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職場健康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範文

健康是人類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項最重要的社會目標。本文就來分享一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範文,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範文一

【摘 要】健康是人類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項最重要的社會目標……然而,對於什麼是健康,人們的認識並不完全一致,在許多人腦子裡,一提到健康就理解為身體沒病、體格健壯,這種單純的身體健康觀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視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兒身體保持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兒身體保持健康教育,缺少幼兒心理衛生教育方面內容,這種傾向不利於幼兒身心的全面發展。因此,如何克服傳統觀的片面性,對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完全將健康剝離到衛生保健、工作的管理範圍,是當前我們工作中需要著重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關鍵詞】健康; 全面;身心並重

隨著經濟發展眾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問題引起全社會重視、關注現代文明人的一個重要標誌,具有文明意識的人都知道,對正常人來說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僅關係到個人的生活質量,而且影響了對社會的貢獻及具勞動效率,而如果一個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則會成為社會的負擔。從古到今,每個人都希望孩子能健康的成長,並著孩子,長大後在社會中是否有生存的能力,與此同時。還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說到幼兒心理健康的發展我不得不說說我認為的心理健康的意義了。

一 幼兒心理健康的含義

在談到幼兒心理健康這個定義的同時,我們不可迴避的則是心理健康這個概念,究竟要怎樣才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一般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緒良好、個性健全、能適應環境,人際關係協調良好,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符合特徵的標準心理狀態。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客觀的評價心理健康的人對自己的長處、短處、自己的個性特點,都會有一個觀念的、正確的評價和認識。知道自己能幹什麼,合適幹什麼。對於辦不到的事,也不會苛求自己,做到就事論事,順其自然。

②有自信自立的精神,有自我發展的心理動力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有明確生活目標,有自我發展的驅動能力。因此,在困難和逆境面前,能自我整理和調控自己的情緒、談定冷靜的處理和對待各種複雜的問題,並不斷前進。

③能和他人友好相處,善於協調人際關係,心理健康的人,對人對事都能採取和諧相處、友善對待的方式來剋制自己的態度。對人際交往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和矛盾,能採取友好的寬容的公開的方式處理,容易與人合作和相處。

④主動適應環境順應社會的需要,心理健康的人,能夠自覺地調整個人和環境的關係。不是環境適應自己,而是自己適應環境。在複雜的環境中,一方面保持著自己的價格、個性上的特點。另一方面,也要揚長避短,適應環境需要的應變能力。無論是在艱苦的逆境中,還是有順利的環境中都能夠很好的發展自己。

判斷一個人心理是否健康,很難用一個統一標準來衡量。所以,一般學者認為,應以整個行為適應情況為基準,而不是要過看重個別症狀的有無。瞭解心理健康的基本內涵,就可以幫助判斷自己的心理健康的狀況,並採取相應的心理衛生保健措施從而達到身心的全面發展。

二 幼兒的心理健康的分析

幼兒心理教育是以"幼兒為本",也就是把孩子當成與大人有著平等人格的人來進行關照。老師在關心與愛護照看孩子的同時,切莫丟掉尊重與平等這兩種當代人文意識。老師不僅僅是蹲下來與孩子交流,孩子雖小,但卻完全可以感受到這種來自老師、母親的關照。老師在關心與愛護孩子的同時,切莫丟掉尊重與平等,這兩種當代人文意識。老師不僅僅是蹲下來同孩子交流,孩子雖小,但卻完全可以感受到這種來自老師的"母愛"般的關照,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在老師的溫情下健康的成長。

