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的起源
導讀:每一個節日的起源和由來都是不一樣的,它們獨具自己的文化風俗,每年的7月十五就是中元節,也就是鬼節,您知道中元節的起源是什麼嗎?我們一起來了解下中元節的特殊文化吧。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
正月十五日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中元節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
東漢時道教定下三會五臘日,其中七月七日為道德臘,又是中會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這一祭祖日期後來隨著道教將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應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而固定於這一天。
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中元節的起源
農曆七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節日――中元節,關於中元節的起源,眾說紛紜,但至少有以下3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認為中元節起源於道教的三官崇拜,天官、地官、水官為三官,分掌上元、中元、下元,中元節是祭地;
第二種說法則認為中元節起源於北魏,佛門弟子在這天要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追薦先賢,佛家弟子目連救母,設百味果,供養十方僧眾,救母於倒懸之中,由此演變成民間祭祖日,家家祭奠祖先亡靈,並有“放河燈”等活動;
第三種呢,認為是由我國古代“郊社”演變而來,農民在夏收之後,趁農閒舉行祭田、祭祖儀式,酬謝管理土地的神靈和開闢田園的祖先,也含有慶祝豐收之意,此節是伴隨先民的農耕文化生活而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