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

《名人死亡檔案》讀後感

《名人死亡檔案》讀後感

由於最近對張愛玲的興趣,在搜尋她的生平時,搜到了一本《名人死亡檔案》的書,先是看了張愛玲的死,接著是林徽因的死,雪萊的死,拜倫的死,突然間對死亡有一種無可名狀的感覺。

死亡是一個人的最終歸宿,生命自誕生的那一刻起,便在一步步走向死亡,如白天註定要溶入黑夜。許多時候,人在死時所表現出來的某種東西最能體現他一生的價值。意識到死亡並對其進行思考是感受生活的開始,因為死亡牽涉著人往何處去的哲思,暗含著對人生意義的關注。人們常說彌留之際,它是指人的生命的最後時刻,人在那一刻似乎才明白生的意義,但那時對於人來說已經沒多少時間了,想重新來活一次已經是不可能的了。也只有把自己的理想說給後人聽,可聽者似乎對於此已經麻木。非等到自己到了那一刻才能真正懂得。彌留之際所說的話也就這樣一代傳一代的傳了下來,自始至終沒有一個人臨終前沒有遺憾的。常常是悔恨自己當初為何不怎樣怎樣,以前做的過頭的事情也一下子醒悟了起來,想向自己曾經對不起的人說聲抱歉,想臨終前再對某個人懺悔,正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也因此死對於人來說是真正走向生活的開始,可惜時間太短暫了。

《名人死亡檔案》這本記錄了許多人的死亡。是一本厚重之書,全書實際上是在討論死亡對於人生的`意義。同時詳細地介紹了230多位名人一生中的最後時光,以及他們臨終時的一言一行。

對於生,人是身不由己的,每個人的誕生都不是出於自己的決定。兒子曾經問過我一個問題:如果不是我生了他,會是誰生他?我告訴他,如果我不生他,他就不會來到這個世界。兒子則不以為然,認為我不生他,他或許會出生在另一個國度,成長在另一個家庭,有著和現在大不一樣的生活。說完還若有所思的想象著另一個自己的模樣。

在本書的書評中有這樣的一段關於生的文字:“我不能選擇和計劃我的死,一如我不能選擇和計劃我的生。我的生是無數可能的一種——茫茫人海,父母相識、結合,無數精子與一個並不必然的卵子偶然相遇——我的生本身是一種偉大,我來得並不容易,我必須善待和珍視自己。我的死我不能選擇和規劃。既然隨時可能死,外物的意義和價值便大打折扣,我更該追求生的幸福和快樂,以善待此時的生。”

還有一段文字則道出了我的感受:讀該書之時,感慨萬千,時時覺得自己的人生境界從此變得更高遠了。一本書能夠給我這麼大的觸動,平生還是頭一遭。下面這段來自網際網路的文字早就被我放到了自己的部落格,但直到讀完這本書才覺得他說的是那麼有道理:“常常疑惑那些追求長生不老的人,為何如此執著於活著。他們必定是享受著生之愉悅繁華,並且毫無將會一無所有的預感。是非常容易滿足的一群人,並且不懂得對自己擁有的一切提出懷疑。因為一旦懷疑產生,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也將變得毫無價值,讓人鬱鬱寡歡,卻開始接近生命的本質。我想,若人類真的到了可以長生不老的那一刻,人類的滅亡也將開始。沒有了死亡,生命又如何讓人珍惜。只不過是一隻打不死的“小強”,讓人厭惡直至厭倦,亦不會再為活著覺得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