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視覺圖形說課稿
奇特的視覺圖形這一課透過一系列圖形視覺訓練,多角度地欣賞和認識美術作品,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是奇特的視覺圖形說課稿,僅供參考。
一、說教材分析
1. 編寫思路。
大凡成功的創意圖形,往往會吸引受眾的注意,要首推其在視覺傳達中所表現出的新奇感。何謂新奇?新奇即獨特,它是創意的特色和亮點,是該畫面所透射出的一種具有強烈個性並對觀眾造成視覺衝擊的能量。在這方面我們的前輩如荷蘭畫家埃舍爾、西班牙畫家達利、比利時超現實主義畫家馬格里特、德國視覺科學家邁克爾施若夫和E.R.威斯特、格式塔心理學家愛德加魯賓等為我們創造了許多獨具匠心的設計圖形。他們能根據觀眾的心理特徵,巧妙地運用物體對視覺細胞刺激程度的不同,使觀眾產生奇特的情感體驗和聯想。現在這些圖形的創意方法被廣泛應用到設計領域。本課提供的各種圖形就是在為了給學生的視覺產生強烈刺激的同時,引發學生進行深入思考:作者畫這個圖形的目的是什麼?他是怎麼表現這點的?教材中有四個篇幅的內容,其中的一面單獨設定一整幅埃舍爾的《上升與下降》的作品,意圖是讓學生充分體驗作品的奇特,從而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一些簡單的創意設計,如利用正負形、利用影子、利用置換組合、元素替代、錯覺等不同的創意方法進行的嘗試訓練。
2. 重點、難點。
重點:進行圖形思維訓練,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
難點:學生對圖形設計基本要素的掌握,瞭解圖形創意的方法。
教學目標:
1. 以強烈的視覺形式來展示奇特的圖形,使學生獲得一種視覺上的體驗,並初步瞭解這些圖形的藝術美及內在含義。
3. 能夠運用空間、明暗、形色、錯覺等美術語言對美術圖形進行簡單的評述。
4. 透過一系列圖形視覺訓練,多角度地欣賞和認識美術作品,能夠嘗試運用身邊的媒材進行創意,設計出有趣的圖形,拓展直觀想象的空間。
二、說教法:
美術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能力,如何培養這一教學任務,教師教學方法就顯得非常重要,這節課重在尋找生活中的美,挖掘生活的美,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採用演示法,引導發現法,範例教學法進行教學,以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情境中,透過範例的欣賞,感受美的過程,去發現美,創造美。
三、說學法:
在欣賞美術作品時,形象是切入點,是關鍵,這節課我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究,自己提出問題,透過討論自己解決問題,教師作為引導者,疑點難點師生一起研究解決。從而讓學生逐步走進作品,感悟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和藝術技巧。
四、說教學程式:
為了最佳化教學過程,體現學科教學的特點,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安排設計教學程式的:
第一課時
教學準備
(學生)常用繪畫工具、紙張。
(教師)課件。
教學過程
1. 遊戲匯入,提問揭題。
(1) 播放圖1,請同學們猜一猜:“柱子是圓的還是方的?”並請同學們談一談你看到的是什麼內容?
(2) 在學生產生爭論之後,師生共同解析。
(3) 揭示今天的課題:《奇特的視覺圖形》。
2. 圖形體驗,師生互動。
(1) 請大家看看並談談《上升與下降》(教材第12頁)這張圖形的奇特之處在哪裡?
(2) 討論後教師小結:這張作品給人們一個奇妙的時空反轉世界,空間的上下、左右、內外、前後乍看似乎合理,然而仔細一看,卻又是處於矛盾之中。在畫面中,圖形和底紋不再安分守己,底紋會轉換成圖形,而圖形也會轉換成底紋,二維平面的圖形還會變成三維立體的物體,三維立體的物體也可以轉換成二維平面的圖形。圖中的階梯就是一個典型。
(3) 教師簡介作者。
(4) 課件展示圖片,請同學們思考並探討一個問題:這些圖片新奇在哪裡?比如說圖2:究竟是靜的還是動的?教師提示觀察的方法:注視圖片一分鐘,你發現了什麼?教材中的《電燈樹》的新奇之處在哪裡?
3. 啟發想象,自主探究。
(1) 在欣賞了一些設計作品、感受作品的藝術美後,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共同探討創意圖形怎樣設計?學生討論、回答。
(2) 教師引導學生梳理出新的分類:透過欣賞、對比了解了一個圖形一般有圖案部分及襯托圖案部分的兩個形,屬於圖案的部分一般稱為“圖”,也叫“正形”;而襯托圖案的部分稱為“地”,也就是“負形”。圖形創意中,往往把兩部分有機的聯絡在一起。如圖3中,張著血盆大嘴的鱷魚嘴裡,正好是一隻可憐的白天鵝的形象,人們不禁為正被吞吃的天鵝擔心、憂憤。
(3) 小結與提升:較早對圖形與底紋之間的互換互借關係進行系統研究的魯賓,他的《魯賓杯》(見教材14頁)就是的一個精彩的例子,你認為是一個酒杯還是兩個人頭的側面像?
