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學期末考試複習資料
外國文學知識也是期末開考的一個考點,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外國文學期末考試複習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名詞解釋:
1、含淚的笑:是果戈裡的描寫小人物的作品的一種方法,他是以含淚的笑來寫小人物的悲哀的。這種含淚的笑,有幽默也有諷刺,既有同情不平,也有鞭笞。這是一種“被深沉的悲哀和憂鬱的感情所壓倒的諧趣。”果戈裡在深刻揭露貴族地主庸俗、卑劣和墮落的同時,又向這些寄生蟲表現同情和哀婉。在揭示小人物可笑又可悲的命運時,既有調侃,又給與深切的同情。這種諧趣時而以發笑,最終催人淚下,這正是果戈裡創作的獨特藝術魅力。果戈裡的含淚的笑在殺尼古拉統治的黑暗年代,是鞭笞專制農奴制的一種特殊方式,它使果戈裡的作品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果。
2、冰山原則: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紀實性作品《午後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則”。他以“冰山”為喻,認為作者只應描寫“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應該透過文字的提示讓讀者去想像補充。他說:“冰山運動之雄偉壯觀,是因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學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謂的“八分之一”。海明威常用象徵把抽象變為具象,在讓讀者從具體物象出發,去揭發經驗想象和情感。從而挖掘其中的意蘊,其四大要素為:簡潔的文字、鮮明的形象、豐富的情感、深刻的思想。
3、人物再現:是巴爾扎克在他的《人間喜劇》中使用的一種連線各部作品的方法。人物再現法有以下幾個方面:A、同意人物在不同作品中反覆出現;B、透過人物的敘述、隱喻類別將散見於其他小說中的人物和世界加以羅列交持;C、把多部作品中曾出現的人物放在某部小說中描寫。巴爾扎克常用人物線上的方法,使以前作品中人物在以後作品中再次出現,從而把人間喜劇中的許多情節貫穿起來,在展現人物在不同階級的思想性格發展。也表現了人物生活的全過程,以及時代變遷。
4、湖畔派詩人:是19世紀初英國第一代浪漫主義主要文學流派,是當時歐洲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文學流派。這一派作家,大多在英國昆布蘭湖區居住過,因此,後人把他們統稱為湖畔派詩人。他們大多經歷過從擁護法國大革命到對大革命失望甚至反對的過程。又因對資本主義的工業文明,以及人與人之間冷酷的金錢關係極度反感。在隱居湖畔期間或前後,創作了大量歌頌自然美景、同情善良和不幸人的遭遇的詩篇。其代表作家有:華茲華斯、柯勒律治和騷塞。
5、硬漢性格:19世紀30年代以後,海明威作品中那些被戰爭摧殘的主人公,發展成為一種硬漢性格的形象。這些人多數是拳擊家、鬥牛士、獵獅者、捕魚者,他們在外界巨大的壓力和厄運打擊時,仍然堅強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視死如歸,他們儘管失敗了,卻保持了人的尊嚴和勇氣,有著勝利者的風度。作者50年代所寫的中篇小說《老人與海》中,老漁夫桑提亞哥的硬漢性格昇華到哲理寓意的高度,達到了硬漢子形象的頂峰。
6、追溯法:是指易卜生用來結構劇情的一種方法。是指在戲劇開場之前,矛盾就已發展了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在戲劇一開場就已經有了漸入的矛盾衝突。而引起矛盾的原因,則要透過戲劇中人物追溯回憶,才能展現在觀眾面前。使用這種方法,能造成強烈的懸念,蘊含深刻的意義很賴人尋味。
二、簡述題:
1、雨果美醜對照原則?
