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職場健康

幼兒心理健康的論文

幼兒心理健康的論文

健康是人類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項最重要的社會目標,那麼,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是幼兒心理健康的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幼兒心理健康的論文1

【摘 要】幼兒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幼兒時期心理狀況的優劣將直接影響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長。因此,關注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因素,對當前幼兒健康成長和教育策略的轉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幼兒心理健康;學校教育;家庭教育

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與其它年齡階段相比,具有更大的可逆轉性。因為:這一階段出現的問題還比較輕微,教師若及早發現,及時給予幫助和矯治,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當今社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現代人每天所承受的社會心理壓力越來越大,因而十分需要具有良好心理素質,對處於關鍵期的幼兒來講,培養良好心理素質,進行心理自我保護非常重要。

1.幼兒園必須將心理健康教育擺在首位。

幼兒園是兒童成長的第二環境,是兒童最早加入的集體教育機構,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動環節,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學活動,而是把教學活動內在的、潛在的因素挖掘出來。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發展的需要,更好地發揮心理健康教學活動的教育作用。在活動組織形式上採用融合模式,打破班級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級組間、各班級間幼兒互相參與活動。從單一的同齡夥伴交往發展到混齡夥伴交往,擴大了兒童交往場合和機會,提高了他們的合群性和合作性。作為教師,更應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兒階段,教師在這方面的作用顯得十分重要。教師的作用發揮得好,可以維護和促進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反之,則會影響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具體的說:教師的作用應該包括以下幾方面:

1.1 教師要以健康的人格影響幼兒。幼兒教師的工作是一項比較辛苦的工作。教師每天都要面對幾十個生龍活虎的孩子,吃喝拉撒事事要操心:彈唱跳畫樣樣要教,還怕孩子一不小心發生意外,心理壓力是相當的大。例如:每天班上有許多孩子都喜歡向老師打"小報告",而這些"小報告"的事情都是一些芝麻綠豆的小事情。時間一長難免會讓老師產生煩躁、厭倦得情緒。這時教師就應該極力避免將個人的不良情緒帶到孩子中間來。應該保持積極愉快的情緒與孩子交流,分析原因,使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因此,對於幼兒園的教師而言,重視和加強自身心理衛生保健不僅有利於自身的發展,而且有利於下一代的健康成長。

1.2 教師要以正確的教育行為影響幼兒人格發展。對於幼兒來說,教師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為一次不經意的談話,一個不小心的失誤都會影響兒童人格。帶班的老師有時會在休息時間閒談,不經意會談到班上的孩子,有的孩子怎麼聰明、可愛,怎麼討人喜歡;而有的孩子反應遲鈍,不愛說話,都會說出來。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孩子們聽了以後會對他們幼小的心靈造成很大的傷害。從此,他們也許會變得更加缺少自信,更加內向,不愛交談。有的教師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卻認為孩子小,不懂事,聽不懂等等。

還有的教師甚至還會對幼兒採取斥責、懲罰、譏諷、漠視的態度,去處理在孩子們身上發生的事情與問題。幼兒對教師採取的態度是十分敏感的,這些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是絕對有害的,有的幼兒就是由於遭到教師的訓斥、懲罰、譏諷等而不願意上幼兒園,給幼兒園和家長的工作帶來巨大的障礙。

1.3 教師要注意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該從幼兒早晨入園的那一刻起,就開始為他們營造一種溫暖、關愛、民主的氣氛。這就要求教師要努力做到:

1.3.1 無條件地關愛孩子。只有愛孩子,才能對孩子保持親切的態度,使幼兒保持積極愉快地心理。如:每天早上用微笑去面對每一個孩子的問題,以及每天下課親切地與每一個幼兒說再見,會讓每一位幼兒都有一種充分地被重視和被接納的感覺。

