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高一語文必修二說課稿

高一語文必修二說課稿

【導語】 教師在吃透教材、簡析教材內容、教學目的、教學重點、難點的基礎上,遵循整體構思、融為一體、綜合論述的原則,分塊寫清,分步闡述教學內容,以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下面關於高一語文必修二說課稿 ,希望可以幫到您!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荷塘月色》一課,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一單元第一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抒情散文。本單元的重點是學生在整體把握散文思想內容及藝術形式的基礎上,學會品味散文的語言、鑑賞散文的表現手法。

本文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代表作,其結構美、語言美、意境美歷來為人所稱道。文章結構採用了內在和外在雙層結構,一層表現作者賞荷的路徑,一層表現作者內心情感的變化。本文的語言魅力尤其感染人:惟妙惟肖的疊詞、形象生動的動詞,再加上新穎別緻的通感修辭,營造出淡雅出塵的藝術之境。讀完全文,一副清新美麗的荷塘月色圖就會浮現在眼前。學習本文,除了體悟語言藝術之美,學會鑑賞抒情散文,更能培養學生欣賞美、感悟美的藝術思維。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本課教學的重點在於鑑賞語言藝術之美,尤其是通感修辭。

2.難點在於讓學生深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理解作者為什麼頗不寧靜,他的情感變化過程,並分析寫江南採蓮舊俗的原因。

二、說學情

1.本課教學物件是高一下學期的學生,經過初中和高一上學期的學習,他們有了一定散文知識的積累,但是如何利用審美技巧對藝術作品進行全方位的賞析,還需要教師的進一步引導。

2.我的學生多來自城鄉結合部,在知識面和社會閱歷方面還很淺,對於散文的內涵理解不深,有待於深入學習。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對教材和學生情況的分析,我確定瞭如下三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瞭解作家作品,積累精彩語句;背誦第4-6段。

2.過程與方法:透過鑑賞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學習作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提升審美趣味。

四、說教法學法

(一)說教法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透過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文字研習、問題探究、活動體驗等多種形式,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的綜合素養,並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為此,我主要採用“品讀賞析”和“問題探究”的多媒體教學方法,安排2課時。

藉助反覆品讀,引導學生體味朱自清先生散文語言的“新而不失自然”的特點;透過問題探究,展開教師、學生、作者和文字四者之間的對話,構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對話的語文課堂。

對於教師的作用,新的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教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教師的點撥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獨立閱讀。”因此,這一堂課,在教法上我採用對話式教學模式,主要採用提問法、講解法,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文。

(二)說學法

1.朗讀法:形式多樣的讀、大量的讀;

2.討論法:透過提問思考討論,引導自己思考,自己得出正確答案;

3.質疑法:引導學生從無疑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五、說教學過程

1、 激發興趣,匯入新課

一節新課的開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礎。上課也是如此,第一錘就應敲在學生的心靈上,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我是這樣設計導語的,播放歌曲《荷塘月色》的MV,讓學生在美的畫面和歌聲裡感知荷塘月色,沉浸到一種淡雅唯美的氛圍中,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散文的意境。匯入之後,板書課題。

2、 自讀課文,初步感知

引導學生自讀課文,這一部分大約需十分鐘的時間。是這一堂課中佔時較多的一部分。之所以安排這麼多時間,是因為這是一篇寫景抒情的美文,充分的朗讀是讓學生體驗這篇文章的辦法。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讀”就是“自主”學習方式的最直接體現。巴金說過:“寫吧,只有寫,才會寫。”我們是否也可以這樣說:放手讓學生讀吧,只有讀,才會讀。讓學生在讀中感受,在讀中思考,在讀中品味語言文字的魅力。這一部分大約分這樣幾步:

(1)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

3.學生自由朗讀。之所以不要學生齊讀,是因為我覺朗讀是一種對文字的再創造過程,而且這種再創造帶有鮮明的個體色彩,每個學生的對文章的理解不一樣,他朗讀時的輕重緩急是不一樣的。

(3)抽學生起來朗讀。教師予以適當的評點、指導。讓學生聽一部分範讀。

(4)再次自讀,聽完範讀後還是讓學生自己讀課文。 這次自讀有兩個任務:一是藉助詞典和註解,掌握重點詞語的讀音和意思;二是分清文章中主要寫景和抒情的段落各是哪些段。