【解析】兩種解讀都能看到。但是,在任何時候,你都只能看見面孔或只能看見酒杯。如果你繼續看,圖形會自己調換以使你在面孔和酒杯之間只能選擇看到一個。格式塔心理學家愛德加魯賓使這個經典的背景幻覺圖廣為人知。魯賓是從一張19世紀的智力玩具卡片上獲取的靈感。魯賓在研究中指出:凡是被封閉的面都容易被看成是“圖”,而封閉的這個面的另一個面則會被看成是“底紋”。在一般情況下(其他因素相等),較小的區域或更為封閉的區域容易看成是“圖”,較有意義的區域可能會被看成“形”。而當兩個毗連的區域中,圖形與圖形沒有較大的區別,或者圖形之間雖然差異較大,但是互為依存,無法單獨分開時,圖形即底紋,底紋也就可以成為圖形,正形與負形正是運用了這種視覺可調節的特點。中國的八卦圖形就是非常典型的正形與負形的組合。
5. 佈置作業,表達創意。
(1) 請同學們利用正形、負形的關係,設計一組奇特的圖形,並談談自己的設計構思。
(2) 要求:生動、構思巧妙、奇特。
(3) 下課前請同學們上臺展示並表述自己的創意,教師應以鼓勵、表揚為主,適當指出不足。
第二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常用繪畫工具、紙張。
(教師)課件。
教學過程
1. 遊戲激趣,匯入新課。
(1) 教師:同學們,我們來做一個“石頭、剪子、布”的遊戲,你們會做嗎?同桌一起大膽的做。激發學習興趣。教師開啟投影儀,在光影下做“石頭、剪子、布”手形。你們看到這些影子想到了什麼?你還能用手變成什麼?
(2) 用手能做出更有創意的影子嗎?鼓勵學生到投影前展示手形,同學們大膽地聯想影子上出現的是什麼?
(3) 出示課題:《影子的聯想》。
2. 賞析圖片,主動探究。
(1) 課件展示鋼筆的形象。同學們從影子裡看到了什麼?並聯想到了什麼?犀利的筆尖猶如鋒利的刀劍。
(2) 繼續用課件展示書上的圖片並提出問題:說說這些作品的含義是什麼?作者是如何把這兩個事物聯絡在一起來表達自己的思想?
(3) 教師小結:在光線的照射下,物體會投下影子,影子是物體的真實奴僕,影子是虛的、消極的。然而在詩人和設計師的豐富想象下,影子活了起來,有了生命,成了實體。李白有詩云: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他把影子看作是可以與之對酒當歌的知音。在設計師的眼中,物體投下的影子,可以是與本體意義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的其他物體,它可以是虛幻的,也可以是實實在在的物體,可以與它握手,可以與它起舞,可以把它當凳子坐,也可以把影子中的自己的頭髮剪去。神奇的影子就在大家的手中創造出來了。
3. 構思作業,探索實踐。
(1) 根據某一個物體,利用其影子設計一組圖形,並說說作品的含義。
(2) 建議利用影子的形狀來豐富視覺語言,可以傳達某種特定的含義。
4. 交流創意,評價拓展。
(1) 師生共同探討作業存在的問題:影子的聯想是否合理?是否把自己所想所感的東西表達出來了?是否合理地利用了各種美術工具、觀摩過的圖片以及文字資料?作業是否有創新?
(2) 佈置課後作業:找一些奇特的視覺圖形,欣賞這些作品,開拓自己的視野。
第三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常用繪畫工具、十六開鉛畫紙。
(教師)課件、幻燈機、有關視覺創意的圖片資料。
教學過程
1. 觀察感知,強化概念。
(1) 課件展示法蘭克福爵士音樂節的海報作品。先請同學們觀察感知,然後談談構成畫面的元素有哪些?他們之間又有什麼關係?
(2) 討論後教師小結:大凡成功的創意圖形,往往吸引受眾注意的,要首推其在視覺傳達中所表現出的新奇感。何謂新奇?新奇即獨特,它是創意的特色和亮點。這幅法蘭克福的爵士音樂節的廣告招貼中,設計者運用了同形異構的表現手法。在樹與小號兩個熟悉的形象之間尋求具有共性的元素,發現其造型之間的相似性,並使之在視覺中得到融合,造成視覺形象的陌生感,從而使廣告畫面產生清新悅目的感召力。
(3) 強化概念:該畫面所透射出的一種具有強烈個性並對觀眾造成視覺衝擊的能量。在視覺藝術表現上,我們稱之為陌生感,這種陌生感至少包含著兩個層面:一是使熟悉的事物變得新奇,二是使陌生的事物變得熟悉。我們稱之為“同形異構”和“異形同構”。今天要學習的同構圖形是指把不同的但相互間有聯絡的元素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這種結合不再是物的再現或並舉在同一畫面,而是相互展示個性,將共性物合二為一。
2. 引導欣賞,加強體驗。
(1) 課件展現圖片《為什麼和平遲未實現》,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要將和平鴿與人頭骨兩者聯絡在一起?有何寓意?