1.3.2 充分的接納和尊重幼兒。首先尊重幼兒是幼兒精神健康成長的前提。我曾經就碰到這樣一件事情,一次去朋友家玩,剛進門,朋友就熱烈地招待我,這時我發現朋友家的一個小孩正在聚精會神地看一本圖書,我的朋友示意"問阿姨好!"可孩子沒有反映,仍盯著手中的圖書,朋友將音量提高"樂樂,問阿姨好!"孩子抬了一下頭,心不在焉地問了一句"阿姨好!"可朋友卻感到不滿意:"樂樂,你怎麼這麼不懂禮貌,下次你再不懂禮貌,我以後就再也不買書給你看!"孩子開始不能集中注意地看書,先前專注的神情換作沮喪。顯而易見,再這個例子中,朋友是在要求孩子懂禮貌,無可厚非,但是幼兒對規範的遵從是有條件的,他們與生俱來的精神生命給了他們選擇注意的自由,但是幼兒對規範的遵守是有條件的,他們與生俱來的精神生命給了他們選擇注意的自由,當興趣不在於成人所期望的行為是,他們是很難達到成人要求的。如果像那位朋友一樣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幼兒,其結果不但會給他們的情感造成傷害,而且會干擾了幼兒精神生命的正常發展。這就是要求在平時的生活與學習中要給幼兒一定程度的時間上的自由,允許他們將自己的意願、自己的行為、理由表達出來。對於幼兒無法說清楚的事情,要細心觀察,分析產生行為的原因,弄清楚他們的真實想法,而後再進行引導、教育。

1.4 教師應積極主動的對幼兒進行情感教育,發展幼兒健康的人際關係對幼兒進行的情感教育,會讓幼兒能夠恰如其分的表達自己的情緒,學會用理智去控制情緒,在遇到心理突如其來時,保護健康的情緒,而發展幼兒的人際關係看似簡單,實之不然,在幼兒園裡,幼兒的人際關係主要包括師生關係與同伴關係,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良好的同伴關係是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與同伴友好的相處,可以為幼兒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為幼兒今後適應社會生活打下良好基礎。反之,則會使幼兒在今後的社會生活中出現種種障礙,產生各種行為問題。在幼兒面前,教師與教師之間不要做過多的交談而將幼兒放在一邊,置幼兒於不顧,而應將主要注意力和全部熱情放在幼兒身上。

2.創設良好的家庭育兒環境,推動幼兒心理健康的發展

家庭是幼兒生活中第一個接觸到的環境,是幼兒心理發展的最重要、最基礎的環境。完善的家庭結構,良好的家庭人際環境,家長本身的素養及對子女的教育觀、教養方式,都會給幼兒心靈烙上深刻的"印記",幼兒的早期經驗對心理的影響特別重要。

2.1 父母要想方設法培養孩子堅強的意志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孩子動手,親自參加實踐,吃點苦,受點累,不但可以探究知識奧秘,培養創造能力,而且有利於堅強意志和吃苦耐勞精神的形成。"父母要想方設法讓孩子吃點苦、受點累,這樣對孩子有好處。如有條件的可以讓孩子親自體驗一下生活,燒火煮飯、拾柴挑水、餵雞餵豬等,讓孩子真真切切地體驗到生活的艱辛。社會生活是複雜的,為了幫助孩子理解,父母可以從飲食開始。平時有意在食物中加入酸甜苦辣,做些不合孩子口味的食物,如果孩子因挑食不吃,不妨讓他餓一餐,等他餓了自己來找吃,從而幫助孩子改掉挑食的毛病,更好的去適應生活。同時讓孩子明白生活中不光有甜,還有辛酸。只有人去適應生活,否則就會被生活所淘汰,這與不合口味不吃會被餓死是一樣的道理。孩子年幼無知,生活經驗少,為了孩子少走彎路,並防患於未然,有些日常生活技能應教會孩子。