答:A、雨果認為現實本身並不象古典主義者描繪的那樣莊嚴和光彩,相反宇宙萬物的美與醜往往處於一種複合的狀態中,即“醜就在美的旁邊,畸形靠近著優美,醜怪常在崇高的背後,美與惡並存,光明與黑暗相共。”他認為美醜是相生相共,存在於同一事物之中的,其本身就是對照。
B、他認為美醜對照是自然的產物,喜劇在真實反映生活的同時就應該做到崇高優美與滑稽醜陋的非常自然的結合。認為“滑稽醜怪是戲劇的一種最崇高的美,它不僅是戲
劇中相宜的成分,而且每每是一種必須的要素。”
C、雨果第一個認為浪漫注意創作方法的主要標誌是美醜對照原則,提倡要造成一種兼有高乃伊似的悲劇和莫里哀似的喜劇的莎士比亞式的浪漫劇。他所強調的這一美醜對照原則,特別注重作家在藝術創作過程中的想象功能,他慣用理想化手法,極度誇張藝術中的美與醜,從而造成人物形象本身的尖銳對照。
D、最能體現美醜對照原則的是《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
2、安徒生童話的特點?
答:A、描寫貧苦人民苦難生活和悲慘命運,對苦難者和被壓迫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他是一個廢物》、《柳樹下的夢》等。
B、作家發現並讚揚貧苦人民正直善良的品德和他們奮發圖強改變自己命運的努力,或戰勝惡勢力的鬥爭智慧這樣一類。如《醜小鴨》、《野天鵝》等。
C、揭露社會矛盾,描寫統治階級的昏庸、虛偽、怠惰、邪惡的作品。如《皇帝的新裝》、《夜鶯》、《園丁與主人》等。
3、《雙城記》的藝術特點?
答:A、情節錯綜複雜而結構完整緊密。人物事件發生在兩個國家,時間愛你跨度前後達30多年,但作者透過巧妙的構思,以戴爾那的命運為中心把諸多人物事件安排在完整,嚴謹的結構之中。體現了情節的豐富性和結構完整性的.高度同一。
B、生動性和嚴肅性的統一,是該小說又一藝術特點。《雙城記》有很強的故事性、戲劇性,情節波瀾起伏,緊張生動。但同時全書的格調嚴肅深沉,甚至時時流露出低沉、壓抑的情調。
C、語言的精煉和雄勁相結合,小說的粗線條勾勒和描寫細繪並舉,短劇和長句交疊。在描繪群眾鬥爭場景時,顯得氣勢雄偉,深厚有力,並反覆地採用短劇,造成鏗鏘有力的章節。而描寫人物的心理時,長採用細膩的筆觸和凝練整齊的長句,顯得委婉而深刻。
4、勃朗特三姐妹有何代表作,三姐妹作家的出現有何意義?
答:A、夏洛蒂·勃朗特《簡·愛》;艾米莉·勃朗特《呼嘯山莊》;安妮·勃朗特《》
B、意義:豐富和發展了19世紀英國現實主義文學,塑造了新的人物形象;在艱苦環境中登上文壇,這一事實本身就具有巨大的啟迪作用,她們以自身百折不撓的努力,戰勝社會偏見和種種阻礙。取得了輝煌成就,為婦女向社會爭取平等權利譜寫了震撼人心的凱歌。
5、什麼是多餘人?
答:是19世紀俄國文學中優秀的貴族知識分子形象。他們受進步思想影響,不滿現實,不願與黑暗現實同流合汙,又不願和統治者站在一起為反對沙皇專制制度和農奴制而鬥爭。但他們也瞧不起人民,不能與人民結合,他們長於語言短於行動。無所作為,在憤世嫉俗、自暴自棄中浪費自己的青春和才華。他們沒有明確的理想和奮鬥目標,對上層統治社會感到厭倦,心情苦悶,對人生的態度也很冷漠,得了時代的憂鬱病。因此,成為既不靠攏貴族又不走向人民的社會的多餘人。普希金的長篇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中的奧涅金是俄國文學史上每一個“多餘人”形象。
6、《巴黎聖母院》的藝術特點?
