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職場健康

健康安全法制小常識

健康安全法制小常識

在生活中,很多安全知識我們都需要知道,這樣才能保護好自己和家人。以下是小編精心準備的健康安全法制小常識,大家可以參考以下內容哦!

注意防火安全

火患猛於虎,火災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威脅和損害是巨大的,廣大人民群眾應該在日常生活中牢固樹立防火安全意識,並在火災發生時,能夠恰當地進行處置和逃生。

特別提示:

1、不能隨意亂扔火種,小孩不能玩火,家長應妥善放置火柴、打火機等物品,不要讓小孩拿來玩耍。

2、不躺在床上吸菸,不亂扔菸頭,菸頭必須隨手掐滅。

3、不私拉亂接電線,開關和插座板介面要牢固安全。

4、使用電爐子、電熨斗、電吹風、電熱杯等家用電熱器具時,人不能離開。夏季使用燃燒型蚊香時,點燃的蚊香不要貼靠在床沿、窗簾等易燃物品處。

5、要保持消防通道暢通,不允許以防盜為名,擅自安裝鐵門封堵樓道通道、安全出口。

6、愛護消防設施,不隨意移動、挪用或損毀。

7、不在居所及其它非指定地點存放易燃、易爆、有毒物品,以免引發火災、爆炸、中毒事故;外出時、臨睡前要熄滅室內外的火種,關閉燃氣的總閥門。

8、不在野外使用明火,以免引發山林火災。

9、深圳禁止燃放煙花爆竹,應該遵守規定。

10、遭遇火災,冷靜逃生:應在消防疏散標誌和保安人員的引導下,有秩序地從消防安全通道疏散,千萬不要利用普通電梯逃生防止電路故障而被困;遇有濃煙等有毒氣體時,用浸溼後的衣物、毛巾、手絹等將口鼻遮住,防止中毒窒息;實在無法逃離時,應趴在容易被發現的地上等待營救,不要輕易跳樓。

注意燃氣安全

煤氣中毒主要指一氧化碳中毒,液化石油氣、管道煤氣中毒,多見於家庭中冬天用煤爐取暖排煙不暢,或者液化灶具漏洩或煤氣管道、淋浴器漏洩等。

特別提示:

1、防止煤氣管道和煤氣灶具漏氣。睡覺前應檢查煤氣開關是否關好,廚房是否有煤氣漏出的特有臭味,千萬不要用點火的辦法來檢查漏氣、防止爆炸。

2、燃氣具上的減壓閥和皮管要及時更換。一旦發生液化氣洩漏,應迅速關閉氣罐總閥,開啟門窗通風,切勿觸動室內電器開關。

3、在煮飯、燒水、煨湯、熬藥等時候,切不可在點燃煤氣後長久離開廚房,防止煤氣點燃後被澆滅引致大量洩氣。

4、正確使用燃氣熱水器。要求熱水器必須安裝在通風良好的環境中,熱水器應與浴室分室而設。要經常檢查煤氣與熱水器連線管線的完好,熱水器不能使用直排式,洗澡時間也不宜太長。

5、室內用炭火鍋涮食、燒烤用餐時,應開啟門窗通風,且不宜吃食時間過長。

6、天冷時,部分人會在簡易棚內用煤爐做飯,晚上直接用煤爐取暖。由於夜間門窗緊閉,通氣不暢,容易因缺氧而引發一氧化碳中毒。因此,使用煤爐時要特別壓好爐子,保持室內通風,切不可馬虎大意。

7、汽車發動後駐地停留,門窗密閉也可能引致中毒。

注意用電安全

特別提示:

1、不要在高壓線路、變壓器、變電站等附近玩耍,尤其在陰天更要特別注意。

2、家庭使用大功率電器時,如空調、電火鍋等,首先要考慮線路的電流量、負荷量,儘量不要同時使用多種電器,以免引起火災。

3、架設線路時要注意導線與導線、開關和用電器的連線要牢固,不能鬆動。

4、要安裝合適的保險絲,不能用大號保險絲或金屬絲代替。

5、經常使用的家用電器(如:電視機、洗衣機等)的線路要定期檢查,防止絕緣層斷裂或磨損造成漏電傷人。不能用廢舊電線安裝臨時燈線路。

6、不要在電線上晾衣服,不要用溼抹布擦電燈泡、溼手扳開關,必須保持絕緣層的乾燥,因為溼潤的絕緣層會漏電。

7、嚴禁私拉亂設電線,做到文明守法用電,杜絕違章、違法用電行為。

8、發現有人觸電,不能直接接觸電者,應用木棒或者其它絕緣物將電源線挑開,使觸電者脫離電源。

9、請專業人員維修電器和電路,防止意外事件發生。

10、加強對家中老人和小孩的安全用電知識教育。

預防交通事故

日益發達的交通,一方面給我們帶來了便利,但另一方面也給我們帶來危險。稍有麻痺大意,便會給我們帶來巨大的人生危險。因此,增強安全意識,時刻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規則,是人民群眾確保人生安全的重要方面。

特別提示:

1、不要急於趕時間而不守交通規則。

2、外出時不搭乘違規載客的車輛。

3、過馬路時,要走人行橫道,絕對不能翻越中央隔離護欄,注意紅綠燈及過往車輛的動態,確認安全後再直行透過。

4、不得在公路邊隨意嬉戲、打鬧,在公路邊行走,隨時要注意過往車輛。

注意旅途安全

特別提示:

1、時刻提高警惕,儘量把物品集中放在可以經常看得到的地方,有條件時可將行李鎖在行李架上。

2、要事先準備好零用錢,將暫時不用的錢及貴重物品清點整理好,放在隱蔽、可靠的地方。

3、上、下交通工具時,不要慌張,不要擁擠,防範不法分子趁機作案。乘坐交通工具時不能將頭、手伸出窗外。

4、外出時要隨身攜帶身份證,並妥善保管好。

5、登山或在野外穿行,紮好褲腳、領口、衣邊,防止有毒蟲類的侵害及野獸襲擊;在深山、樹林中行走要注意防止迷路;雷雨時要防雷擊;騎車、駕車要安全行駛,複雜地段要緩速行駛。

預防食物中毒

特別提示:

1、不要採摘、撿拾不認識的野生菌類、野菜和野果,不要購買、加工和食用來歷不明的食物、死因不明的畜禽或水產品。

2、購買和食用定型包裝食品時,請檢視有無生產時期、保質期和生產單位,不要食用超過保質期的食品,建議不要購買散裝白酒和植物油。

3、妥善保管有毒害物品,包括農藥、殺蟲劑、殺鼠劑和消毒劑等不要存放在食品加工經營場所,避免被誤食、誤用。

4、加工、貯存食物時要做到生、熟分開;隔夜食品在食用前必須加熱煮透後方可食用;腐爛變質的食物、水果、生芽的馬鈴薯、長黴的米、未熟透的.四季豆等都可能引致中毒,尤其是四季豆中毒在集體食堂的中毒事件中常見。

5、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在烹調食物和進餐前要注意洗手,接觸生魚、生肉和生禽後必須再次洗手。不飲用未經煮沸的生活用水。

6、進餐後如出現胸悶、噁心、嘔吐、腹瀉、腹痛、頭暈等食物中毒症狀時,應儘快到正規醫院就診。發生集體性食物中毒應及時向當地衛生行政部門報告,並保留所有剩餘的食物、有關工具和裝置,以備核查中毒原因。

7、不要食用河豚魚等含毒素的水產品。

8、燒鵝、滷肉等肉製品應充分加熱後再食用。

預防雷擊

遭遇雷擊是人們在夏天,特別是在下雨天容易發生的意外事件。只要人們瞭解有關防雷知識,就可以有效預防雷擊。

特別提示:

1、遭遇雷雨時,應儘量減少在戶外或野外逗留。

2、在野外遇到雷雨時,如依靠建築物或高大樹木躲避,不可靠牆壁或樹幹太近;不要站立在山頂、樓頂等高處;不要靠近孤立建築物體或者金屬物體,不要在露天打手機。

3、不能多人聚集躲避雷雨。

4、雷雨時,要關閉門、窗,防止雷擊火球進入室內爆炸傷人。

5、雷雨時,應該儘可能關閉電腦,切斷電器電源。

預防中暑

中暑是指在高溫環境下人體體溫調節功能紊亂而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和迴圈系統障礙為主要表現的急性疾病。除了高溫、烈日曝曬外,工作強度過大、時間過長、睡眠不足、過度疲勞等均為常見誘因。顱腦疾患的病人、老弱及產婦耐熱能力差者,尤易發生中暑。

特別提示:

1、出行、作業要躲避烈日,做好防護工作,如打遮陽傘、戴遮陽帽、太陽鏡,最好塗抹防曬霜等。儘量穿白色、淺色的衣服,不宜穿黑色或深色的衣服。

2、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炎熱天氣每天需飲1.5-2.0升水,適當增補涼茶、解暑湯等清熱下火。

3、發現自己和其他人有發熱、乏力、頭暈、噁心、嘔吐、胸悶等先兆中暑和輕症中暑症狀時,首先要迅速撤離引起中暑的高溫環境,選擇陰涼通風的地方休息。

4、多飲用一些含鹽分的清涼飲料。還可以在額部、顳部塗抹清涼油、風油精等,或服用人丹、藿香正氣水等預防中暑的中藥。

5、如果出現脈搏細弱、血壓降低時應立即平臥,及時上醫院靜脈滴注鹽水。

6、對於有虛脫、劇烈頭痛、昏厥、痙攣等表現的重症中暑者,除了立即把中暑者從高溫環境中轉移至陰涼通風處外,一定應該迅速將其送至醫院,同時採取綜合措施進行救治。

預防溺水事故

1、游泳前要充分把握身體健康狀況,正確估計自己的水性,不要逞強。

2、充分了解泳場、浴場情況,禁止單獨到池塘、水庫、不明水域野浴、跳水。

3、下水時切勿太餓、太飽。下水前要先活動身體,如水溫低,應先在淺水處,用水淋洗身子,適應水溫後再下水游泳。

4、不要冒然“扎猛子”、潛泳,不要打鬧,以免喝水和溺水;不要在急流、旋渦處游泳,禁止酒後游泳。

5、游泳過程中,如突然覺得眩暈、噁心、心慌、氣短或四肢抽筋,要立即上岸或呼救。若小腿或腳抽筋,要用力蹬腿或向後掰腳趾,或者大力拉扯抽筋部位。

6、如遇人溺水,沒有把握千萬不要下水救人,可一面大聲呼救,一面利用竹竿、樹枝、繩索、衣服或漂浮物施救。

預防救人損己

市民見義勇為,救死扶傷,應大力提倡和發揚。但同時,市民在實施義舉時,也要充分注意自身安全,就像救治“非典”病人時,醫生和護士也要保護好自身安全一樣。

特別提示:

1、廢棄不用的機井、地下防空洞、枯井等內藏大量有毒氣體,不要到井內或防空洞內玩耍,如果有人員下去後不見回來,要及時找人救援,不要自己冒然下井、下洞。

2、下水道、沉澱池、化糞池等設施由於存在大量的有機物質,是沼氣產生的理想場所。如果有人掉進這些地下設施中時,施救人員不能冒然下去救人,很可能發生缺氧窒息、中毒、爆炸等意外死亡事件。

3、進行下水道、沉澱池、化糞池等設施維護的工作人員,必須接受過系統的安全培訓。而且,作業前要佩戴好防毒面具並將繩索捆綁在身上,繩索的另一端交給設施外面的人員,以便在發生不測後,迅速救援。

4、火場救火要注意風向,中小學生不宜參與救火。電、油著火不能用水澆;燃氣洩漏起火,要及時關閉閥門,用溼布捂滅火苗。

5、遇溺水、搶險救災等,要在確保自身安全的情況下奮力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