2.2 父母要給孩子自主學習的機會,增強孩子的獨立性父母對孩子的衣食住行呵護過多,禁區也多,致使孩子形成依賴性大,獨立性差,稍遇一點挫折就束手無策。在教育中,父母要克服傳統的教育模式,解放孩子的手、口、眼、耳,變"封閉式"為"開放式",放手讓孩子在自由、寬鬆的環境中鍛鍊獨立性。剛開始,孩子凡事都想"自己來",但往往"心有餘而力不足",每件事都常常做不好,如地越掃越髒,拿碗會摔破等,但父母要有耐心,讓孩子有鍛鍊的機會,不能以提高效率和節省時間而"一手包辦",應讓孩子明白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讓"我自己來"成為孩子的座右銘,這樣不僅能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還能鍛鍊孩子的勇氣和意志力。

2.3 父母要信任孩子,樹立孩子的自信心。一個自信的人往往具有樂觀開朗、坦蕩豁達的品質,敢於創新,自強進取,勇敢的面對未來。自信心的培養,要從尊重孩子,維護孩子的自尊心開始。孩子年齡小,剛開始做事往往不如意,有時簡直是添亂,越做越忙。父母切不可嘲諷孩子,"去去去,一邊去。""做的是什麼呀?亂七八糟。"父母這種不信任的態度,會使孩子認為自己很無能,以後就沒有自信,遇事就束手束腳。所以,平時父母要常對孩子說"你真行!","了不起!"等。在生活、娛樂過程中,孩子往往有屬於自己的行為方式和見解,與成人不同,我們要尊重孩子的意見,不能粗暴地按自己的意願,指責孩子這樣做不對,那樣做不好。否則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澆滅孩子的自信心。孩子畢竟年齡小,能力有限,當他們遇到困難或失敗,感到沮喪時,父母要積極、熱情地去扶一把,與孩子一道解決問題,並告訴孩子"失敗乃成功之母"。

許多有名的科學家是經過無數次的失敗才發明成功的,給孩子鼓足勇氣,讓孩子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勇敢地面對失敗,分析失敗的原因,不斷的總結經驗教訓,勇敢的向成功邁步。相信孩子,讓孩子堅信自己"我會","我行"。孩子就是這樣,你越相信他,他的積極性就越高,自信心就越強。從而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新事物,勇敢地面對挑戰。

2.4 父母要注重和孩子心理溝通,培養孩子活潑開朗的性格。活潑開朗的性格,總是給人以爽快的感覺。他們一遇到問題,就會自己想出種種辦法來試試,即使失敗也不沮喪,又會立刻思索,尋求別的方法。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工作壓力大,但作父母的,即使再累再忙,每天也要抽出一些時間與孩子交流一下,進行心理溝通,消除代溝,成為孩子的朋友。這樣孩子有什麼事會向父母傾訴,從而消除壓抑,保持心情愉快。家庭要保持和睦的氣氛,每個人說話應和顏悅色,對孩子要和藹可親,讓孩子感到父母可親可敬,心情舒暢。

從小不要當孩子的面,拿他與別人比較,"比某某矮了一點","比某某說話慢"等等,會讓孩子覺得"我不如人",平時父母與孩子進行競賽遊戲,總喜歡讓孩子贏,這樣不好,應讓孩子明白"山外有山","勝敗乃兵家常事",盡了力,"貴在參與"等道理。教育孩子凡事要盡心盡力,但要樂觀地看待結果。"笑對人生","天塌下來當被蓋",這種良好的個性,是我們努力培養的方向。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很需要幼兒園、教師、家庭三方面通力協作,更需要有機結合,互相滲透。幼兒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將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滲透到幼兒的一日活動之中,融入幼兒每天的生活當中,持之以恆,讓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我們才有希望看到祖國的未來綻放出美麗的花朵。

幼兒心理健康的論文2

一、心理健康對幼兒和諧發展的必要性

(一)心理健康保障了幼兒的生理健康

心理與生理是緊密聯絡並相互影響的。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必然條件,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礎,促進幼兒的身心和諧發展是我國幼兒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和最終目標,要促進幼兒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都得到和諧的發展,對幼兒教育要實施“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教育方針。

