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馬克思的經濟論文
導語:本文在判斷國內學者對中國經濟增長研究的基礎上,著重從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和擴大再生量產理論角度來具體思考當前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源泉。
一、再認識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和擴大再生產理論
(一)勞動價值論的簡單再認識。
按照馬克思的解釋,商品中的價值量有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勞動者的抽象勞動創造的新價值;一部分是勞動者的具體勞動轉移原有生產資料的價值。商品價值決定於物化和體現在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這種觀點區別於生產要素價值論。雖然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剩餘價值論的基礎,本文認為改革開放進行的30年來,勞動價值論對整個中國經濟增長具有很強的解釋力。
(二)擴大再生產理論的認識。
擴大再生產按擴大的方式又分為外延型擴大再生產和內涵型擴大再生產。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生產要素的數量增加與使用效率的提高往往是同時顯現的。本文試圖根據價值形成總公式C+V+M,對從勞動價值論出發區分的不變資本C和可變資本V分別考察,在對不同資本區分基礎上結合擴大再生產理論解釋中國經濟增長。對於不變資本C部分,中國經濟主要經歷了一個量上的增加;而對於可變資本V部分,中國改革開放後形成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都帶來了勞動力數量和質量的雙面提升。
二、基於可變資本V部分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解釋
(一)勞動者數量的增加。
1,“人口紅利”。
所謂“人口紅利”,是指生育率迅速下降使少兒撫養比例迅速下降,總人口中勞動適齡人口比重的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達到較高水平之前,將形成一個勞動力資源相對比較豐富,少兒與老年撫養負擔均相對較輕,對經濟發展十分有利的黃金時期。
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堅持不懈地在全國範圍推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這些人口一方面為中國提供了充足的勞動者數量,而且還帶來了儲蓄的增加,相應的帶動了資本的增加。
2、勞動力轉移。
在中國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同樣就是一個逐漸工業化、城市化的過程。整個工業化過程和城市化過程起主要作用的是資本積累,但勞動者的'積累和轉移更為重要,它仍然起著基礎性作用。
在中國一系列改革的程序中,由農補工不再採取明顯的“剪刀差”,而是透過價格雙軌制、人口轉移等形式,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農村剩餘人口的過剩,繼而城市人口增加,平均工資不變但總量擴大,消費需求增加,帶動一系列的投資從而引發經濟增長。可以看出.農村人口的轉移為城市化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廉價的勞動力,保證了中國改革的程序和中國經濟的增長。
(二)勞動力質蚤的增加。
1,“人力資本’。
“人力資本”的概念,可以主要理解為對勞動者經過一系列的技能、知識培訓使得勞動者具有更大的市場回報價值的一種資本。國家一直推行的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以及在教育上政策的重視和實}’’都對我們普遍性人力資本的提高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2、技術引進。
技術進步一方面提升了資本和勞動力結合的效率,但更主要的是提升了勞動者普遍的素質。FDI能否給發展中國家帶來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依賴於發展中國家的人力資本積累。
在這方面,中國的人力資本優勢就體現的非常明顯了,不斷對外的政策出臺和對內教育措施的實施,都保證了中國人力資本積累的快速形成,繼而可以吸引更多的FDI技術引進。
當技術引進不再是為了本國資源而是為了其他市場因素的時候,人力資本吸引更高層次的技術就更加有優勢。高人力資本帶來高技術,高技術又推動高人力資本形成,如此迴圈,加速推動中國勞動者質上的提高。
三、基於不變資本C部分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解釋
(一)不變資本C中的資金部分:量增加、質增加。
對於不變資本C部分,中國一直是比較缺乏的。隨著改革開r的深人,我國的資金擁有量不斷提升,同時質有不斷的提升,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FDI的遞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每年FDI呈遞增的趨勢,尤其是隨著20XX年底我國全面加人WTO,FDI進人我國的行業限制進一步放寬。
二是前述的“人口紅利”引致的國民儲蓄的增加,因為負擔的減輕和所得工資的提高,整個國民儲蓄增加;
三是依靠勞動力比佼優勢,結合外資、國企、民營經濟發展中,廉價的勞動力在面臨國內消費不足的情況下使得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充分的競爭力。
(二)不變資本C中的物質資料:量減少、質下降。
我國因為迫切的追求經濟增長,忽視了經濟發展問題,故而長期量對資源等物質資料的破壞是巨大的。在外資大舉進人中國依靠中國的優惠政策及勞動力低廉成本時,外資國國內卻透過貨幣貶值來廉價購買中國低廉勞動力和豐富資源總和構成價值的商品,相當於用最廉價的方式來獲取中國的勞動力和物質資源。
當然,本國企業,那些依靠壟斷力量形成的或者受國家部門扶持的產業,主要是能源產業,也一味的追求“兩高一低”,使得我國不變資本C部分中的物質資料部分量不斷減少,而且質量不斷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