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文化

民俗文化是端午之靈魂散文

民俗文化是端午之靈魂散文

粽葉飄香,雄黃酒濃,又是一年端午節,又到粽葉飄香時,遠離故鄉的我,彷彿又聞到了昔日老家母親蒸的粽子的味道:一股濃濃的粽葉和肉香的味道!

記得小時候,端午節頭天早上,我和三弟在睡夢中就會聞到廚房裡面散發出來的一股清香,是媽媽頭天晚上熬夜蒸出來的一鍋粽子,一股粽葉與糯米在熱氣作用下混合而發出的味道。我和三弟就急匆匆地起床衝進廚房,拿出一個碟子倒上白糖,媽媽會將粽子剝開用筷子串上,沾上少許白糖吃起來,那個美,說起來就想流口水。

眾所周知,我國的端午節,既是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的節日,又是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長壽的節日。過去在端午節,有很多傳統的慶祝儀式,如蘭湯洗浴、掛系艾蒿、菖蒲、扔災、飲藥酒、吃粽子、賽龍舟等,這裡面就承載著很多民俗文化及精神的內容。長大以後,我就逐步認識到,端午節不光是吃粽子,文化韻味不該忘啊!各地的端午節都有著不同的文化約定和過節儀式。

近日筆者在家從網路上偶爾讀到了幾條端午節的諺語,其中包涵著不少的有關於端午文化的知識點和資訊量。於是,在諺語中就品讀了一下,發現端午竟然別有一番意味。關於端午節的習俗、講究,雖然大都差不多,但有著細節上的小差別,這在一些諺語上很好地體現出來。因為艾葉和菖蒲草是常用的,北方就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習慣,江蘇地區也有“端午佳節,菖蒲插屋”;“端午節賣菖蒲”之說。南方有雄黃酒、劃龍船習俗,便有“五月五,雄黃燒酒過端午”;“五月五,劃龍船,過端午”的說法。不過哪裡也不如廣東地區的講究,比如“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桃、初五劃龍舟”的諺語,不僅說明對端午節的重視,同時給人一種端午節不單純是一個節日,就像春節前“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一樣。端午節不是節氣,不少相應諺語卻對氣候情有獨鍾,江浙地區有“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的諺語。閩粵一帶有“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未吃五月粽,破襖不敢放”……這時候的.端午節已經成為冷熱氣候的轉折點。諺語中景色描寫最美的要數江蘇的“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讀過之後,那星星點點綠桃枝、一望無際麥兒黃的美麗畫面彷彿就在我們的眼前。南京的“土俗清明供祀墓,詩家端午吊離騷”則貼切詮釋了端午節的傳統。而江浙的“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從另一面讓端午節有了祝福含義。另外,端午的諺語中和治病常有關,齊魯地區的“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山西有“喝了雄黃酒,百病遠遠丟”更多宣揚了端午養生概念。對艾葉的效用定位也不少,湖北一帶至今流傳著“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尤其是西北那個“端午不戴艾,死去變妖怪”的諺語,趣味十足,不由得叫人忍俊不禁。

如今端午節的“熱度”,似乎趕不上“情人節”、“母親節”、“父親節”、“萬聖節”和“愚人節”……不是說這些舶來的“洋節”有何不好,東西方文化,本來就是在相互碰撞、相互借鑑、相互滲透、相互融合中燦爛繁榮的。但是,在洋節時用“消費”孝敬父母,也別忘了端午節也有孝敬的內涵;或者完全讓粽子的香甜沖淡了粽子的寓意——這種情形,可以反襯出傳承端午民俗文化的重要。

基於此,談古,不是為了“古”,而是為了“今”,我們應該學會從“古”中汲取利於今天創新的滋養,絕對不能變成“復古”。論今,不是拋棄“古”,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而是在繼承優秀“古”的基礎上,創造今天的精彩,創新今天的端午民俗文化。論今,就是要論今天如何傳承端午民俗文化,如何創新端午民俗文化,如何充實端午民俗文化,如何為端午民俗文化留下今天這個時代的最美好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