(二)心理健康能有效提升幼兒智慧素質

幼兒心理是否健康發展將影響到幼兒智慧素質的發展,當幼兒心理出現問題時會表現出思維遲鈍、煩躁、注意力不集中或是其他現象,從而影響了幼兒智慧素質的發展。所以,只有幼兒心理得到健康發展了才能促進其職能素質得到不斷的提升。

(三)心理健康是培養幼兒全面發展的需要

培養幼兒全面發展一直以來是幼兒教育最大的目標,所謂全面發展,是指幼兒教育應對幼兒的心理素質、生理素質和社會綜合素質的全面培養,使幼兒在“德、體、美、智、勞方面能得到全面和諧發展。此外,不僅要對幼兒才藝方面的培養,還要鍛鍊幼兒的健壯體魄和生存能力、交往能力等。使幼兒在生活和學習中都能保持平衡心態的健康心理。

(四)心理健康是幼兒社會化成長的基礎

幼兒社會化是指幼兒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在成長獨立過程中所掌握到的社會規範,在幼兒社會化成長過程是他們逐漸適應社會生活,並能夠做到妥善自理、恰當處理人際關係的成長過程,幼兒這個社會化成長過程中,一個健康的心理是不可缺少的。

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

(一)偏重於幼兒的知識技能培養

在幼兒教育過程中,很多幼兒教師都偏重於對幼兒的知識和技能培養,忽略了幼兒的情感、情緒、交往能力、態度等方面的.培養,不僅是幼兒教師,家長也存在著這種心理現象,只看重幼兒在知識技能上的成長。例如,很多幼兒學校開辦了美術班、舞蹈班、英語班等,家長迫不及待的送孩子到各種特色班去學習知識才藝,而沒考慮到幼兒的承受能力和心理情緒。

(二)偏重於幼兒的身體健康

現在很多幼兒教師將幼兒身體作為衡量健康的標準,只關注幼兒的身高、體重方面,將幼兒身體健康來作為健康是否達標的依據,這樣的衡量標準對幼兒的成長是很重要的,但是並沒有切實抓好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更好的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和諧發展。

(三)偏重於表現優秀的幼兒

在幼兒教育過程中,一些教師偏重於培養表現優秀的幼兒,忽視了比較調皮或是智力發展相對滯後的幼兒。對於表現優秀的幼兒,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給予了更多的表現機會,而對於調皮或是智力發展相對滯後的幼兒並沒有太多的關注,這樣不僅讓幼兒的自信心受到影響,還影響到了幼兒的學習熱情。

(四)偏重於幼兒園內教育

在我國,很多的幼兒園只重視幼兒在園內的受教育情況。對於如何將皎月延伸至家庭和社會還沒有引起重視,這種現象表明,對幼兒心理健康的教育從教師到家長都普遍才在模糊的意識,對幼兒的健康認識還存在一些誤區,主要體現在過於片面性,沒有對幼兒的心理健康引起重視。

三、探索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為幼兒構建溫馨健康的心理環境

環境對於幼兒心理健康來說有著很大的影響因素,對於年齡較小的幼兒來說,他們更需要一個健康的心理環境,教育家蘇霍林斯基曾說過:“教育——首先是教師與還在精神上的接觸。”這主要是說明了,幼兒教師與孩子心靈上的溝通教育的基礎與前提,教師在與幼兒交往的過程中要以尊重、關懷、耐心與接納的態度去關愛幼兒。如果教師總是用冷漠的態度去對待幼兒,或是對不尊重經常對他們挖苦、嘲笑和諷刺,那麼幼兒在得不到老師的幫助和支援下,會缺乏安全感,使幼兒自尊心受到傷害的同時也失去了自信心。為而又構建一個和諧的學習環境,樹立平等的師生關係,扮好“三個角色”既當幼兒的老師,又扮演幼兒的朋友和媽媽,這樣幼兒才能大膽的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增進了師生之間的交往空間。此外,教師還應給幼兒自主實踐的鍛鍊機會,讓幼兒能夠獨立自主的去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簡單任務,給他們一個表現自我的機會,才能讓他們在實踐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同時樹立了幼兒的自信心。

