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歷史

不恥下問歷史典故

不恥下問歷史典故

不恥下問是指樂於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而不覺得不好意思。以下是小編收集的典故內容,歡迎檢視!

不恥下問原文

春秋時代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歷代封建統治者都遵奉他為天生的最有學問的“聖人”。然而孔子認為:“餘非生而知之者,(無論什麼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問:‘孰謂鄒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知禮也。'”

太廟,是國君的祖廟。孔子去太廟參加魯國國君祭祖的典禮。他一進太廟,就向人問這問那,幾乎每一件事都問到了。當時有人譏笑他:“誰說‘鄒人之子,懂得禮儀?來到太廟,什麼事都要問。'”(鄒,當時縣名,孔子出生地,在今山東曲阜縣東南十里西鄒集。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做過鄒縣的縣官,所以當時有人管孔子叫“鄒人之子”,意即鄒縣縣官的兒子。)孔子聽到人們對他的議論,答道:“我對於不明白的事,每事必問,這恰恰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啊!”

衛國大夫孔圉聰明好學,更難得的是他是個非常謙虛的人。在孔圉死後,衛國國君

為了讓後代的人都能學習和發揚他好學的精神,因此特別賜給他一個“文公”的稱號。後人就尊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也是衛國人,但是他卻不認為孔圉配得上那樣高的評價。有一次,他問孔子說:“孔圉的學問及才華雖然很高,但是比他更傑出的人還很多,憑什麼賜給孔圉‘文公’的稱號?”孔子聽了微笑說:“孔圉非常勤奮好學,腦筋聰明又靈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問題很簡單,以他的地位或學問應該是理解,但是可能理解的不全面,但他都會大方而謙虛的請教,一點都不因此感到羞恥,這就是他難得的地方,因此賜給他‘文公’的稱號並不會不恰當”。經過孔子這樣的解釋,子貢終於服氣了。

衛國有個大夫叫孔圉,聰敏好學,非常謙虛。孔圉後,衛國國君為了讓後人學習和發揚他的好學精神,特別賜給他一個文的稱號。孔子有個學生名叫子貢,也是衛國人,他認為孔圉並不像人們所說的那樣好,不應得到那麼高的評價。於是去問孔子:憑什麼賜給孔圉‘文’的稱號?孔子說:孔圉非常勤奮好學,聰明靈活,而且經常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請教,一點兒也不感到羞恥。

《岳飛學藝》

民族英雄岳飛生逢亂世,自幼家貧,在鄉鄰的資助下,拜陝西名師周桐習武學藝,期間,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離失所,萌發了學藝報國的志向,克服了驕傲自滿的情緒。

寒暑冬夏,苦練不綴,在名師周桐的悉心指導下,終於練成了岳家搶,並率領王貴,湯顯等夥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國的愛國洪流中。

《程門立雪》

北宋時期,福建將東縣有個叫楊時的進士,他特別喜好鑽研學問,到處尋師訪友,曾就學於洛陽著名學者程顥門下。程顥死後,又將楊時推薦到其弟程頤門下,在洛陽伊川所建的伊川書院中求學。

楊時那是已經四十多歲,學問也相當高,但他仍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尊師敬友,深得程頤的喜愛,被程頤視為得意門生,得其真傳。楊時同一起學習的遊酢向程頤請求學問,卻不巧趕上老師正在屋中打盹兒。楊時便勸告遊酢不要驚醒老師,於是兩人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一會兒,天飄起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遊酢卻還立在雪中,遊酢是在凍的受不了,幾次想叫醒程頤,都被楊時阻攔了。直到程頤一覺醒來,才赫然發現門外的兩個雪人!

從此,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心盡力教楊時,楊時不負眾望,終於學到了老師的全部學問。之後,楊時回到南方傳播程氏理學,且形成獨家學派,世稱“龜山先生”。後人便用“程門立雪”這個典故,來讚揚那些求學師門,誠心專志,尊師重道的學子。

《華佗拜師學藝》

華佗是東漢末年安徽省亳縣城北小華莊人,全家人僅靠父親教書,母親養蠶織布為生。可是當時,宦官當道,捐稅徭役繁重,加之兵荒馬亂,瘟疫流行,家家顧命不得,誰還有心叫孩子上學?這樣一來,華佗家的生活就更拮据了。

一天,華佗的父親帶他到城裡“鬥武營”(即當地富豪鬥拳比武的地方)看比武。回家後忽然得了肚子疼的急病,醫治不及,死了!華佗娘倆悲痛欲絕,設法把父親安葬後,家中更是揭不開鍋了。那時華佗才七歲,娘把他叫到跟前說:“兒呀!你父已死,我織布也沒有本錢,今後咱娘倆怎麼生活呀?”華佗想了一想說:“娘,不怕,城內藥鋪裡的`蔡醫生是我爸爸的好朋友,我去求求他收我做個徒弟,學醫,既能給人治病,又能養活娘,不行嗎?”娘聽了滿心歡喜,就給華佗洗洗臉,換了件乾淨的衣服,讓他去了。

