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歷史

初中歷史教學隨筆

關於初中歷史教學隨筆

歷史是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活動程序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 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初中歷史教學隨筆,歡迎閱讀參考。

關於初中歷史教學隨筆1

經過了近半學期的教學,學生給我的感覺是他們對於新生事物的興趣比對歷史的興趣更為濃烈許多。歷史是一門人文社會科學。歷史事件是既成事實,且已有定論,現在所用的課本中,學生常常被動接受所述的史實,往往忽略了紛繁的歷史事件對其的影響,那麼作為教師的我,究竟在教學中應該怎樣注意滲透對創新人格的培養,既要創新,又要抓基礎,畢竟要進行中考。所以在教學中既要傳統教學,又要在教學模式上有所創新,才能培養學生的興趣。

作為素質教育主渠道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樹立“課堂是民主平等的天地”、“沒有學生不可以提的問題”等觀念。如果教師以“師者”自居,高高在上,一味追求單一化、公式化、標準化,這樣教師不當的目標觀、質量觀、方法觀將對一個班的學風產生巨大的影響,學生的主動創新意識就會被壓制,創新靈感被扼殺。平時多鼓勵學生大膽陳述已見,正確引導學生,敢於標新立異,不人云亦云,倡導認識多元化。教師在精心營造有利於滋養創新個性的空間同時,要給予學生髮表已見的機遇,使學生有積極主動發展的時間。創造安全自由時空,使創新之花在適宜的土壤中成長。

我在教學中恰當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採用問題激疑、複習匯入、巧設懸念、故事感染、新奇引趣、音像圖示等各種方法,設定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和創造動機,營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情境,則是啟迪創造思維,培養創新人格的又一重要途徑。教學中可讓學生圍繞問題,暢所欲言,相互啟發,鼓勵創新,提倡不同的答案。在歷史教學中,要經常開展討論或辯論,堅持啟發式教學,讓學生在積極主動中抒發自己的感受,發展鮮明的自我個性。例如教學《戊戌變法》一課中,“為什麼要迫切進行變法呢?”可先進行多媒體演示創設情境,讓學生討論一個開放性問題:“甲午戰爭後,中國缺什麼?”透過討論、爭論形成共識:甲午戰爭後,顯示出中國文化教育科技國防等方面的薄弱,進行這些方面的改革、圖強,實屬國家當務之急。歷史課堂教學中若能經常形成辯論、探討氣氛,學生從敢“破”敢“立”,到善“破”善“立”,其創新型人格將組織著個體對環境的習慣反應,將持續影響其對事物的態度。例如在教學《洋務運動》中,組成兩大小組,正反兩方,進行辨論,課前查詢資料,進行整理歸納,在課堂中圍繞問題,暢所言,抒發自己的感受,也從中體會到中國近代化程序的.變化和對中國歷史的變化。教育論文

部分課內課完全轉變為探究課,全部由學生主持,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活動中增長見識,形成技能,展示個性,也是一種有意義的教學創新。開展歷史課外活動,是落實教學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活潑發展的有效措施。讓學生感受新中國的逐步強大,與外交事業的發展緊緊相連,更珍惜今天的不易。

關於初中歷史教學隨筆2

1.改變課堂教學程式,激發學生自主參與,培養創新動機

根據教育的開放性原則,適當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營造寬鬆的民主教學環境,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推動學生擔任學習主角,加強學生個體間的資訊交流。如以討論、辨析、導演歷史小劇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進入學習角色,在激發其自主意識時,誘發其創新興趣。另外,教師要允許學生提出質疑,並調動學生參與,如引導若干學生支援或反對教師的某一觀點,透過有序的積極辯論,使學生各抒己見,想人之所不想,見人之所不見,能人之所不能,從而最佳化學生的創造心理環境,促進他們想象的衝動、聯想的新穎、思路的開闊,有效開發學生的潛能,使之成為創造性思維的策源地。

2.加強學生的實踐鍛鍊,向他們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

思維是動作的內化,動作是思維的外現。教師要有的放矢地指導學生參與探索性的實踐活動,如實地調查、文物考古、模型製造、古畫模仿等,使學生感官與感知並用,勞心與勞力結合,激發思維創新發展。例如,我在指導學生製作“張衡地動儀”的模型時,只提供一定的資料、原理、外形,讓學生從自選材料、模具製造到演示都顯示出他們的創意水平。此外,我還讓學生製作殷墟龜甲、獸骨模型;臨摹《清明上河圖》、《步輦圖》、《蒙娜麗莎》等;到革命老區調查,並撰寫調查報告。如此多種形式 的實踐活動,使學生的多功能思維在實踐中發揮,促進學生創造性意識的發展。