答:A、賦予浪漫主義色彩,該小說情節緊張、曲折,具有很強的戲劇性,充滿了現實生活所不可能有的巧合、誇張和怪誕。如加西莫多一人在聖母院抵擋多人的進攻,加西莫多與梅拉達屍骨連在一起,都是想象奇特的產物,表現出濃郁的浪漫主義氣息。
B、美醜對照原則的運用是該小說的又一大特點,作者把加西莫多的醜和宮廷衛隊的美加以對比。前者外貌醜陋不堪,後者卻瀟灑英俊,但在靈魂深處,加西莫多對愛情的忠
貞不渝,而衛隊長恰好相反。作者把副主教浮羅洛與加西莫多加以比較,顯現出浮羅洛在道貌岸然下的狠毒,打破了傳統的表現手法。
三、論述題:
1、試分析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形象?
答:是一個貴族婦女,是一個在貴族階級的道德壓抑下,激勵爭取個性解放和愛情權利的悲劇性人物。她的一生是不幸的,當他還是少女時就由家庭做主,把她嫁給了比她大20歲的彼得堡大官卡列寧,他們之間缺乏真正的愛情,他們結合只是為了維繫封建貴族關係而已。她得不到真正的愛情和生活的樂趣,他的內心深處感到一種長期壓抑的痛苦,與沃倫斯基的相遇。喚醒了安娜潛在的愛情,她越來越認識到過去生活的空虛和虛偽。進而認識到整個上流社會的虛偽,她不願過體面外表掩蓋下的虛偽的生活。她以全部力量來保衛自己的生活和愛情的權力。她和丈夫決裂了,並對上流社會的生活方式和傳統道德觀念提出了挑戰。安娜的行為遭到上流社會的非難和攻擊,而實際上當時整個社會的輕佻婦女甚至比他壞上一千倍,但由於他們安於虛偽而視為合乎常規。他們可以在體面外表下幹出一切“荒淫無恥”的勾當,卻不能原諒安娜真摯的愛情。
安娜在與上流社會展開了力量懸殊鬥爭中,處境越來越困難,人情越來越痛苦,她剩下了唯一希望就是以全部身人來維繫,她與沃倫斯基的愛情。但由於安娜在重重壓力下,所產生的疑慮和焦燥。也由於沃倫斯基對上流社會的留念,他們之間的關係出現了裂痕。最後在上流社會重壓下,在卡列寧的逼迫下,在沃倫斯基逐漸變冷的態度刺激下,安娜決定以死向一整個社會抗議。臨死之前,安娜對貴族社會作了判決:“這裡全是虛偽,全是荒淫,全是欺騙,全是罪惡。”因此,可以說,安娜既是封建貴族道德的犧牲品,又是批判貴族階級的腐朽和虛偽。同時熱烈追求真摯愛情和誠實精神的典型。
2、試分析巴爾扎克《高老頭》形象?
答:是一個具有濃厚封建宗法觀念的商業資產者形象。就經濟狀況來說,他是資產階級暴發富,就道德觀念說他還保有濃厚的封建宗法社會家族觀念,他愛錢但更愛女兒,為了女兒,他可以耗盡自己所有的錢財。可是這種宗法制觀念在兩個女兒身上就完全沒有了,他們愛的只是金錢......因此,高老頭的悲劇是宗教宗法制的觀念被資產階級金錢至上的道德原則戰勝的悲劇。是封建宗法制社會過度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新舊交替時期出現的悲劇。高老頭的觀念在資本主義社會過時了,他不得不退出歷史舞臺,“最後像鬼一樣死去。”
作者對高老頭是充滿同情的,但並沒有全面讚揚他的品德,只是讚頌他的父愛。作者對高老頭的父愛的描繪中,巴爾扎克把封建道德理想化、抽象化、作為一種普遍的人性加以讚頌。同時也宣傳改良主義的政治主張。巴爾扎克否定資產階級的道德觀念,即希望於封建倫理道德,對資本主義金錢關係,破壞封建家庭關係作了憤怒抗議。
作為現實作家,巴爾扎克也分明看到了自己的保守的宗法制家庭觀念是行不通的,所以高老頭就是一個悲劇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