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教學內容
導語:凡事不會不勞而獲,正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以下小編為大家介紹古詩詞教學內容文章,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古詩詞教學內容
《語文課標》在課程目標中就做了明確的回答:“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據此,我認為古詩詞教學首先應在掃清文言詞語障礙的基礎上,讓學生讀懂內容;再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透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習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也就是要把教學的重點放在朗讀、品析、感悟這幾個環節上。下面,筆者以教學杜甫詩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實踐為例,探究古詩詞教學內容的確定和操作實踐。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九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最後一篇課文。本詩的教學目標主要集中在:反覆誦讀詩歌,透過合理的想象豐富詩歌的內容,走進詩歌所描繪的場景,感受詩人在悲苦的生活中在艱難的處境下仍心繫蒼生、心憂天下的悲憫情懷。
對於“歌”這種特殊的詩歌樣式,儘管之前曾學過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但學生還是比較陌生。我設想由“歌行體”詩歌保留了古樂府敘事的這一特點作為本詩教學的起點,圍繞這類詩歌“往往融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為一體,內容充實而生動”的特點展開教學。匯入部分用敘事的方式介紹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從公元759年秋詩人因安史之亂流離入川到760年春求親告友在成都西郊浣花溪邊建起茅屋再到761年茅屋為秋風所破,全家遭秋雨澆林,詩人長夜輾轉,寫下這篇不朽詩作……用講故事的方式展開對背景的介紹,重點突出“安史之亂”時詩人顛沛流離的生活經歷和建造茅屋的不易,一方面是出於知人論世觀的考慮,以幫助學生更深刻地體會詩人生活狀況之悽慘悲苦,進而更好感悟這位詩中聖哲將“世上瘡痍,民間疾苦”化作“筆底波瀾”的憂國憂民情懷;同時也是為了凸顯這首詩歌的敘事味道,以引出接下來要討論的重要問題:這首詩所敘何事?詩人的此種生活狀況可以用一個什麼樣的詞來概括?這是教學的起點。
“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批文以入情。”在齊讀課文初步把握所敘之事後即進入詩歌賞析部分。這個環節,我努力引導學生靜下心來、潛入詩中、披文入情,在文字的引領下,積極運用聯想和想象的思維方式在頭腦中建構起一系列場景,並透過字、詞、句的賞析,更好地走進具體的場景,力求讓學生站在詩人的立場上想詩人所想,和詩人發生情感的共鳴和思想的碰撞,以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基本內容,把握詩歌的主要情感。這個環節師生雙方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一起去朗讀詩歌、想象畫面、描述場景、體味詩情。詩的前三小節分別描述了秋風破屋、群童抱茅、長夜沾溼三個場景,隨著事情的一步步發展,詩人的情感從焦灼怨憤到氣憤無奈再到痛苦煎熬,這樣深重的悲苦之情主要是透過事件的敘述、場景的渲染和細節描寫的方法間接表現出來的。具體操作上,三個場景的賞析是在教師的朗讀之後以學生交流的方式逐一展開的。這裡我嘗試讓學生先閉上眼睛靜靜地聽、大膽地想、細細地品,努力還原詩歌所描畫的畫面,走進詩歌所創設的意境,感受詩人所傳遞的情感,並按照自己的理解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畫面描述出來,把自己從詩歌的字裡行間體驗到的點滴獨特感受交流出來,在此基礎上去感受詩人的痛苦感受,體會詩人的生活狀況之苦。事實上,不同學生的交流發言很能反映他們各自的獨特感悟。這應該是古詩詞教學的重要意義之所在。此外,朗讀作為古詩詞教學的一個基本目標和重要手段,同樣被放置到了一個極突出的地位上。教學中,每賞析完一個畫面之後,都安排了個別朗讀,對於不能很好地體會情感、做到“有感情朗讀”的情況,就停下來繼續體會再次朗讀。這樣的不厭其煩是需要花時間和精力的,但我認為也是很有意義的,主要用意在於透過“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透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習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這是課標的要求,也是古詩詞教學的目標。
有了對於上面三個場景感同身受的真切認識,再聯絡杜甫其人其事,學生不難理解詩歌最高潮部分所要表達的情感。面對重重不幸,詩人在漫漫長夜無法入眠,他在想些什麼呢?於是很自然地引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此時杜甫最需要什麼呢?房子。然而就是這麼一個最需要遮風擋雨處所的人,卻盼望著有千萬間安穩如山的寬廣屋宇,不是給自己,而是“大庇天下寒士”。他想得多麼周到,他的胸懷多麼無私!可是這樣的屋宇在哪裡?什麼時候才能出現啊?安得,是說哪裡才能得到;何時,是說什麼時候才能得到。詩人的願望是那麼強烈那麼迫切,但是他又實在沒有辦法!美好的願望和無情的現實構成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於是詩人發出了絕決的誓言,願用“吾廬獨破受凍死”來換取“眼前突兀見此屋”。多麼可貴的自我犧牲精神!最後一節議論抒情,表達了詩人寧願吾廬獨破受凍而死,換來天下寒士風雨不動安穩如山的幸福生活的博大寬廣的胸懷,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詩人超人一等的博大胸襟,將個人與社稷命運緊密相連的高度社會責任感,正是這首詩最大的藝術價值所在。這裡教師的引導只要巧妙得當,學生透過深情的朗讀、深入地品味,自能把握前後兩個層次間的遞進關係,也能感悟詩人真摯而飽滿的情感。至此,“杜甫是怎樣的一個人?”的問題也明明白白了。他心繫蒼生、悲憫天下,是一位有著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捨己為人的崇高品質和憂國憂民的動人情懷的偉大詩人。杜甫之所以被後人尊為“詩聖”,原因即在於此,杜甫的這首詩之所以光焰萬丈,千古不朽,原因就在於此。
總之,古詩詞教學就是要讓學生透過反覆誦讀豐富詩的意蘊進入詩的情境,進而體悟詩人藏在“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背後的思想情感。古詩詞是古人留給我們最寶貴的文學遺產和精神財富。學習古詩詞,不僅要念在嘴上更要記在心裡,要從中汲取文學的養分和精神的力量。在古詩詞的高雅國度裡,我將盡我所能地帶領我的學生追求“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的迷人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