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元旦

元旦節的詩及賞析

有關元旦節的詩及賞析

“元旦”通常指曆法中的首月首日。在我國,“元旦”一詞古已有之,在文學作品中最早見於《晉書》。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有關元旦節的詩及賞析,歡迎閱覽。

1、《元旦》

唐·成文斡

戴星先捧祝堯觴,鏡裡堪驚兩鬢霜。

好是燈前偷失笑,屠蘇應不得先嚐。

賞析

唐代詩人成文斡寫有《元旦》詩:“戴星先捧祝堯觴,鏡裡堪驚兩鬢霜。好是燈前偷失笑,屠蘇應不得先嚐。”“戴星”,即頂著星宿,比喻晚歸或早出。

“觴”,即酒杯,可作飲酒解。“屠蘇”,是元日專飲的多味藥酒,古人認為飲此酒可以防病消災。飲此酒有個規矩,老少不能同時共飲,而是從年幼者依次而來。因為按古人理解,每逢新年,雖然每人都要增壽,但實際上年少者得了1歲,而年長者卻失了一歲,所以大家勸年少者先飲,以示祝賀,而讓年長者後飲,以避忌諱。

2、《春雪》

唐·韓愈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賞析

這首《春雪》,構思新巧。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新年即陰曆正月初一,這天前後是立春,所以標誌著春天的到來。新年都還沒有芬芳的鮮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們分外焦急。一個“都”字,流露出這種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驚見草芽”,說二月亦無花,但話是從側面來說的,感情就不是純粹的嘆惜、遺憾。“驚”字最值玩味。它寫出了詩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終於見到“春色”的萌芽的驚喜神情。此外,“驚”字狀出擺脫冬寒後新奇、驚訝、欣喜的感受 。這一“ 初”字,含有春來過晚、花開太遲的遺憾、惋惜和不滿的情緒。韓愈在《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中曾寫道:“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詩人對“草芽”似乎特別多情,也就是因為他從草芽看到了春的訊息吧 。從章法上看 ,前句“未有芳華”,一抑;後句“初見草芽”,一揚,跌宕有致,波瀾起伏。

三、四兩句表面上是說有雪而無花,實際感情卻是人倒還能等待來遲的春色,從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卻等不住了,竟然紛紛揚揚,穿樹飛花,自己裝點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開)未來,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遺憾,但這穿樹飛花的春雪不也照樣給人以春的氣息嗎!詩人對春雪飛花主要不是惆悵、遺憾,而是充滿了欣喜。一個盼望著春天的詩人,如果自然界還沒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來。這就是三、四兩句的妙處,它富有濃烈的浪漫主義色彩,可謂神來之筆。“卻嫌”、 “故穿”,把春雪刻畫得多麼美好而有靈性。詩的構思甚奇。初春時節,雪花飛舞,本來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的原因,可是,詩人偏說白雪是因為嫌春色來得太遲,才“ 故穿庭樹”紛飛而來 。這種翻因為果的寫法,卻增加了詩的意趣。“作飛花”三字,翻靜態為動態,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喧鬧,一翻再翻,令讀者目不暇接。

第三、四段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彷彿有了人的美好願望與靈性,同時這穿樹飛花的春雪似乎也給人春的氣息,為詩歌增添了濃烈的浪漫主義色彩,渲染了熱鬧的喜悅氣氛。

3、《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賞析

元日歌頌春節的詩很多。王安石寫這首抓住放鞭炮、喝屠蘇酒、新桃換舊符三件傳統習俗來渲染春節祥和歡樂的氣氛。這樣寫,精煉、典型、概括力強。詩中流露出的歡快氣氛,與作者開始推行新法、實行改革、希望獲得成功的心情是相一致的。現在貼桃符的人少了,多數人把桃符換成了春聯,但過年放鞭炮、喝酒的習俗還在民間廣為流傳達室。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是非常悠久的。這首詩也就具有傳統美的品格。當然,現在大城市人太多,從空氣的清潔和防火等方面考慮,並不提倡鞭炮。

4、《丁卯元日》

(清)錢謙益

一樽歲酒拜庭除,稚子牽衣慰屏居。

奉母猶欣餐有肉,佔年更喜夢維魚。

鉤簾欲連新巢燕,滌硯還疏舊著書。

旋了比鄰雞黍局,並無塵事到吾廬。

賞析

丁卯元日用一杯新年的酒在庭院拜禮,有幼小的兒子牽著衣角安慰著我的隱居生活。侍奉母親,還可以欣慰的是有肉為餐;占卜年景更歡喜的是夢裡見魚。釣起門簾將要迎來築巢的新燕,洗滌硯池放在一邊,懶得寫書立說。閒來和鄰居在一起玩一玩,並沒有什麼煩人瑣事來到我的家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