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朗誦會遊子吟說課稿
詩歌朗誦會遊子吟說課稿講什麼內容,詩歌朗誦會遊子吟說課稿是讓學生品讀詩句,體會詩歌表達的母愛;難點為體會母愛的偉大及作者對母親的讚美之情。
一、說教材
教學內容:
這首詩編排在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十五課,詩歌開頭用“線”與“衣”兩件極常見的東西將“慈母”與“遊子”緊緊聯絡在一起,透過慈母為遊子在燈下縫衣的動作和心理的刻畫,表現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深情。最後兩句運用寸草遊子、陽光母親這樣懸絕的對比,形象的比喻,寄託了赤子對慈母發自肺腑的感激。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藉助註釋和插圖理解詩歌大意
過程與方法:
透過反覆吟誦,想象品讀,結合相關資料理解等方式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母愛的偉大及作者對母親的讚美之情,從而讓學生用行動感激母親,熱愛母親
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品讀詩句,體會詩歌表達的母愛;難點為體會母愛的偉大及作者對母親的讚美之情
二、說學情
對六年級小學生來說理解此詩並不具有特別的難度,難在學生對詩中感情的理解。學生憑藉自身現有的生活體驗,很難透徹詩人“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的醇厚情懷。因此,學習本課,應主要把握兩點:一是創設情境讓學生入境入情;二是要在充分的情感渲染中,以情促讀,以讀悟情,由此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情操。
三、說教法學法
根據新課標關於閱讀的建議,關於合理開發課程資源的建議,對於本首古詩的教學,我採用的教法是情境教學法、資源整合法、以讀代講法;學法為自讀感悟法、想象交流法、讀寫結合法。
四、說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揭示課題 (3分鐘)
課前播放歌曲《母親》引出課題
二)、初讀詩歌,瞭解大意(7分鐘)
1、初讀全詩,做到正確、流利
2、聽課文錄音範讀,再讀,做到有節奏、有韻律
3、交流感受:讀了這首詩之後,你有些什麼感受?
4、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補充資料)
設計意圖:精心設計和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使教學活動一開始就充滿一種體驗的喜悅,激發學生的投入感和參與感。
三)、細讀品味,體會意境 (12分鐘)
1、詩中哪些詩句是描寫兒子離家前慈母對兒子的關愛的?找出來,讀一讀。
2、展開想象,適時朗讀
①讀著詩句,看著插圖,你的眼前浮現出什麼樣的場景呢?
②母親心裡會想什麼?她還會擔心什麼?
③假如你就是那位孩子;你明天就要遠行,半夜醒來,蒙朧看到鬢髮斑白的老母親在微弱的'小油燈下一針一線地為你密密縫製著衣服,你的心中會怎樣想呢?
3、再次有感情地朗讀前兩句古詩
4、指導讀“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設計意圖:創設情景、營造氛圍,用上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展開想象,加強有感情的朗讀,從中受到薰陶,感受母愛的偉大。
四)、延伸意境,昇華情感(8分鐘)
出示孟郊另一首 《遊子詩》。
1、誦讀交流:從這首詩裡,你彷彿看到了什麼畫面?
2、當我們再次吟誦同一作者寫的兩首表達同一主題的詩時,你的心裡湧動了什麼情感?並把你體會到的情感朗讀出來(誦讀《遊子詩》和《遊子吟》)
設計意圖:《遊子詩》適時的拓讀,使《遊子吟》的詩畫得到了延伸,詩意得到了拓展,詩情得到了昇華。讓學生在感悟母愛的同時,增加對其他作品的瞭解。
五)、啟用表達,提煉感受 (8分鐘)
1、此時,你想對自己的媽媽說些什麼嗎?用你資料袋中的詩句、名言或是你自己的一兩句話來表達吧!(學生交流)
2、感受名句的影響,交流名句的運用(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資料。)
設計意圖:透過補充作品,進行潛移默化的薰陶感染,加深學生的文化涵養,豐富學生的精神體驗。
六)、總結延伸,豐富內涵(2分鐘)
1、學唱這首詩,在母親節獻給媽媽。
2、收集讚頌母親的詩歌和歌曲,在班級開展一次以“偉大的母愛”為主題的詩歌朗誦會。
設計意圖:立足課內,注目課外,激發學生以自己的情趣和品味與超文字進行對話,讓網路提供的材料撥動學生的心絃,震撼學生的心靈。
五、說板書設計
六、說教學反思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投入感和參與感
精心設計和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使教學活動充滿一種體驗的喜悅,激發學生的投入感和參與感。繼而學生在音樂聲中解讀詩句、觀察畫面、想象寫話。
二、以讀代講,層層推進 引領學生在誦讀中走進文字,在品味中體驗情感。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中,對詩歌產生了獨特的感受、理解與體驗。
三、延伸意境,昇華情感,擴大課堂的容量。
適時連結閱讀《遊子詩》,使《遊子吟》的詩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