總之,教師要善於挖掘每個幼兒身上的發光點,為了增強幼兒的自信心,讓他們知道自己的優點和長處並引導他們看到自己的每一個進步,這樣才能為幼兒創設一個積極向上、樂觀的精神氛圍。

(二)明確為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

教師及家長衡量幼兒健康的誤區是隻要孩子不生病就是健康,但是隨著各種條件的改善,健康新觀念中指出:“一個人的健康包括了身體上的健康、精神上的健康、道德上的健康和對社會適應健康。這就包括了幼兒在情緒、精神和意識方面都要有一個良好的狀態,衡量幼兒的健康應該是全面的,如只注重幼兒身體健康的做法都是片面性的。因此,一個全面健康的幼兒應該有著“自信、活潑愉快、善於交往、主動大膽、不怕困難”的良好狀態。衡量幼兒心理健康標準可以從以下方面來體現:

第一,積極向上的情緒。情緒往往反應的是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調節性,幼兒如擁有積極向上的情緒,對於別人的關心和照顧都會感到很快樂很幸福。如幼兒在心理上有障礙,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都會有恐懼、壓抑和緊張的心理,還會導致行為上出現種種問題。

第二,有良好的性格特徵。性格是個性最本質的體現,所反映的是對客觀事物的態度和表現出來的行為方式,性格良好健康的幼兒較為樂觀、勇敢、自信、意志堅強等,而性格特徵不健康的幼兒表現出孤僻、膽怯、自卑、冷漠等行為。

第三,有良好的認知意識。幼兒的認知能力是在學習和生活中的重要條件,幼兒認知能力的發展存在著個體差異,當一個幼兒的認知能力低於同齡的幼兒,那麼該幼兒的認知能力偏低,在這種情況下,應避免幼兒受到任何刺激或是對大腦的傷害,才能有效的防止幼兒心理健康受到影響。

第四,融洽的人際關係。幼兒之間友好的交往能夠有效的保障幼兒心理健康,由於幼兒的年齡較小,從家庭加入到學校這個集體環境,會出現很多的不適應,特別是面對新環境、面對不熟悉的老師和小夥伴,會感覺沒有安全感。人際關係較為融洽的幼兒一般情況下與小夥伴們一起玩耍、合作、分享玩具,人際關係不融洽的幼兒會產生消極的情緒、爭強好勝,也會經常為了玩具和夥伴發生爭執、打架,快樂也不會與夥伴一起分享2這種不融洽的人際關係會嚴重的影響到幼兒的心理健康。

(三)採用多樣化的教育途徑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

幼兒時期,自我保護的能力都很差,在對幼兒教育過程中,如果過於放縱或是限制過多,都不利於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也不利於培養幼兒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由於很多幼兒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都很受寵,這導致了很多幼兒都出現了以自我為中心、怕苦怕累、自我控制約束能力差、情緒不穩定或是意志力不強,當然也會出現性格孤僻的現象等,這使他們得到更多的關愛和幫助。因此,實行多樣化的教育途徑對幼兒心理健康發展很重要。

1.在遊戲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遊戲是幼兒的天性,遊戲能讓幼兒對學習產生興趣,透過遊戲滲透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讓幼兒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能夠輕鬆、自由、隨意的展現自我,讓幼兒在豐富多彩的遊戲活動中心理得到健康的成長。

(1)角色遊戲。角色遊戲是一種能反應社會現實生活的遊戲,幼兒透過角色遊戲能對還為接觸到的社會生活有所認識。例如,幼兒在遊戲中扮演一個醫生給病人看病,他們可以透過自己對醫生職業的理解來進行體驗和對話,並透過想象將現實改造成符合他們的遐想情景,這對於心理上來說,也是一種成功的體驗。

