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春節

春節文化活動調查報告

春節文化活動調查報告

調查報告是對某一情況、某一事件“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質,尋找出規律,總結出經驗,最後以書面形式陳述出來。下面是春節文化活動調查報告,請參考!

春節文化活動調查報告

春節春雨春花豔,新年新歲新日紅。值此新春佳節之際,廣東省華南師範大學南海校區知行學社的部分成員利用寒假的閒暇之餘就“春節文化”這個課題在廣東省XX市展開熱火朝天的調查活動,經過一系列的訪談、觀察和問卷的形式對梅州地區的春節文化進行認知、瞭解,最後對調查春節傳統習俗、春節期間的活動、以及春節期間的開銷三個方面的總結如下:

一、隨著觀代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這一連串的急劇化,使得些十分重要的春節民俗面著無形的危機。

“祭祖”這個春節中最能代表傳統文化的重大儀式,是春節的靈魂。如今的人們,尤其是一些城鎮的新一代,他們一出生,就已經身後無憂了,不僅不用再耕田種地,而且也遠離了宗法家族,在春節裡慶賀豐收祭祀祖先的意義因而有所減退,據調查將近有23.4%的人因公出差,外出打工等諸多因素導致新年時未能回家“祭祖”;有10.5%的人因地處城區,傳統觀念較為淡薄也未有“祭祖“;而餘下的66.1%尚還有延續”祭祖“的活動。由此可以看出,隨著這種社會生活日趨現代,人們越來越相信科技,也不怕鬼敬神了,“祭祖”是否會隨著歲月的累積而丟失,現在已成為一個值得人們深思的問題。

“守歲” 則是春節的核心,如果說,連它也要省略掉的話,那麼肯定會影響到節日的地位,會減弱民眾的節日心理,使人們覺得節日跟常日沒有多大的區別。節日氣氛不濃,進而就會影響到節日的傳承。它本來的意義在於為了祈求長命百歲,而現在人們已經失去了這樣的信仰和熱情,就不太願意熬夜了。但是我們把“守歲”當作一年中的不眠夜,這樣大家可以在一起聊天、說話、娛樂,總結過去,暢想未來,這沒有什麼不好的。因此,仍有72.2%的人依舊熬夜“春晚”,共度這樣辭舊迎新之夜;只有餘下的少數人或者沉溺於網路,無心“守歲”。“守歲”便利了人們的溝通,在日新月異的洪流中仍在進行。

20世紀以來我國的主流文化:反傳統、反宗教信仰的觀念盛行,加之國外節日文化的引入對我國傳統年節產生巨大的衝擊。近年來,物質享受為主的西方節日的興盛。現代生活中的人們較為個性化同時又喜好多元化,因而需要多樣化的節日,這些因素讓人們對春節的傳統的風俗民情,深層的春節文化逐漸淡忘,拯救春節傳統習俗文化已經是必要而不可少的了。雖然春節依舊在,但人們隨著生活的發展進步而改變,有些人在春節中只是走走形式而從未留意春節偉大文化遺產的不斷流失,所以一些重要的年節傳統仍需要我們繼承發揚。

二、當代社會,平時工作日的逐漸縮短,休息,娛樂時間的增多,但過年不再是們停耕休作的休息時間,溫飽問題基本解決,人們已經不再像從前那樣等著過年吃大餐,穿新衣,戴新帽,串門走親戚,更多的.是工作繁重等造成精神壓力藉此尋求解放,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社會的飛速發展,過春節的花樣不斷變化更新,幾年變一次。呼機拜年,簡訊傳情,餐館年夜飯,至今又有旅遊過大年一說。回憶起以往過春節的重點、主題,可以看出物質生活豐富陳設 ,年卻越過越淡了。據所查資料顯示,在50年代春節著重於年夜飯:幾年肉快活吃幾天:而在60年代的瀟灑:在廣闊天地裡過年:70年代的年貨:新奇玩藝造出來:80年代則是娛樂:看春節聯歡晚會:90年代的拜年話:身體健康排第一.春節的活動就是這樣一點一點地變化,據我們的問卷得知, 除了涉及與春節有關的活動,有12.3%的人還會在家學習讀書,其大多數為學 生:有27.6%的人覺得出外觀光不乏是一個有趣的設想,其大多是在家賦閒的退休人群及高薪的高層領導人:有5.7%的人則認為在春節之作還應做一些在職的工薪階層:有54.4%的人則認為還應有其它更好的活動來豐富春節的空餘時間,這當中包含了各個階層的人群,因此,現代的人們也更多地渴望春節裡能夠有屬於自己的自由和快樂,每個人都有對春節的不同詮註。

三、慶祝春節當然少了經濟支出

並且春節的開銷也可算得是衡量春節物質文化的一個重要標誌。首先主要支出:吃吃喝喝還是一件大事:其次負擔漸重:送禮開銷高過贍養費。這兩個是春節中的常見現象。近幾年時,隨著打工熱潮高漲,春節回家過年的打工仔們的車費也就算到了春節的消費中:還有科技發展,手機簡訊拜年又成了當今的時尚,其費用算來也是不小的一筆。據瞭解,低層人群在春節期間消費大約在100—500元之間:中層人群消費在700—1000元之間:高階層人群則在1000元以上。因而可知,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大多數人已能夠過上一個富足的好年。

時代賦予春節新的內容,時代也不斷給予它新的挑戰,不同的時代雖然內容上不斷增新,但基本形式和主題相信會始終保持不變。“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國泰民安,”正是春節具有強大生命力和民族凝聚力的思想表現。無論怎麼變,它祝福吉祥如意的深層含義沒有改變。現在大多數春節家庭團聚的習俗至今相傳,人們再苦再累,春節那幾天一定要好好過,這是個生理調整的需要,也是社會和諧的需要。無論是旅遊過年,上網過年,還是晚會過年,人們尋求的還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人們在同一的時間以大致近似的方式作大體一致的選擇,是個人的需要,是社會的需要,也是民族的需要。

每個時代都為春節增添新的魅力,塗抹上新的色彩,我們身處於一箇中華民族的全面復興偉大時代,自然應該為春節這個古老的節日增光添彩,因為民俗應該是大眾生活中自發形成和傳承的,來體現民眾的文化訴求。我們只有在保持傳統與接受現代生活方式方面找到一個契合點,我們才可能構出一個新的民族文化體系,也就是在與時俱進的過程中,傳讀我們的春節文化,強化它的本土性,再向世界人民展示它具有燦爛文化的一面,讓它成為世界人民同賀的和諧佳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