(2) 歸納:作者利用異形同構的方法,將和平鴿、人頭骨這兩樣不同的事物聯絡在一起,把和平與戰爭這對立的兩極、差異的雙方,互相借用,互相重合,融合為一個緊密的視覺幻象,給人的視覺造成強烈的矛盾衝突,發人深思。
(3) 說說教材中第16頁其他作品的創意。
(4) 說說圖4、圖5和教材第17頁作品有什麼奇特之處?除了能同構圖形之外,他們又有了哪些不同之處?
眼睛的`形狀沒有變化,但是把眼白部分替換成了晴朗的天空。
(5) 教師歸納:上述多媒體課件展示的圖片中雖然保持了圖形的基本特徵,但其中某一部分被其他相類似的形狀所替換。這種構思方法稱為元素替代。
3. 同構圖形,元素替代。
(1) 以同構或元素替代的手法設計一組圖形,並說說自己的創意或構思。建議小組合作,也可單獨完成。
(2) 教師巡迴輔導。
4. 表述構思,展示作業。
(1) 以小組為單位,推選代表介紹自己的作品及內在創意。
(2) 先將完成的作業懸掛在教室進行觀摩,再在課後選拔優秀作業在校園櫥窗展覽。
第四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常用繪畫工具、16開鉛畫紙。
(教師)課件、幻燈機、有關錯覺的圖片資料。
教學過程
1. 欣賞激趣,感知錯覺。
(1) 課件展示圖7,圖中究竟有幾個人?分別有哪裡?據說可以找到9張臉的人,智商可以達到180。
(2) 圖7的圓線帶給你什麼樣的感受?課件將圖片遮住一半再讓學生觀察,能看到一樣的幻覺嗎?每一個小圓的“纏繞感”透過大圓傳遞出去產生了螺旋效應。遮住圖片的一半,幻覺將不再起作用。1906年英國心理學家詹姆斯弗雷澤創造了以整個系列的纏繞線幻覺圖片。
(3) 睜大眼睛看看這兩個“瘋狂”的螺帽(圖8):你知道直鋼棒是怎樣神奇地穿過這兩個看似成直角的螺帽孔的嗎?
【解析】兩個螺帽實際是中空的,雖然它們看起來是凸面的,所以兩個螺帽並不互相垂直。螺帽被下方光源照到(一般光線應來自上方),這給人們判斷他們的真實三維形狀提供了錯誤資訊。
(4) 託蘭斯肯彎曲幻覺(圖9):哪條線的曲線半徑最大?
【解析】這三個圓弧看起來彎曲度差別很大,但實際它們完全一樣,只是下面兩個比上面那個短一些。視覺神經末梢最開始只是按照短線段解釋世界。當線段的相關位置在一個更大的空間範圍延伸概括後,彎曲才被感知到。所以如果給定的是一條曲線的一小部分,你的視覺系統往往不能察覺它是曲線。
(5) 教師歸納總結:錯覺就是指人不正確的知覺。在圖形創意中,利用錯覺設計圖形,往往會產生奇妙的效果。
2. 分析討論,層層深入。
(1) 課件展示教材中的圖片,提出問題:這兩個人坐在同一個臺階上嗎?走這個奇怪的樓梯會發生什麼?最低一級和最高一級臺階分別在哪兒?哪個人是坐在井口的上沿的?看起來像螺旋,但實際上是一系列的同心圓,為什麼?學生欣賞討論各個圖形的有趣之處,提高對圖形的認識能力和空間思維能力。是貓躲著老鼠還是老鼠躲著貓呢?英國藝術家彼得布魯特斯在幻覺的基礎上創作了這幅迷人的令人模稜兩可的圖形。請同學們著重分析這幅《貓和老鼠玩捉迷藏》作品的巧妙、奇特之處。
3. 收集資料,加深理解。
(1) 以小組為單位分組到因特網上收集有關錯覺的圖形資料。
(2) 根據收集到的圖片,準備相應的文字解說。
4. 共享成果,開拓視野。
(1) 以小組為單位彙報自己小組成果,向大家介紹自己小組的錯覺圖形。
(2) 課外繼續收集有關錯覺的圖形資料。
在上面教學的基礎上,教師進行課堂小結。
這樣的課堂設計,使學生學、練結合,發現學習和美育相融,是美術大綱教學的要求。
五、說板書:
美術課的板書應融畫於一體,因此在教學中,應將作畫過程與板書相配合,將範圖、多媒體課件相對應,做到和諧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