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學小論文
區域經濟學是經濟學與地理學交叉而形成的應用經濟學,文章就以宿州市埇橋區區域經濟的發展研究為例,一起來看看吧!
摘 要:近年來,埇橋區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圍繞工業擴總量,抓專案、建平臺,促進產業叢集集聚;圍繞城鎮增容量,抓建設、重管理,促進功能提升面貌改善;圍繞農業提質量,抓轉型、重效益,促進現代農業上臺階,經濟社會實現平穩較快發展。但面對自身工業發展存在工業層次低、鏈條短、效益低的現實問題,其區域經濟發展仍面臨較多困難。
關鍵詞:宿州;區域;經濟發展;優勢;挑戰
1、埇橋區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優勢
1.1、區位優勢正在形成
埇橋區地處安徽、江蘇的交界處,區位優勢明顯,水陸交通便捷,東接長三角,西靠中原腹地,是安徽省融入長三角、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的重要橋頭堡。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日益深入,邊界地帶將不再是無人問津的邊緣地帶,恰恰相反,可以成為經濟繁榮的重要資源,為開展跨省經濟合作提供了條件。
1.2、勞動力資源
2014年,埇橋區全區人口186萬,人口多、密度大。城鄉富餘勞動力不僅數量很多,而且成本低,屬於勞動力輸出大區,外出務工勞動力40萬人。如果本地能夠解決就業問題,改變過去剩餘勞動力過著“一個月過年、三個月種田、八個月蹲閒”的日子,給外出勞動力提供就地就近就業機會,結束“候鳥式”的生活方式。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將為勞動密集型工業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2、埇橋區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挑戰
2.1、發展相對滯後面臨的挑戰。埇橋區是皖北傳統的農業大縣,經濟發展水平低,基礎設施建設落後,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工業化、城鎮化水平低,城鄉良性互動格局尚未形成。埇橋區擴大經濟總量任務艱鉅,減小落差、奮力崛起的難度大。
2.2、區域發展競爭激烈面臨的挑戰。埇橋區周邊地區的發展大都處於百舸爭流之勢,輻射滲透能力很強,與埇橋區形成了激烈的競爭格局。相鄰的'安徽省五河、固鎮和江蘇省的泗洪、睢寧、盱眙等縣市都在積極招商引資、開放搞活,並保持了較快的增長,尤其是與泗洪和盱眙相比,尚有差距,對埇橋區的發展形成了巨大競爭壓力。
2.3、工業化程度低面臨的挑戰。埇橋區工業規模小、數量少、佈局分散、規模效益和集聚效應不強,難以拉動全縣經濟快速增長,短期內提升財政貢獻率脆弱,加快工業化程序是今後一個相當長時期的重要任務。
3、埇橋區區域經濟的戰略選擇
3.1、全面深化改革,大力發展工業經濟
應深刻領會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決策部署,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圍繞中央、省、市出臺的一系列具體改革方案,密切聯絡該區改革開放和建設發展實際,制定實施意見,統籌協調、整體推進和督促落實。
堅持工業強縣戰略,實施宿州全市提出的工業經濟“3111”工程(力爭用3年的時間,建設1個產值達到100億的工業園區,有1個明確的主導產業,全縣工業稅收達到10個億)。大力開展“首位產業大突破”活動,將機械電子培育為首位產業,努力建設首位工業產業園。堅持產城一體、合作共建、借力發展、錯位發展,全面提升工業園區承載和服務能力。清理工業園區低效閒置、私買私賣、擅自改變用途的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堅持經濟工作專案化、專案工作責任化、責任追究制度化,完善領導幹部聯絡專案制度,開展“專案建設大排程”活動,加快推進重點專案建設。大力扶持非公有制經濟和小微企業發展。突出產業招商、精準招商、鏈式招商,堅持招大引強,主動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確保引進工業專案佔全年引進專案的70%以上。
3.2、促進現代農業提質增效,大力發展鎮域經濟
按照“鎮當城建”的理念,科學編制鄉鎮發展規劃。進一步完善鄉鎮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園區配套設施建設,積極引導土地向種植大戶、合作經濟組織和龍頭企業集中,人口向城鎮和農村社群集中,工業專案向園區集中,激發鎮域經濟自主發展的活力。以招商引資為突破口,立足鎮域特色,大力發展工業增加值過億元、財政收入過千萬的“雙超”鄉鎮,努力培育一批集體經濟收入過10萬的村,促進農業大區向農業強區轉變。以“徵遷控違大跨越”活動為抓手,堅持“大徵遷、大整治、大建設、大發展”,進一步做好城市中長期發展規劃及城鄉科技、文化、教育、體育等社會一體化建設。繼續實施城市建設“五個一”工程,加強城市供排水、商業圈、綜合市場和出口改造等公共設施及配套功能建設。啟動以高階文化產業園為主題的運河新區建設。開展“城鄉綠化大提升”和“城鄉道路大貫通”活動,實施城鄉路網工程、城市水生態環境修復提升工程,在城市建設中彰顯運河文化元素,做好運河文化的“築根塑魂”。積極構建“數字城管”工作網路,增強城市管理智慧化程度,強勢推進文明建立工作,加快構建人水和諧、宜居宜業的美麗埇橋。