3.構建完整的歷史事件內在關係的結構

所有的事情就像一張網,歷史事件就是這張網上的一個個節點,若干節點組在一起,就構成了一張無邊的大網,但無論你提起哪個節,都會將這張網提起,高的部分那是與你提起節點聯絡緊密的,低的部分是聯絡相對疏遠的,但由此我們卻可以知道他們之間是絕對有聯絡的,或遠或近而已。我們要幫助學生建立這樣一張網,要一節點而知網、一葉而知秋、一事而知史。

學習歷史的最大功用是用它來研究今天,預言明天,而且現在的學業考試非常注重對熱點時事問題的考察,從這兩個角度講,歷史教師不僅要有豐富的歷史知識,還要關注當今世界發生的重大事件,並在課堂中滲透給學生。

近兩年,從黃巖島、到三沙市的設定,從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價值的線索,那就是海權,而且這個線索更緊密地把若干個節點聯絡得更緊密,構建圍繞海防、海權的知識網。

我們曾經強大,從南宋指南針應用、海船的發達到元朝的空前海運到鄭和下西洋,再到新航路的開闢,繼而英國因為奪得海權而成為霸主,正是因為從明末的閉關、海權的失去,而被迫步入近代,開始以洋務運動為始的近代化探索,這張網還可以再大些。這個線索和知識網警示我們及後人要重視海權,重視海防的建設,這也是知識網格的具體體現和應用。

由此,我們根據不同的線索,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並以這個知識結構讓學生逐漸讀懂事件背後的真相,這是個良性的迴圈。這要求我們在日常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構建知識網格體系的能力。我們要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進行創新教學設計,實現教學目標,並把握學業考試的動向,在自己的課堂中貫徹創新理念,建立一種不同於以往的、單一的授課模式。

4.與語文等其他學科整合,為學生學習歷史“搭橋鋪路”

例如在講“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時,我引用“春風不度玉門關”、“西出陽關無故人”兩句唐詩,使學生立即識記西域的地理概念和形象地理解西域的廣袤和荒涼。一曲譚晶演唱的《絲綢之路》把學生帶進2000年前黃沙飛舞、駝鈴悠悠的漫漫古道,在歌曲中學生的學習情緒更激昂。

5.巧用影視文學作品,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

在講到北宋、西夏、遼的對峙時,我跟學生聊起了《天龍八部》,透過對蕭風、段譽等人物的簡單回顧,使學生深刻理解這段歷史。另外,很多歷史穿越劇或歷史題材影視劇受學生追捧,但這些歷史劇史實在破綻百出,教師要告訴學生什麼才是真實的歷史。在課堂上我們要引用正劇,例如在講辛亥革命時給同學們播放《走向共和》等片段,孫中山的形象在學生眼裡由模糊變得清晰起來。

6.與時事緊密結合,使歷史具有時代感

關心時事、議論時事是很多學生的愛好,在歷史課堂中恰當地引出這些話題,既可以理解歷史,又可以為現實問題尋找出路。例如在講甲午中日戰爭和《馬關條約》時,我和學生談到時事熱點“中日之爭”,一起回顧問題的由來,使學生認識到自古就是我國領土。針對日本自衛隊進行的奪島演習,我又進行追問,我們應如何回擊日本的行為?怎樣不讓甲午海戰的悲劇重演?學生義憤填膺,陷入沉思,思想教育達到最佳效果。

7.在網路資源中放飛思維

把網路資源引入歷史課堂,讓學生的自主性和創新性思維健康成長。隨著現代化資訊科技的發展,學校網路教學日益廣泛,歷史老師要透過網路,開拓進取,藉助網路資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師的合理引導下,培養學生熟悉網路、利用網路查詢歷史資料,啟迪學生思維,放飛思維空間,進行自主的探究性學習,並努力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和創造性學習能力。

8.在學習競賽中積累沉澱

新教育理念告訴我們,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和創新能力。歷史課堂理當成為培養學生的自主和創新能力的主陣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習內容、學生特點和教學條件,以學生自主活動、直接體驗為基本形式進行活動。如在教學中採用多種多樣的競賽方法,每上完一節課,下課前一定會提問所學知識,並採取現場打分的方式,引起學生重視,鞏固基礎知識,課後要求認真完成作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達到較好的效果。

9.在辯論中達成共識

激發、引導學生參與討論,敢於發表見解,學會傾聽,尊重他人的意見,這是當代教育教學的目的之一。在課堂中組織學生對“秦始皇功過的辯論”、“辛亥革命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武則天功過的辯論”等專題進行分組辯論。為了在辯論中獲勝,為小組爭光,主動查閱相關資料,辯論會上個個爭得面紅耳赤。學生經過辯論對歷史事實的認識有了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辯論能力得到了訓練,這些活動必將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使歷史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