華佗拜了師傅,就跟蔡醫生學徒,不管是幹雜活,採草藥,都很勤快賣力,師傅很高興。一天,師傅把華佗叫到跟前說:“你已學了一年,認識了不少藥草,也懂得了些藥性,以後就跟你師兄抓藥吧!”華佗當然樂意,就開始學抓藥。誰知師兄們欺負華佗年幼,鋪子裡只有一杆戥秤,你用過後我用,從不讓他沾手。華佗想:若把這事告訴師傅,責怪起師兄,必然會鬧得師兄弟之間不和,但不說又怎麼學抓藥呢?俗話說:“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華佗看著師傅開單的數量,將師兄稱好的藥逐樣都用手掂了掂,心裡默默記著分量,等閒下時再偷偷將自己掂量過的藥草用戥秤稱稱,對證一下,這樣天長日久,手也就練熟了。

有一回,師傅來看華佗抓藥,見華佗竟不用戥秤,抓了就包,心裡很氣憤,責備華佗說:“你這個小搗蛋,我誠心教你,你卻不長進,你知道藥的份量拿錯了會藥死人的嗎?”華佗笑笑說:“師傅,錯不了,不信你稱稱看。”蔡醫生拿過華佗包的藥,逐一稱了份量,跟自己開的份量分毫不差。再稱幾劑,依然如此,心裡暗暗稱奇。後來一查問,才知道是華佗刻苦練習的結果,便激動地說:“能繼承我的醫學者,必華佗也!”此後,便開始專心地教華佗望聞問切。

一次,丁家坑李寡婦的兒子在渦河裡洗澡被淹壞了,李氏飛奔來找蔡醫生,蔡醫生見孩子雙眼緊閉,肚子脹得象鼓,便嘆氣說:“孩子難救了。”李氏聽了哭得死去活來。華佗過去摸了摸脈,低聲對師傅說:“孩子可能還有救!”蔡醫生不信。華佗叫人牽頭牛來,先把孩子伏在牛身上控出水,然後再放平孩子,用雙腿壓住孩子的腹部,提起孩子的雙手,慢慢一起一落地活動著,約摸一刻鐘工夫,孩子漸漸喘氣,睜開了眼。華佗又給開了劑湯藥,把孩子治好了。華佗起死回生的訊息象風一樣的傳開了。蔡醫生羞愧地對華佗說:“你已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我沒本事教你了,你出師開業去吧!”華佗出了師,也不開業,卻遊學徐土一帶,尋訪名醫,探求醫理,給人治病。

據說華佗死後,亳縣蓋的華祖庵,就是李氏為紀念華佗救活自己的孩子而捐錢修蓋的。

《魯班學藝的故事》

魯班年輕的時候,決心要上終南山拜師學藝。他拜別了爹媽,騎上馬直奔西方,越過一座座山崗,趟過一條條溪流,一連跑了30天,前面沒有路了,只見一座大山,高聳入雲。魯班想,怕是終南山到了。山上彎彎曲曲的小道有千把條,該從那一條上去呢魯班正在為難,看見山腳下有一所小房子,門口坐?一位老大娘在紡線。魯班牽馬上前,作了個揖,問:“老奶奶,我要上終南山拜師學藝,該從哪條道上去”老大娘說:“這兒九百九十九條道,正中間一條就是。”魯班連忙道謝。他左數四百九十九條,右數四百九十九條,選正中間那條小道,打馬跑上山去。

魯班到了山頂,只見樹林子裡露出一帶屋脊,走近一看,是三間平房。他輕輕地推開門,屋子裡破斧子,爛刨子攤了一地,連個插腳的地方都沒有。一個鬚髮皆白的老頭兒,伸?兩條腿,躺在床上睡大覺,打呼嚕像擂鼓一般。魯班想,這位老師傅一定就是精通木匠手藝的神仙了。他把破斧子,爛刨子收拾在木箱裡,然後規規矩矩地坐在?上等老師傅醒來。

直到太陽落山,老師傅才睜開眼睛坐起來。魯班走上前,跪在地上說:“師傅啊,您收下我這個徒弟吧。”老師傅問:“你叫什麼名字從哪兒來的”魯班回答:“我叫魯班,從一萬里外的魯家灣來的。”老師傅說:“我要考考你,你答對了,我就把你收下;答錯了,你怎樣來還怎樣回去。”魯班不慌不忙地說:“我今天答不上,明天再答。哪天答上來了,師傅就哪天收我做徒弟。”

老師傅捋了捋鬍子說:“普普通通的三間房子,幾根大柁幾根二柁多少根檁子多少根椽子”魯班張口就回答:“普普通通的三間房子,四根大柁,四根二柁,大小十五根檁子,二百四十根椽子。五歲的時候我就數過,師傅看對不對”老師傅輕輕地點了一下頭。

