土文化緊密聯絡社會心理學更符合社會需要,因此更具有實際效用。傳統西方社會心理學由於把追求目標定位在一般、抽象、普遍適用心理科學模式上,不考慮特殊文化條件對心理學需要和要求,因而脫離社會生活實際,成為一種純學術追求。因此,緊密聯絡本土文化實際,考慮本土文化特殊需要,研究本土特殊文化條件下人心理特徵應該是全球心理學工作者共同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