(2)體育遊戲。幼兒在體育遊戲活動,可以透過跑、跳、攀、爬等活動來促進身心的靈活性、協調性和平衡性的發展,不僅能讓幼兒在遊戲過程中玩的開心,同時還可以促進幼兒能夠敢於挑戰、遇到困難堅持到底不退縮的良好心理品質,這樣樂觀的情緒更有利於幼兒心理健康得到發展。

2.在文藝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文藝活動中抓住幼兒對一切新鮮事物的好奇心,給幼兒提供一個可交流、思考、操作的機會,這樣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才以取得較好的效果,如在語言課中開展表演活動來使幼兒心理健康成長,可以透過猜謎、表演故事情節或是講故事來讓幼兒充分的自我展現。此外,還可以為幼兒開辦美工區、音樂會等,不僅促進了幼兒之間的交流、表達出自己的情感,更增強了幼兒的自信心,從中感受到成功的快樂。總之,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成長,能抓住機遇有機滲透,都是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時機。

3.在生活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生活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這就需要家長與幼兒教師密切配合共同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幼兒的健康教育離不開生活教育,如在幼兒吃飯、看電視、玩耍等日常生活中都可以有機的滲透健康教育。此外,教師還可以透過幼兒在校園生活活動中隨機滲透,可以設立生活區角,開展扣紐扣、繫鞋帶等活動,首先是讓幼兒學會自己做這些事情,然後鼓勵幼兒幫助不會的小夥伴完成,這樣可以鍛鍊幼兒相互幫助、相互合作的能力,使之能從集體中感受到溫暖,從而促進了心理健康的發展。

四、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應遵循的原則

(一)活動性原則

由於幼兒天生活潑好動,幼兒教師應透過各種活動將幼兒的心理健康機制融入到其中,以達到心理機能得到提高,心理機能的提高與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絡,活動是心理技能得到發展的前提和基礎。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形式的不斷改革,幼兒的活動形式也在不斷的增多,對幼兒心理也有著影響和變化。因此,教師應該讓幼兒處在活動中學習和成長,並給予相應的指導和評價,讓幼兒的心理得到體驗,這樣才能達到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二)主體性原則

遵循主體性原則主要針對幼兒的心理特點來提出的,每個幼兒都有自己的意識和自尊,如果幼兒教師忽視他們的言行都可能傷害到他們的自尊。所以,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到教育活動中。此外,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放下嚴肅的一面,成為幼兒的貼心朋友,耐心傾聽幼兒訴說,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有積極的作用。

(三)漸進性原則

漸進性原則是遵循幼兒的心理特點而提的,在進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時,應按照幼兒自身的心理發展情況來進行,而不能以盲目的教育方式或是加快節奏而導致幼兒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出現“斷層”,從而導致幼兒在心理上出現一些不良的反應。此外,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落後於幼兒自身的心理發展,否則會錯過最佳的教育時機。所以,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照顧到幼兒心理自身發展的漸進性規律。

(四)差異性原則

差異性原則是根據每個幼兒之間的自身差異而提的,每個幼兒的性格、能力、認知水平和家庭背景都存在著差異性,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應根據幼兒的差異而採取不同的方式,而不能實施大眾化。例如,幼兒在能力方面有著差異,如女孩子在音樂、舞蹈方面表現的比男孩子好,而男孩子在語言和繪畫方面表現的比女孩子好。因此,教育方式要因人而異,只有遵循了差異性原則,才能讓幼兒充分發揮出自己的長處,才能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五)塑造與維護原則

塑造是指幼兒教師要以幼兒心理得到健康發展的目標為依託,以這個目標為方向對幼兒心理進行教育和培養,而維護是要以幼兒的心理健康標準來作為引導,做到隨時觀察幼兒的心理出現哪些方面的問題,以便及時教育和維護。只有將塑造與維護兩者相結合,才能真正關愛到幼兒的心理及時的發現問題。此外,不能給幼兒隨意貼上不好的標籤,例如起外號等,這樣會使幼兒的內心受到傷害。總之,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是對幼兒教育的內在要求,做好幼兒教育工作,強調和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的發展,努力探索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和途徑,培養幼兒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全的人格,才能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都得到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