三 如何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

幼兒的心理健康是幼兒價格完整的必要條件,是幼兒的精神和發展的內在基礎。有了心理的健康,那麼幼兒的發展就會受限制。在其以後的發展中就有可能出現價格障礙和心理疾患。目前在幼兒心中存在著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力低,經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順心就會哭鬧、發脾氣;第二、缺乏與人交往和應付人際事件的能力,對於不多數孩子來說,在家庭中凡事他們卻必須考慮到別的同伴的喜好和意見。獨生子女的增多使越來越多的人少有與外界接觸的機會,導致在人際關係中無所適從。正如我國心理學家丁瓚教授據說:"人類心理教育主要的就是對聳關係的適應,所以,人類的心理病態主要是由於聳關係而事的"。所以,作為幼兒教師的我們更應從孩子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四 健康教育要從小抓起

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問題已日益引起社會的重視,關注個人的心理健康已成為現代文明人的一個重要標誌。具有文明意識的人都知道,對正常人來說,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僅關係到幾個人的生活、質量。而且直接影響其勞動效率及對社會的貢獻。而如果一個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的人則會成為社會的一種負擔。古今中外,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成長。關注孩子長大後是否能適應環境。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是否具有存在能力的家長,不能不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具有什麼樣的特點呢?我們認為至少應包括下面這幾條。

(1)有賓智力,有求知慾;

(2)能逐漸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保持樂觀向上的心境;

(3)能學會與周圍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與合作。尊重別人,樂於助人;

(4)能自我接納,有自制力。能積極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困難,適應環境;

(5)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健全的價格。

這五條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靠大人的培養。如何培養呢?我們不要忘記孩子的身心發展變化的特點,心理健康教育應滲透在家庭生活的各方面。滲透在學校教育工作的全過程中。對不同年齡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學會認識,學會共同生活"學會做事,學會生存"作為對孩子的終生教育的目標。點點滴滴,持之以恆。我們一定能把孩子培養成適應新世紀社會生活的棟樑之材。

而在現今社會,對於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出現總結了以下幾點:

(一)對幼兒心理健康重視不夠,認識不足。

世界衛生組織早在1977年就提出了健康"應是心理、生理、社會適應的完備狀態,將心理與社會適應這兩個重要內容作為健康的基本要素。但是在相當多的幼兒園中,目前對健康的認識仍然停留在生物--醫學模式的水平上,還沒有現實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新模式的轉變。因此,明視訊記憶體在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不夠。最主要的原因還在於普遍存在對幼兒心理健康認識的匱乏。在於幼兒身心關係的認識模糊,在於沒有認識到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許多人將幼兒心理的一些異常表現看成為孩子成長中的自然現象,不去加以關注。

(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缺乏嚴密的系統性。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沒能形成自己的完整的理論體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是迄今為止,中國除了少量的幼兒心理衛生、行為與情緒問題等方面的書籍之外尚未見有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專著。②是在全國為數不多的開設有學前教育專業的高校中沒有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課程的極少。③是無論高校還是幼兒師範都沒有一本全國通用的幼兒心理健康的教材。④是儘管《幼兒園工作規程》提出了應做好幼兒的心理保健工作,但內容分散零亂大多體現在其他內容中,如培養幼兒活潑開朗的性格,引導幼兒個性的健康發展等。這些內容之間沒有一個內在的聯絡系統和統一的觀念。而且還有許多有關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及教育的內容引起教育者的重視。這導致我們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時大多數借鑑其他相鄰學科或中小學、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的脫離。近年來,注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幼兒園日益增多,他們實踐中了許多有效的經驗而高校不少教師也開始重視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日益增多。但是,有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值得引起注意。那就是理論與實踐的脫離。一方面,高校中從事幼兒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者較少深入到幼兒園中去進行指導,更少去建立幾個點長期進行實驗。另一方面幼兒園開展此項工作時,又只能停留在一種對錶面現象的認識,不能由現象認識其實質。因此,在很多時候基本工作的最終結果。只能是一種經驗的總結,而難以使之得到更深的發展,主題難以深化,妨礙了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進行。

