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其他

高中詩歌鑑賞教學反思

高中詩歌鑑賞教學反思

古詩詞是我國曆史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泱泱大國的詩風詞韻陶冶了一代一代的華夏兒女。如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高中詩歌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作用。

高中詩歌鑑賞教學反思篇【一】

中國古典詩歌歷史悠久,它以高度凝練的語言,真摯醇美的情感,和諧的韻律,形象地表達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成為文學領域裡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詩歌鑑賞不但能提高人們的文學審美情趣,而且能培養人們的良好文化涵養,使人們的思想、情感和道德素質獲得提升,文學藝術素養有所豐富,不斷完善。

詩歌教學貫穿了從小學到高中的全部語文教學過程,甚至可以延伸到幼兒學說話時候。按說,高三學生應有初步的詩歌鑑賞能力了,可實際上並非如此。原因何在呢?經過長期觀察,我感到以下幾個因素阻礙了學生對詩歌的閱讀鑑賞:

1、背誦積累少。素質教育不是不要識記,恰恰相反,要提高語文素養,必須要有一定的知識原始積累。由於一些錯誤的認識,目前學生能完整背誦的詩歌非常有限,這對我們這個詩的國度,對語文教學都是極大的悲哀。

2、語言障礙。古代詩歌中的特殊句式,文言詞彙,都影響到學生的理解和鑑賞。

3、缺乏必要的訓練。常常會遇到這種情況:對一首詩歌,學生即使感悟到了,也不會表達出來。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除平時教學中的不足,就是重講輕練,同時缺乏必要的方法指導。基於以上思考,高三詩歌鑑賞訓練中,透過對內容歸類,使學生舉一反三,提高理解能力;透過訓練解題模式,提高鑑賞表達能力。

詩歌所表現的思想內容,常常與作者創作的時代背景有著密切的關係,要真正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對作者創作詩歌的時代背景有所瞭解。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點,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適當瞭解某個時代的風貌,同樣有助準確把握這個時代的詩歌作品。“以世論詩”即為再現當時時代、社會環境及作品產生的`具體背景,以其世觀其詩。

語文教學應該重欣賞,而詩歌教學尤其要重視欣賞,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輕視語文學習,表現出種種消極心理。對比較難懂的古詩文更加不趕興趣。

當然,要提高古典詩歌的鑑賞能力,並不是僅靠一朝一夕之功的。“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的詩歌訓練中,瞭解作者,辨清風格,仔細揣摩、細心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認真積累一些詩歌知識,增加自己文化底蘊的積累,相信我們在“操千曲”“觀千劍”之後,一定會“曉聲”“識器”的,只有這樣,才能在古典詩歌鑑賞閱讀中立於不敗之地。

高中詩歌鑑賞教學反思篇【二】

詩歌是文學之驕子,是文學的最高形式之一。朱光潛先生說“詩比別類文學更嚴謹、更純粹、更精微,一切純文學都有詩的特質”。詩歌作為一種文學體裁,情感豐富,意境深遠,語言精煉簡潔,音調和諧、節奏鮮明。我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從《詩經》到《楚辭》到唐詩宋詞到現代漢詩,源遠流長。詩歌教學是學生學習、繼承和發揚我國古老而優秀的詩歌文化途徑之一,而且詩歌深遠的意境和情感有助於增強學生嚴謹的思維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提高審美情趣,豐富情感體驗,陶冶情操。所以我國教科書,不管是小學、初中、高中還是大學的語文教科書都選入大量是詩歌作為重點教學內容,從而教會學生學會品讀、研究和寫作詩歌。

而我覺得,詩歌教學最重要的創設情景,讓學生在相應的情景中學習和領會作者的情感。初中詩歌教學中鑑賞詩歌的傳統步驟、方法是:

1.先弄懂作品的表層意思

2.進一步理解深層含義

3.從藝術的角度去欣賞

這個傳統的教學方法一直被沿用,直到現在,大多數教師也還是在使用這3個步驟來進行詩歌教學。這三個過程一般都是從解釋詞義、句義,翻譯,挖掘典故、修辭,歸納主旨等方面來得以實現的。但是這樣的教學難以創設情景,讓學生去想象和感悟詩歌的意境美。那麼,詩歌教學應該如何創設情景,才能更好地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積累知識,開闊視野,提高想象和審美情趣,散發思維,陶冶情操呢?

