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清明節

清明節的詩詞賞析

關於清明節的詩詞賞析

1.被誤讀的《清明》

說到清明節,幾乎每個人都會想到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詩被編入《千家詩》,向來廣為傳誦。然而有趣的是,大部分人都誤讀了這首詩的意思。很多人會不求甚解地以為,路上那些欲斷魂的行人就是上墳掃墓之人。而“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則因為口頭詢問和手勢回答的方式形成生動的畫面感,給我們帶來非常愉快的閱讀體驗,以至這幅畫面和前面兩句的關係常常被忽略。有心的讀者可能納悶,為什麼前面說冒雨掃墓的傷心人,後面卻突然找起酒家來?

其實路上的行人正是詩人本人,他不是去上墳掃墓,而是漂泊他鄉的遊子。他斷魂的原因可能由於思鄉,而清明時節的多雨讓他的煩悶難以排遣。何以遣憂?唯有杜康。所以他才向牧童打聽哪裡有酒家。牧童“遙指”杏花村,可見酒家離得比較遠。詩人朝著牧童指向的地方望去,但見遠方有一片盛開的'杏花。我們可以感覺到詩人的心情由前面急切的煩悶轉為無言的惆悵。

因此,這首最著名的《清明》詩,實則與上墳掃墓無關,只是客居他鄉的詩人在清明節時的鄉愁。可能有些讀者說,我們更願意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誤讀”,那當然並無不可,但如果要對這首詩客觀闡釋,恐怕還要稍微求一點甚解。

2.作為掃墓詩的《清明》

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節在唐代以前只是一個節氣,而非節日。它成為祭掃墳墓緬懷逝者的一個節日,與寒食節有關。

寒食節起源於春秋時代介子推割肉救晉公子重耳的故事,雖然介子推寧願選擇與母親一起被燒死在山上也不肯出來受賞的原因迷霧重重,但紀念他的寒食節卻因此流傳下來。寒食節的主要習俗就是禁火冷食和祭掃墳墓,由於清明節經常就在寒食節之後一兩天,因此唐代時乾脆合二為一。而到了宋元時期,清明節更是取代了寒食節,成為上墳掃墓的固定節日。

南宋詩人高翥也有一首題為“清明”的詩,這首詩寫的才是上墳掃墓: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