(三)教師缺乏幼兒心理健康的專業知識

教育活動的實施在很大的程度上有賴於教育施行者本身的素質。專業知識的結構及豐富程度。然而,在沿襲已久的幼兒師範教育體系中,知識更新尚未完全跟上形勢發展的要求。這直接導致了幼兒園教師有關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知識的缺乏。而現實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是進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與此同時,如何把握好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與幼兒科學教育的關係。注意教育內容的.整合,在不小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在不小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所出的問題與此都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

(四)具體操作中的非科學性

1、違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則的問題。例如幼兒出現攻擊性行為,本屬於品行障礙,對於這一類行為的矯正與教育應當堅持正確面教育,樹立榜樣作用或採用暫時隔離,減少刺激的方法。但有些幼兒教師在對待這一類孩子時採用宣洩的方法來加以矯正。為提供憤怒的情緒。而研究表明幼兒在宣洩後習得更多的攻擊技能。可產生更強的攻擊傾向。因此採用宣洩違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有些教師甚至在對待這類孩子採用體罰的方法,這更加強化了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因為,體罰本對幼兒的攻擊性行為起的就是示範作用。

2、家園教育不同步的問題。在幼兒園中,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本是一件有利於幼兒身心健康的好事。但在實施中如未注意與家長的密切配合,則可以使幼兒園幾年來一起堅持對幼兒進行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目的在於讓孩子學會與他人的交往。分享與合作,提高其社會適應能力。但具體操作中,他們忽略了家庭的聯絡與合作。而有此家庭對其子女一向採用溺愛,放任的教育方式。結果導致幼兒園中所教與家庭中所教的衝突。教育未能收到應有的效果。

3、不能區分心理問題與道德問題。在部分幼兒身上說謊這一現象是較為常見的,造成幼兒說謊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幼兒認識發展水平較低。在思維、記憶想象判斷等方面出現與事實不符時造成說謊。另一方面,是由於幼兒做錯了事怕受到處罰或由於老師、家長對幼兒的過分嚴厲所致。因此,我們對幼兒的說謊問題應全面分析,區別對待,如因認識水平低所致則為心理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如因過於嚴厲方面的問題,但這些都與成人時期的說謊有本質的區別。無所謂道德不道德。而在某些幼兒園中防止一旦出現諸如偷竊、說謊等行為時斥責幼兒品德不好,將心理問題與道德問題混為一淡的現象,並不少見。

4、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的問題。由於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一些幼兒園在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時,常常是借鑑中小學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經驗和模式,這導致了教育的過程中,對幼兒的實際接受能力的忽視。如對一些有行為問題的幼兒進行矯正時,有些幼兒園的老師簡單地照搬一些行為治療的方法。而未考慮這種方法採用後,對幼兒會有什麼樣的消極影響,結果導致行為問題未矯正,又正規了新的適應問題。其實,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幼兒素質教育這個系統工程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需要解決的問題還很多。在這裡,我們反反覆覆對幼兒心理問題進行分析,而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法。一方面有賴於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與完善,另一方面,則需要幼兒園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小事。在這個方面,我們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們之幼"的氣魄和胸懷來投入其中,讓我們所有的孩子都沐浴著全社會呵護關愛的陽光下健康而快樂的成長,將來成為身心俱健的合格幼兒。

結束語

時代在發展,教育在改革,孩子在成長,堅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現代德育教育的標誌,是提高幼兒整體素質的關鍵,是擺在每個教師面前刻不容緩的重大問題,所謂"授人魚不如授人以魚"我們不可能給予孩子應對一生的知識和技能。而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動手能為實踐的能力,探求新知識和創新的激情與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習慣才是我們應予孩子的珍貴財富。作為教師要用受撥亮每位幼兒心中的那盞燈,揚起前進的風帆,只要人人都去關注孩子的成長過程。一切為了每一位孩子的發展。這一核心問題就能實現。那麼教育這朵花越開越美。