3、仔細品讀,把握感情

在學生分清了寫景和抒情的段落以後,接下來是對整篇文章最精彩、最重點片段的品讀,並體會作者是如何運用高超的語言技巧,巧妙安排整篇文章的結構,在情景交融中抒發思想感情的。

本文很巧妙之處在於它的環形雙層結構,因此透過理清文章思路來發現內在和外在雙結構,就顯得尤為重要。不但可以幫助學生弄清文章內外結構,而且可以給學生以後的賞析散文以及寫作散文以啟發。因此,在深入品讀環節,我首先引導學生髮現文章的整體結構。

(1).課文結構

對學生的引導主要採用問答法,引導學生去思考去質疑。問答的方式,我是這樣設計的:

(1)同學們,透過讀課文,你們發現作者夜裡去賞荷的原因了嗎?去賞荷,他首先做了什麼?

(2)作者決定去賞荷花,在到達荷塘之前,他經過了哪裡?在去荷塘的路上,他想了些什麼?為什麼會想到這些?

(3)在荷塘賞荷花,作者都看到了哪些景色?這時候他的心情又是怎樣的?

(4)賞完荷花,作者不知不覺回到了自己的家,這時他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呢?

(5)根據這些問題,你能發現作者賞荷所走的整個路徑、他看到不同的景物而產生的不同的心情了嗎?請每個小組派代表來畫出你們所得到的本文的線索(結構)圖。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這些問題進行5分鐘左右的討論,然後每個小組派出代表嘗試畫出結構圖。根據學生的討論結果,我會進行總結評價,並和學生們一起得出最後的雙層環形結構圖。課文結構如下:(1)1-3段:夜裡賞荷的緣起:心裡頗不寧靜(為什麼?)

結構: 出門(不寧靜)---小徑(尋求寧靜)

(2)4-6段:漫步荷塘:荷塘月色圖

結構:荷塘(暫時平靜)

《荷塘月色》說課稿

(3)7-10段:回到現實

結構:進門(走出寧靜)

由此,我們得出了文章的雙層結構,一個是以作者的遊玩順序為線索的外在結構,另一個是以作者的心境變化為線索的內在結構。而且,每層結構都構成了一個圓形。(板書:課文的雙層結構)完成此環節大約需要15分鐘的時間。

(2)本文的語言特色:

在得出了文章的結構以後,著重來看本文的語言特色。在這一環節,我會問學生們最喜歡的段落是哪些?在我的預想裡,學生們一般比較喜歡第4、5段,或者第7、9段。請同學說出他們喜歡這些段落的原因,就可以引導同學們對本文語言特點的質疑上來:這麼美的語言,到底是什麼修辭手法呢?

在學生的質疑之後,我會讓學生找出作者採用的修辭手法,他們會說出比喻、疊音詞,有的人也許還會發現動詞的精妙使用。我會根據大家的發言,總結比喻、疊音、動詞在本文描寫中的作用,然後出示兩個例句:

請同學們看一下,下面兩個句子有何特點?它給了你什麼特別的感覺嗎?

A.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渺茫的歌聲似的。

B.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和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根據同學們的回答,老師來進行圖示分析:

清香(嗅)——相通——歌聲(聽)

月色(視)——相通——名曲(聽)

兩種感覺相通,這便是通感,更加增強了作者所描寫的景色的感染力。

然後,老師對通感這一新的修辭手法進行概念的定義和作用的說明。通感:人們在描述客觀事物給人的感覺時,依據生活的邏輯,把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等溝通起來,憑藉各種感覺的相通,互相映照、互相補充,從而具體表達感受,以增強語言感染力的修辭手法。

品讀賞析第四自然段的基礎之後,引導學生用剛才所學的賞析方法試著對第五自然段從語言、情感、描寫角度這幾個方面進行賞析。特別對於這一段中幾個動詞的使用如學生在論述中未觸及,教師可結合課後習題二予以適當點撥。

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是希望透過這一課的學習,學生不僅能體會到這篇文章的佳處,而且掌握一些賞析散文的手法,學會自己賞析文章。

4.小結:

總結本文語言的特點,體會本文借景抒情的手法,點明在柔美和諧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悅之情。並告訴學生作者描寫的細,來自作家對客觀物象觀察的細,體味的細。

5.佈置作業:

1、熟讀課文,背誦四、五自然段。

2、完成課後練習第2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