老師傅接?問:“一件手藝,有的人三個月就能學會,有的人得三年才能學會。學三個月和學三年,有什麼不同”魯班想了想才回答:“學三個月的,手藝紮根在眼裡;學三年的,手藝紮根在心裡。”老師傅又輕輕地點了一下頭。

老師傅接?提出第三個問題:“兩個徒弟學成了手藝下山去,師傅送給他們每人一把斧子。大徒弟用斧子掙下了一座金山,二徒弟用斧子在人們心裡刻下了一個名字。你願意跟哪個徒弟學”魯班馬上回答:“願意跟第二個學。”老師傅聽了哈哈大笑。

老師傅說:“好吧,你都答對了,我就得把你收下。可是向我學藝,就得使用我的傢伙。可這傢伙,我已經五百年沒使喚了,你拿去修理修理吧。”

魯班把木箱裡的傢伙拿出來一看,斧子崩了口子,刨子長滿了,鑿子又彎又禿,都該拾掇拾掇了。他挽起袖子就在磨刀石上磨起來。他白天磨,晚上磨,磨得膀子都酸了,磨得兩手起了血泡,又高又厚的磨刀石,磨得像一道彎彎的月牙。一直磨了七天七夜,斧子磨快了,刨子磨光了,鑿子也磨出刃來了,一件件都閃閃發亮。他一件一件送給老師傅看,老師傅看了不住地點頭。

老師傅說:“試試你磨的這把斧子,你去把門前那棵大樹砍倒。那棵大樹已經長了五百年了。”

魯班提斧子走到大樹下。這棵大樹可真粗,幾個人都抱不過來;抬頭一望,快要頂到天了。他掄起斧子不停地砍,足足砍了十二個白天十二個黑夜,才把這棵大樹砍倒。

魯班提斧子進屋去見師傅。老師傅又說:“試試你磨的這把刨子,你先用斧子把這棵大樹砍成一根大柁,再用刨子把它刨光;要光得不留一根毛刺兒,圓得像十五的月亮。”

魯班轉過身,拿斧子和刨子來到門前。他一斧又一斧地砍去了大樹的枝,一刨又一刨地刨平了樹幹上的節疤,足足幹了十二個白天十二個黑夜,才把那根大柁刨得又圓又光。

魯班拿?斧子和刨子進屋去見師傅。老師傅又說:“試試你磨的這把鑿子,你在大柁上鑿兩千四百個眼兒:六百個方的,六百個圓的,六百個楞的,六百個扁的。”

魯班拿起鑿子和斧子,來到大柁旁邊就鑿起來。他鑿了一個眼兒又鑿一個眼兒,只見一陣陣木屑亂飛。足足鑿了十二個白天十二個黑夜,兩千四百個眼兒都鑿好了:六百個方的,六百個圓的,六百個楞的,六百個扁的。

魯班帶鑿子和斧子去見師傅。老師傅笑了,他誇獎魯班說:“好孩子,我一定把全套手藝都教給你!”說完就把魯班領到西屋。原來西屋裡擺好多模型,有樓有閣有橋有塔,有桌有椅有箱有櫃,各式各樣,精緻極了,魯班把眼睛都看花了。老師傅笑?說:“你把這些模型拆下來再安上,每個模型都要拆一遍,安一遍,自己專心學,手藝就學好了。”

老師傅說完就走出去了。魯班拿起這一件,看看那一件,一件也捨不得放下。他把模型一件件擎在手裡,翻過來掉過去地看,每一件都認真拆三遍安三遍。每天飯也顧不得吃,覺也顧不得睡。老師傅早上來看他,他在琢磨;晚上來看他,他還在琢磨。老師傅催他睡覺,他隨口答應,可是不放下手裡的模型。

魯班苦學了三年,把所有的手藝都學會了。老師傅還要試試他,把模型全部毀掉,讓他重新造。他憑記憶,一件一件都造得跟原來的一模一樣。老師傅又提出好多新模型讓他造。他一邊琢磨一邊做,結果都按師傅說的式樣做出來了。老師傅非常滿意。

一天,老師傅把魯班叫到眼前,對他說:“徒弟,三年過去了,你的手藝也學成了,今天該下山了。”魯班說:“不行,我的手藝還不精,我要再學三年!”老師傅笑?說:“以後你自己邊做邊學吧。你磨的斧子,刨子,鑿子,就送給你了,你帶去使吧!”

魯班捨不得離開師傅,可是知道師傅不肯留他了。他哭?說:“我給師傅留點什麼東西呢”老師傅又笑了,他說:“師傅什麼也用不了,只要你不丟師傅的臉,不壞師傅的名聲就足夠了。”

魯班只好拜別了師傅,含眼淚下山了。他永遠記師傅的話,用師傅給他的斧子,刨子,鑿子,給人們造了許多橋樑,機械,房屋,傢俱,還教了不少徒弟,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所以後世的人尊他為木工的祖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