【參考文獻】

[1]《學前兒童健康教育活動指導》麥少美,孫樹珍

[2]《學前兒童健康教育活動指導》復力

[3]《學前心理學》汪乃銘,錢峰

[4]《學前教育學》鄭健成

[5]《職業道德與法律》朱力宇,張偉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範文二

【摘 要】幼兒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幼兒時期心理狀況的優劣將直接影響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長。因此,關注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因素,對當前幼兒健康成長和教育策略的轉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幼兒心理健康;學校教育;家庭教育

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與其它年齡階段相比,具有更大的可逆轉性。因為:這一階段出現的問題還比較輕微,教師若及早發現,及時給予幫助和矯治,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當今社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現代人每天所承受的社會心理壓力越來越大,因而十分需要具有良好心理素質,對處於關鍵期的幼兒來講,培養良好心理素質,進行心理自我保護非常重要。

1.幼兒園必須將心理健康教育擺在首位。

幼兒園是兒童成長的第二環境,是兒童最早加入的集體教育機構,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動環節,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學活動,而是把教學活動內在的、潛在的因素挖掘出來。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發展的需要,更好地發揮心理健康教學活動的教育作用。在活動組織形式上採用融合模式,打破班級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級組間、各班級間幼兒互相參與活動。從單一的同齡夥伴交往發展到混齡夥伴交往,擴大了兒童交往場合和機會,提高了他們的合群性和合作性。作為教師,更應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兒階段,教師在這方面的作用顯得十分重要。教師的作用發揮得好,可以維護和促進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反之,則會影響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1]。具體的說:教師的作用應該包括以下幾方面:

1.1 教師要以健康的人格影響幼兒。幼兒教師的工作是一項比較辛苦的工作。教師每天都要面對幾十個生龍活虎的孩子,吃喝拉撒事事要操心:彈唱跳畫樣樣要教,還怕孩子一不小心發生意外,心理壓力是相當的大。例如:每天班上有許多孩子都喜歡向老師打"小報告",而這些"小報告"的事情都是一些芝麻綠豆的小事情。時間一長難免會讓老師產生煩躁、厭倦得情緒。這時教師就應該極力避免將個人的不良情緒帶到孩子中間來。應該保持積極愉快的情緒與孩子交流,分析原因,使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因此,對於幼兒園的教師而言,重視和加強自身心理衛生保健不僅有利於自身的發展,而且有利於下一代的健康成長。

1.2 教師要以正確的教育行為影響幼兒人格發展。對於幼兒來說,教師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為一次不經意的談話,一個不小心的失誤都會影響兒童人格。帶班的老師有時會在休息時間閒談,不經意會談到班上的孩子,有的孩子怎麼聰明、可愛,怎麼討人喜歡;而有的孩子反應遲鈍,不愛說話,都會說出來。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孩子們聽了以後會對他們幼小的心靈造成很大的傷害。從此,他們也許會變得更加缺少自信,更加內向,不愛交談。有的教師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卻認為孩子小,不懂事,聽不懂等等。

還有的教師甚至還會對幼兒採取斥責、懲罰、譏諷、漠視的態度,去處理在孩子們身上發生的事情與問題。幼兒對教師採取的態度是十分敏感的,這些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是絕對有害的,有的幼兒就是由於遭到教師的訓斥、懲罰、譏諷等而不願意上幼兒園,給幼兒園和家長的工作帶來巨大的障礙。

1.3 教師要注意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該從幼兒早晨入園的那一刻起,就開始為他們營造一種溫暖、關愛、民主的氣氛。這就要求教師要努力做到:

1.3.1 無條件地關愛孩子。只有愛孩子,才能對孩子保持親切的態度,使幼兒保持積極愉快地心理。如:每天早上用微笑去面對每一個孩子的問題,以及每天下課親切地與每一個幼兒說再見,會讓每一位幼兒都有一種充分地被重視和被接納的感覺。

