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語文閱讀教學設計ppt

語文閱讀教學設計ppt

語文閱讀教學設計ppt

教學目的:

1.讓學生了解怎樣才算讀懂現代語體文。

2.學會從作者的寫作目的、思路入手,把握文章線索,從而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

3.透過閱讀訓練提高學生快速把握文章大意的能力。

教學設想:

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閱讀,給他們提供大量的閱讀材料和閱讀實踐機會,利用電腦方便靈活的檢索、顯示功能,以及網路教室教室機和學生機之間的互動功能,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地進行個別輔導,對具有普遍性的問題向全班同學進行轉播。以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整堂課以學生自主活動為主,輔以必要的個別輔導

可能出現的問題:

1. 電腦的穩定性問題,由於網路的穩定性有著許多不可預料的問題,為確保講課順利,課前與電腦管理員共同做好計算機的.除錯工作,把出現的故障可能降至最低。

2. 學生對電腦操作的熟練程度,將直接影響學習效果。

教學步驟:

一、 匯入

理解是閱讀的基礎,不理解,也就是有困惑,所以某種程度上說,閱讀就是和困惑作鬥爭。我們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最常見的問題就是:怎樣才算真正讀懂了?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一篇文章看完了,文中的每一個字都認識,閱讀中也提不出任何問題,那麼這是不是就算讀懂文章了呢?

讀書,作學問,唯獨這“懂”字最難說。自以為懂了的東西,事實卻往往證明懂的僅僅是表面,或者只是部分;以前以為是懂了的東西,現在才知道那只是一知半解,並不全懂。懂是相對的,發展的。

儘管如此,就具體的文章來說,懂與不懂,還是有一個大致的界限的。

二、 懂與不懂的界限:

1. 應能夠清楚地看出文章的基本內容,並用自己的話概括出來。

2. 能看出基本內容是由那些具體內容構成?這些具體內容與總體之間以及彼此之間的關係怎樣?

3. 對作者所說的觀點,能判斷正誤。

4. 對作者所敘的事實,能看出其意義。

5. 對作者塑造的形象,能看出其內涵。

6. 對作者所抒發的感情,能說出其憑藉。

7. 對作者所介紹或闡述的事物或方法,能應用或用生活中的例項加以解釋。

8. 能看出寫作意圖,即作者寫這部著作或這篇文章想達到什麼目的。

三、 以《關於古典文學人民性的幾個問題》為例

快速閱讀文章,然後請同學用一句話來概括這篇文章的內容。

這類文章若用讀小說的速度來瀏覽,常常會覺得腦子裡一片空白,不知所云。

相反,如果閱讀的是一篇小說,相同的篇幅,甚至更長比如一個長篇,我們看完後也能發表一些自己對小說的看法,為什麼?

是不是因為小說有故事?

為什麼有故事就容易記?

關鍵在於,故事有情節,前後環節的承接一般有自然順序,這種順序閱讀時很容易捕捉到,並且可以毫不費力地掌握前後環節間的聯絡,讀過一遍,作品內容的各環節便很自然地在讀者的腦子裡形成環環相扣的有機整體。

四、 總結規律

當我們把作品內容的各個環節在腦子裡串成一條前後連貫的線或別種形式的有機結構的時候,我們就有可能認識和記憶該作品。

由此推出一個相應的閱讀基本方法:

要讀懂一篇文章,就應當努力把作品內容的各個環節在腦子裡串成一條前後連貫的線或形成別種形式的結構體。

從這個基本方法,我們還可以推出檢測自己閱讀效果的方法:

當你能順利地理出作品內容的發展線索時,你的閱讀是有成效的;當你對某部分的內容感到茫然時,那主要是由於你沒有搞清它和哪些內容有聯絡,是什麼樣的聯絡。

怎樣去找這條線呢?

回到剛才的例文:

能否留下這五段文字的印象,取決於能否在腦子裡形成這樣的線:文學的人民性決定於什麼-→錯誤的觀點:將人民性與現實主義等同-→此觀點曾是古典文學研究的流行觀點-→此觀點是錯誤的-→為什麼錯誤。

理清了這條內容脈絡,我們才有可能對這五段文字進行概括:

批評將現實主義與文學的人民性等同起來的觀點。

五、 佈置閱讀任務:

閱讀一組同題材的文章。

要求:

1. 選擇一篇作為精讀,其他泛讀,從作者的寫作目的、思路入手,能否理出作者的行文線索,從而進行概括。

2. 做好筆記,課後寫一篇題為《棋》的週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