3.3、全面提升農業科技水平,促進現代農業提質增效
以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為突破口,紮實推進“現代農業大建設”活動。堅持高點站位、典型引路,重點發展大路口山芋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區,推進劉圩現代農業示範園申報省級現代農業綜合開發示範區,爭創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探索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制度改革,有序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改革,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鼓勵和支援土地向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種養大戶流轉,積極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快推進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推進糧食生產高產建立活動,切實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生態安全。堅持因地制宜、注重實效、彰顯特色,全面提升全區美好鄉村建設規劃。將徵遷控違工作向鄉鎮延伸,實現城鄉建設規劃、徵遷控違全覆蓋,結束農村無序建房歷史。將產業作為根基,富民作為根本,抓好重點示範村建設,努力建設產業資源型鄉村、生態旅遊型鄉村、人文資源型鄉村。加強與對口幫扶省直單位對接,構建扶貧開發新格局,讓“農民在一樣的土地上,過上不一樣的生活”。
3.4、最佳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打造經濟發展良好生態環境
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促進水資源綜合利用,啟動縣級細顆粒物檢測能力建設。加強秸稈綜合利用和禁燒工作。建立更加嚴格的環境准入制度和節能減排制度,嚴厲查處各類環境違法行為,確保完成年度節能減排目標。開展“人人動手,清潔家園”的環境大整治行動。將“三線三邊”環境整治、千萬畝森林增長工程、清潔工程與美好鄉村建設緊密相連,以治理垃圾汙水為重點,加快形成“四有”工作機制,逐步達到“六無”標準,努力實現“凡土必綠、凡地必淨、凡水必清、凡村必潔”的農村環境整治目標,為經濟發展打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3.5、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完善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健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體系,提高突發事件預防、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大力推行“治安保險”和“技防進農戶”等治安防控新模式,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深化“平安埇橋”建設,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突出富民優先導向,深入實施城鄉居民收入倍增計劃。進一步擴大城鄉養老、醫療保險政策受益面,提高優撫待遇、城鄉低保和醫療救助水平。推進廉租房、公租房並軌執行,完善建設、分配、管理和退出機制。逐步將進城落戶農民納入城鎮住房和社會保障體系,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大力發展慈善事業,切實維護婦女、兒童、殘疾人合法權益。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促進各類教育均衡發展。深化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著力構建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健全突發公共衛生應急機制,做好重大傳染病防控和大病救助工作。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推進計劃生育村為主的經常性工作機制,啟動實施“單獨兩孩”政策,提高出生人口質量。加強智慧財產權工作,增進產學研合作,紮實推進農村資訊化示範縣建設。
參考文獻:
[1]張明龍.區域發展與創新[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