1.3.2 充分的接納和尊重幼兒。首先尊重幼兒是幼兒精神健康成長的前提。我曾經就碰到這樣一件事情,一次去朋友家玩,剛進門,朋友就熱烈地招待我,這時我發現朋友家的一個小孩正在聚精會神地看一本圖書,我的朋友示意"問阿姨好!"可孩子沒有反映,仍盯著手中的圖書,朋友將音量提高"樂樂,問阿姨好!"孩子抬了一下頭,心不在焉地問了一句"阿姨好!"可朋友卻感到不滿意:"樂樂,你怎麼這麼不懂禮貌,下次你再不懂禮貌,我以後就再也不買書給你看!"孩子開始不能集中注意地看書,先前專注的神情換作沮喪。顯而易見,再這個例子中,朋友是在要求孩子懂禮貌,無可厚非,但是幼兒對規範的遵從是有條件的,他們與生俱來的精神生命給了他們選擇注意的自由,但是幼兒對規範的遵守是有條件的,他們與生俱來的精神生命給了他們選擇注意的自由,當興趣不在於成人所期望的行為是,他們是很難達到成人要求的。如果像那位朋友一樣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幼兒,其結果不但會給他們的情感造成傷害,而且會干擾了幼兒精神生命的正常發展。這就是要求在平時的生活與學習中要給幼兒一定程度的時間上的自由,允許他們將自己的意願、自己的行為、理由表達出來。對於幼兒無法說清楚的事情,要細心觀察,分析產生行為的原因,弄清楚他們的真實想法,而後再進行引導、教育。

1.4 教師應積極主動的對幼兒進行情感教育,發展幼兒健康的人際關係對幼兒進行的情感教育,會讓幼兒能夠恰如其分的表達自己的情緒,學會用理智去控制情緒,在遇到心理突如其來時,保護健康的情緒,而發展幼兒的人際關係看似簡單,實之不然,在幼兒園裡,幼兒的人際關係主要包括師生關係與同伴關係,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良好的同伴關係是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與同伴友好的相處,可以為幼兒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為幼兒今後適應社會生活打下良好基礎。反之,則會使幼兒在今後的社會生活中出現種種障礙,產生各種行為問題。在幼兒面前,教師與教師之間不要做過多的交談而將幼兒放在一邊,置幼兒於不顧,而應將主要注意力和全部熱情放在幼兒身上。

2.創設良好的家庭育兒環境,推動幼兒心理健康的發展

家庭是幼兒生活中第一個接觸到的環境,是幼兒心理發展的最重要、最基礎的環境。完善的家庭結構,良好的家庭人際環境,家長本身的素養及對子女的教育觀、教養方式,都會給幼兒心靈烙上深刻的"印記",幼兒的早期經驗對心理的影響特別重要。   2.1 父母要想方設法培養孩子堅強的意志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孩子動手,親自參加實踐,吃點苦,受點累,不但可以探究知識奧秘,培養創造能力,而且有利於堅強意志和吃苦耐勞精神的形成。"父母要想方設法讓孩子吃點苦、受點累,這樣對孩子有好處。如有條件的可以讓孩子親自體驗一下生活,燒火煮飯、拾柴挑水、餵雞餵豬等,讓孩子真真切切地體驗到生活的艱辛。社會生活是複雜的,為了幫助孩子理解,父母可以從飲食開始。平時有意在食物中加入酸甜苦辣,做些不合孩子口味的食物,如果孩子因挑食不吃,不妨讓他餓一餐,等他餓了自己來找吃,從而幫助孩子改掉挑食的毛病,更好的去適應生活。同時讓孩子明白生活中不光有甜,還有辛酸。只有人去適應生活,否則就會被生活所淘汰,這與不合口味不吃會被餓死是一樣的道理。孩子年幼無知,生活經驗少,為了孩子少走彎路,並防患於未然,有些日常生活技能應教會孩子。