首先是背景瞭解。

教材中入選的詩歌有古體詩和現代詩歌。不過是古體詩還是現代詩,其寫作都有一個背景,而且這個背景可能和學生的生活有很大的距離,所以在詩歌教學中,詩歌的作者和寫作的背景介紹佔據著什麼重要的地。所以背景介紹是詩歌的突破口,學生透過對背景的瞭解,從而更好地感悟詩歌,體會詩歌中的情感。例如在教學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的時候,要讓學生其瞭解李白被排擠出長安的背景,還要了解李白雖狂放不羈,但仍有牢固的報效朝廷,有所作為的儒家思想,才能很好地體味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不滿與怨憤。透過詩歌背景的學習和了解,學生以能初步走進情景,去體驗作者的情感了。

其次是朗讀。

誦讀是開啟思維大門的金鑰匙。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詩歌更是需要反覆吟讀,才能領會其深義。在詩歌教學中,要給充分的時間學生朗讀,或默讀,或齊讀,或小組競讀,或老師範讀,或播放錄音。至於採取什麼朗讀發,教師應根據不同的詩歌型別和具體實際情況來設計不同的朗讀方法。在朗讀的過程中,要指導學生要注意斷句停頓,並結合相對應的輕音樂,使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快速進入情景。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課文錄音慷慨激昂,抑揚頓挫,

把作者李白的性格和詩歌中所表達的“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情感揭露得淋漓盡致。學生耳聽錄音,神已被錄音勾走,正和李白一起夢遊天姥山呢!所以說朗讀,特別是詩歌配樂的錄音,能更快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想象和思維,吸引學生自主地創設情景並走進次情景,走進作者的心靈世界。

接著是圖文結合。

圖片具有很強的直觀性,能變詩歌文字為可觸可觀的圖片,刺激學生的視覺神經,引導學生快速進入教學詩境。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展示出來的最表層的美,是視覺上雪景的構圖。詩人頗具匠心,以畫家的眼光、作畫的方法,準確地表現了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沒有行人,沒有飛鳥,只有一位披著蓑戴著笠的老翁獨處孤舟,默默垂釣的靜謐畫面。這幅廣袤無垠,萬籟寂靜,大雪紛飛的圖畫展示出來,既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又能啟發學生的思維和想象,把學生的思緒帶入畫面,去體驗雪後的寧靜和老翁的孤獨與靜謐境界。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為我們描繪了枯藤、老樹、昏鴉、小橋、瘦馬和遊子,構成一幅秋風蕭瑟蒼涼悽苦的畫面,這畫面的展示,把學生帶入詩人無限愁思的情景中去體驗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涼情懷。

最後是講解描述。

在詩歌教學中,教師僅僅透過背景介紹、朗讀和圖片展示來創設情景是不夠的,還應該加以適當的講解描述,才能使學生進入情景後和領略其中的奇妙。背景介紹、朗讀和圖片展示來創設的情景大多都透過學生的想象實現的,具有較強的主觀性和片面性,教師在教學中還要用生動的語言,富有情感地加以客觀的講解描述,娓娓道來,讓學生在教師的描繪講解中不知不覺進入情景,去感受作者所描繪的環境和作者所抒發的情感。王維的《使至塞上》透過朗讀和圖片展示可能只能領略詩歌的韻律美和大漠的奇景,卻未能完全體會作者複雜的感情。所以教師要對該詩歌進行必要的講解描述,使學生理解和領會該詩是透過寫詩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見的塞外風光,表達詩人由於被排擠而孤獨、寂寞,悲傷、飄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渾的景色中,情感得到薰陶、淨化、昇華後產生的慷慨悲壯之情,顯露出一種豁達情懷。另外,詩中既反映了邊塞生活,同時也流露出作者對都護的讚歎,表達了詩人的抑鬱、憤悶、孤獨、寂寞之情,和希望邊疆平定的感情。

我覺得詩歌教學,盲目地分析講解背誦是行不通的,教師要極力創設更多的情景,並吸引學生穿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走進詩歌所描繪的世界和作者的心靈,才能真正地領會詩歌的內容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深刻情感。教師可以透過以上背景瞭解、朗讀、圖文結合和講解描述等方法來靈活創設情景,為學生的想象插上翅膀,飛向詩文,飛向作者,飛向生活,飛向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