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書筆記

教育概論讀書筆記

教育概論讀書筆記

《教育概覽》共分為四大部分,分別是教育,教育與社會,教育與人的發展,社會、教育、人之互相關係。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教育概論讀書筆記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一、本書概覽

《教育概覽》共分為四大部分,分別是教育,教育與社會,教育與人的發展,社會、教育、人之互相關係。最後在結束語中總結出教育的基本特徵。通篇表達深入淺出,語言精練,是一本很適合做教育學教材的書。

二、心得體會

仔細拜讀了葉瀾教授所著《教育概論》,收穫良多,概括一下,有以下特點與感受。

(一)系統論研究教育

對“什麼是教育”的重新認識,葉瀾在《作者的話》中提出了:首先“教育整體”的觀念,主張把教育作為一個系統來研究,而不是隻取其中的一個部分來研究。在教育內部層次結構上,提出了教育的宏觀、中觀及微觀研究的關係和區別,以及教育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的關係;在教育與社會的關係上,區別了教育系統與社會整體的關係,以及教育作為社會子系統與社會其他子系統這兩種不同的相互關係,體現了系統論作為方法論對人事教育現象的價值。由此可見,該書是一本較早地、深入地運用系統論於教育研究著作。

在本書中,關於“教育的內涵”本身,葉瀾突出了教育活動“人為性”這一教育與自然的重要差異;突出了教育活動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這一與其他社會活動的重要差異。並且指出,人類的教育活動與動物的相比,最大的差別是在其社會性上,並提出教育一開始就是一種社會性和為了社會的活動。

(二)遵循“綜合—分析—綜合”研究路線

這一研究路線很好的體現在整書的結構中,第一章是對教育系統內部結構的總體性的分析,學生一開始就能從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狹隘的、非整體性的、平面式的、簡單的有關教育的認識中擺脫出來,形成立體結構的教育圖式,並把教育現象與其它社會現象區別開。接下來的兩章是研究宏觀層次的教育,第四、五章則進入到教育活動的微觀層次的研究,著重探討了有關教育與人的發展的一般理論性問題,以及人生每一階段的年齡特徵與教育的'關係,並在此基礎上概括出教育與個體發展的規律性聯絡以及學校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特殊意義。最後一章中,進入到新的綜合——教育、社會與人相互關係的綜合。

(三)謙虛、探討的口吻

眾所周知。許多專家學者在學術界很有影響力,因此很多時候他們所說的就是“真理”,而葉瀾教授卻沒有“學者”架子,在序的末尾有這樣一段話:就像一個人一樣,一本教材不可能完美無缺,也不可能保羅永珍,它只能在事先選定的圈子裡做文章,它的成熟度實際上是執筆者學術素養和理論成熟度的表現。對於我來說,寫此教材是盡力了,但未必令人滿意。因此,這本教材若能引起使用它的同志的興趣和思考,並從中有所得益,我就獲釋了;若能引來一些談論,我就興奮了;若能有更多本勝於它、不同於它的教材誕生,那我就舉起雙手歡呼了。這段話生動反映了作為一名“學術人”的追求。也許就是這種謙遜謹慎的風格造就了她今後的不凡的事業。

(四)來源於實踐經驗的總結

這一著作,是作者在擔任多年豐富的教學實踐的基礎上,透過總結各方面經驗的成果,同時也是其與學生共同勞動的結晶。因此,這本書是經得起實踐的考驗的。

(五)完整性的介紹了有關教育的各個方面

對過去研究較少的教育與人口、教育與文化都做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在今天看來,也有其一定的完整性。試想,一個沒有接觸過教育學的人,當他讀完這本教材的話,也可以對教育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有一個大致的瞭解,為更加深入的學習教育學提供了一個視窗。

(六)教育學對人的研究之特殊視角

書中第四章提到,在以往相當一部分教育學教科書中,主要採取“搬運”和“相加”的方法:把心理學、生理學中有關對人的個體研究的成果或者哲學中有關人性的問題的各種觀點搬到教育學中的相關部分。將他們相加,再補上一些教育方法的建議,就構成教育學有關該課題的主要內容。本人認為:這個分析是中肯的,是符合事實的。那究竟怎樣才能有研究人的獨特視角呢?作者介紹了三個方面,其一是教育學把個體作為一個複雜的整體來研究,其二要研究個體的發展與形成問題,其三還須要研究個體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的各種可能存在的關係模式,並探討教育的社會功能與個體功能的統一問題。這些也就是教育學在研究人時與他學科不同之所在。

(七)基本概念界定清晰,邏輯結構十分嚴密

在具體分析每一個問題時,教材透過展示自己的思路,把問題與不同觀點擺出來的呈現方式,使學生在教學時,不只是聽,而是與教材的作者一起思考;不僅分析觀點本身是否正確,而且分析得出觀點的思維過程與思維方法是否正確。使得透過課程的學習,不僅認識事物、掌握知識,而且提高思維能力,特別是批判思維的能力。

三、精彩摘抄

誰如果想成為一名出色的教育者,誰如果願意把自己的生命獻給這一偉大而崇高的事業,那麼,誰就應該努力使自己成為富有歷史感和時代感的人,成為熱愛人、理解人、善於研究人的人,成為深刻地瞭解社會與教育相關的一切,並對人類社會未來充滿信心的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在為使人類與社會變得更美好的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智慧、力量和生命的同時,使自己也變得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