2.2 父母要給孩子自主學習的機會,增強孩子的獨立性父母對孩子的衣食住行呵護過多,禁區也多,致使孩子形成依賴性大,獨立性差,稍遇一點挫折就束手無策。在教育中,父母要克服傳統的教育模式,解放孩子的手、口、眼、耳,變"封閉式"為"開放式",放手讓孩子在自由、寬鬆的環境中鍛鍊獨立性。剛開始,孩子凡事都想"自己來",但往往"心有餘而力不足",每件事都常常做不好,如地越掃越髒,拿碗會摔破等,但父母要有耐心,讓孩子有鍛鍊的機會,不能以提高效率和節省時間而"一手包辦",應讓孩子明白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讓"我自己來"成為孩子的座右銘,這樣不僅能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還能鍛鍊孩子的勇氣和意志力。

2.3 父母要信任孩子,樹立孩子的自信心。一個自信的人往往具有樂觀開朗、坦蕩豁達的品質,敢於創新,自強進取,勇敢的面對未來。自信心的培養,要從尊重孩子,維護孩子的自尊心開始。孩子年齡小,剛開始做事往往不如意,有時簡直是添亂,越做越忙。父母切不可嘲諷孩子,"去去去,一邊去。""做的是什麼呀?亂七八糟。"父母這種不信任的態度,會使孩子認為自己很無能,以後就沒有自信,遇事就束手束腳。所以,平時父母要常對孩子說"你真行!","了不起!"等。在生活、娛樂過程中,孩子往往有屬於自己的行為方式和見解,與成人不同,我們要尊重孩子的意見,不能粗暴地按自己的意願,指責孩子這樣做不對,那樣做不好。否則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澆滅孩子的自信心。孩子畢竟年齡小,能力有限,當他們遇到困難或失敗,感到沮喪時,父母要積極、熱情地去扶一把,與孩子一道解決問題,並告訴孩子"失敗乃成功之母"。

許多有名的科學家是經過無數次的失敗才發明成功的,給孩子鼓足勇氣,讓孩子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勇敢地面對失敗,分析失敗的原因,不斷的總結經驗教訓,勇敢的向成功邁步[2]。相信孩子,讓孩子堅信自己"我會","我行"。孩子就是這樣,你越相信他,他的積極性就越高,自信心就越強。從而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新事物,勇敢地面對挑戰。

2.4 父母要注重和孩子心理溝通,培養孩子活潑開朗的性格。活潑開朗的性格,總是給人以爽快的感覺。他們一遇到問題,就會自己想出種種辦法來試試,即使失敗也不沮喪,又會立刻思索,尋求別的方法。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工作壓力大,但作父母的,即使再累再忙,每天也要抽出一些時間與孩子交流一下,進行心理溝通,消除代溝,成為孩子的朋友。這樣孩子有什麼事會向父母傾訴,從而消除壓抑,保持心情愉快。家庭要保持和睦的氣氛,每個人說話應和顏悅色,對孩子要和藹可親,讓孩子感到父母可親可敬,心情舒暢。

從小不要當孩子的面,拿他與別人比較,"比某某矮了一點","比某某說話慢"等等,會讓孩子覺得"我不如人",平時父母與孩子進行競賽遊戲,總喜歡讓孩子贏,這樣不好,應讓孩子明白"山外有山","勝敗乃兵家常事",盡了力,"貴在參與"等道理。教育孩子凡事要盡心盡力,但要樂觀地看待結果。"笑對人生","天塌下來當被蓋",這種良好的個性,是我們努力培養的方向。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很需要幼兒園、教師、家庭三方面通力協作,更需要有機結合,互相滲透。幼兒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將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滲透到幼兒的一日活動之中,融入幼兒每天的生活當中,持之以恆,讓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我們才有希望看到祖國的未來綻放出美麗的花朵。

參考獻文

[1] 劉維良.心理健康教育從娃娃抓起。華文出版社.2004.49頁.

[2] 馮麗靜.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廣東幼兒教育出版社.2007.25頁.

[3] 楊鳳池.讓家庭成為孩子健康成長的樂園。深圳新衚衕出版社.2006.1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