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小學數學的教學論文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一定要緊緊圍繞培養學生素質、能力,突出小學生的特點。下面要為大家分享的就是有關小學數學的教學論文,希望你會喜歡!
數學課程中 “解決問題”教學,把解決問題寓於現實的問題情境中,讓學生在情境中理解、發現並提出問題,然後利用有關知識經驗,透過學生的探究和教師適當的點撥指導,既解決了問題又學習了數學知識,形成了數學能力,並能獲得一定的情感體驗。“授人之魚,不如授人之漁”,注重對學生進行解決問題策略的教學,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是當前課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也是我們每一位數學教師需要認真思考的課題之一。結合低段教學實踐,談談我在學習和教學中的一些心得體會:
一、精心預設問題情景 ,激發學習熱情。
解決問題一般都是在情境中讓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的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課題解決的難易程度,學生學習的知識水平和認知特點,精心設計問題。教師只有這樣創設的問題情景才能誘發學生的好奇性和求知慾,點燃思維的火花。例如:教學二年級兩步應用題時:創設了一個遊樂場的場景,遊樂專案是學生熟悉和喜歡的活動專案,透過師生自然的交流,匯入新知。讓小朋友說說圖中的小朋友在幹什麼?發生了什麼事情?看著這幅圖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你是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能指著圖給大家說一說你是怎麼想的嗎?
二、引導主動探究 ,增強主體意識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應突出學生的“主體”,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發揮學生的潛力,鼓勵學生運用已有知識主動大膽地猜測、推測,用科學方法去探究問題,從不同角度去尋找解題思路,引導學生自己獲取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思想方法,主體意識在主動探究中增強。當學生提出問題後,我都給學生比較充足的時間自己獨立思考,嘗試解決。鼓勵學生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想清楚每一步為什麼這樣做,想一想有沒有不同的解決方法?透過合作學習,交流的形式,自己探究演算法,老師適時指導。然後讓學生檢查自己試做的答案是否正確。反思自己獨立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並小結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哪些新知。
三、重視思維過程 ,錘鍊思維品質
數學教學,不僅要會做,更要讓學生掌握數學思維的方法,養成敏捷、獨特、靈活、縝密等良好的思維品質。例如:教學二年級上冊解決問題:車上原來有67人,到勝利街車站,下車25人,又上車28人,現在有多少人?在教學中,學生先讀題,思考片刻,學生舉手:
生1:我的算式是67-25+28=70(人)總人數減去下車的人數再
加上上車的人數就是現在的人數。
生2:我的算式是67+28-25=70(人)也可以先加上上車人數再減去下車的人數。
生3:28-25+67=70(人)
學生思維踴躍,能清楚地表達出解題的思路,內心喜悅之餘,我多了一個心眼,學生是否能真正理解?我問“誰來說說為什麼上車人數要加上,下車人數要減去呢?54人,只有10多個同學表示可以試著說說,多數同學是一片迷茫。第一次教學決不能留下“半生的米飯”,必須讓學生知其所以然,否則以後再多的練習也只能是“事倍功半”。為此,我透過演示,把教室比作公交車,讓部分學生做演示,模擬上下車情景,讓學生體會有人上車,車上人多變多,求現在車上有幾人?可以這樣想:就是求比一個數多幾,也可以這樣想:也就是求原來車上的人數和上車的人數合起來是多少。所以用加法計算。反之,有人下車,車上的人數比原來減少,可以這樣想:就是求比一個數少幾。也可以這樣想:從原有人數中去掉下車的一部分,所以用減法計算。第三種方法,想到的學生很少,透過引導,大部分學生還是可以理解算理,明白下車25人,上車28人,車上的人數增加了28-25=3(人)。
“解決問題”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解決一個或幾個問題的本身,而應該是讓學生透過課堂上的幾個問題解決過程的經歷、探索與體驗來學會解決問題的一些常用的基本策略和方法,並且獲得情感上的體驗。解決問題可以幫助學生學會用數學思想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掌握解決問題的策略,對開發學生潛能、引導學生開展探索式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