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心得體會

勵志教育心得體會

勵志教育心得體會

篇一:

寒假裡我認真閱讀了《每個孩子都能成功》這本書。《每個孩子都能成功》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學習問題專家托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進行了15年深入的調查研究寫成的經典教育專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實際上根本沒有天生的所謂學習上不行的孩子。絕大部分也是世人帶著有色眼鏡看待的結果。

本書中說到一個叫比利的孩子,總是喜歡發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兒,例如讓水沿著水槽流下,帶著乒乓球滾入洞槽,輪番撞擊數只鈴鐺鳴叫,使一頭玩具小豬旋轉起來,最後進入玩具鱷魚嘴裡。這樣,一個鱷魚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啟動了,你可以在裡面削鉛筆。他發明的一些其他機械,也是既富創造性又有實用性。然而,比利還是被勒令退學了,他似乎不會按學校的規定的方式辦事,他甚至不會計算房間的面積。

還有一個活潑好學的六歲小姑娘,當她第一天入校時是何等地激動。她已習慣於把時間花在小池邊與朋友們畫畫、戲水、堆磚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這麼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裡,她充滿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動走動,她期待能瞭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學校能隨處歌唱、玩耍,她還期待著能與其他夥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她發現自己生活在一個不得不長時間坐在座位上的世界裡,在那兒,她必須去解析老師復

雜的說辭,眼睛必須一眨不眨地盯著味道怪異的書本上那些細小而又彎彎曲曲的數字與字母。當她在老師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與迷惑時,老師就建議她去專家那兒做個檢查。於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檢查後,又被人認為是徹頭徹尾的“痴呆生”。

托馬斯先生髮現,孩子學習有困難,本質上是他的學習方法壓根和你不一樣,托馬斯先生具體分析了很多孩子學習不好的原因,最後歸結到是現今的學校教育很難適應孩子們多種天賦型別和學習方式的多樣性,老師們僅僅重視孩子在很有限的幾個能力方面的培養,使得很多孩子天生的才能和潛能被打壓了,從而產生了很多不適應在學校教育的差生,學業上的殘疾人,但這些標籤被無情的貼到孩子身上時,孩子們就真正的成了學業上的殘疾人了。

其實像《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中的描述的這些外國孩子,在我們中國的現實生活中又何嘗少呢?在報告文學《每個父母都能成功----李聖珍老師的教育勝經》一書中介紹的北京的一位叫李聖珍的老師,好幾年來,她已經將來自全國的50多個家長和老師認為在學業上無可救藥的差生轉變成了人見人愛的好孩子,來李老師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學校考試幾乎門門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學四年級,數數還超不過20,有的孩子一見到書本就想撕??在李老師的教育下,這些孩子在學業上全部脫胎換骨,全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有的一躍成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當上了三好

學生,還有的已經考上國內重點大學,有的還赴世界一流大學留學深造。 同托馬斯先生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李聖珍,這位被中國教育界譽為“拯救差生的聖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談到她的教育經驗時,她語出驚人:世界上不願意學習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學業差只是教育不當的結果。

“學業殘疾”這一概念應該換成“學習差異”,成千上萬的被認為有“學業殘疾”的小孩,並不是真正的殘疾,而是他們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而老師和家長並沒有認識清楚。而且,數以百萬計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學習未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患有學校恐懼症或厭倦教室,是因為沒有誰認識以及開發他們應該在學校表現出來的東西,也就是說他們特有的天賦與才華被教師和家長的傲慢與偏見徹底泯滅和忽視了。李聖珍常說:教育是一門神秘科學,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細心地分析。

無論古今中外不乏許多大器晚成的偉人,中國就有齊白石,年少時只能以木匠為生,五十歲時開始學習繪畫,終成一代國畫大師;而外國就有愛因斯坦,年幼時數次不及格甚至零分,也沒阻礙他成年以後智力的蓬勃發展,“最偉大的發明家”桂冠無可分非議的屬於他。所以,我們要把每一位學生都當成一塊玉,一塊可雕之玉,對他們一視同仁;並要堅信在愛的滋潤下,“另類學生”終有一天都會成就自己,成為社會可用之材。無論進步、落後,都不要讓我們的學生經常生活在否定中。一個學生如果很少得到表揚和激勵,總是受到副面的評價,就會產生自我的“負驅動”,

進而自暴自棄。關注缺點,只會讓學生在充滿挑剔的眼神下,變的越來越不自信、甚至絕望;關注優點,能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殷切希望,體驗成功的愉悅,獲取前進的動力,奔向成功的彼岸。錯誤的鐘情於缺點,更可悲的是總跟在缺點後面,只看到學生的缺點,無法以全面的、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我們的學生。實際上人從愚昧到覺悟、由混沌到開化,總有一個過程。教師決不能因為學生的暫時混沌,便將其看扁看死;也不能為了讓學生所謂的早日開化、醒悟,而不惜違背教育規律去拔苗助長。教師要堅信學生將被喚醒的必然,要學會等待。等待的.過程,同時又是一個積極發現的過程。學生的品質、智慧、淺能,總會自覺不自覺地得以顯現。這種顯現,往往稍縱即逝,我們要有靈動的心與銳利的眼光,善於於無聲處聽即將響起的驚雷。

教育,自其誕生之始,就註定是一門關於喚醒的藝術。然而,喚醒,離不開對話。對話,不止是語言的勾通,更多的是心靈的交流。教師在課堂內外,不妨以詩歌般溫暖的話語、一個眼神、一絲微笑,使學生天性中最美好的東西發揮到極致。同時,喚醒需設定情境。數以百萬計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學習未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患有學校恐懼症或厭倦教室,是因為沒有誰認識以及開發他們應該在學校表現出來的東西,也就是說他們特有的天賦與才華被教師和家長的傲慢與偏見徹底泯滅和忽視了。所以,教師要創造對話雙方共同探討的平臺,要樂於傾聽,善於傾聽,在傾聽中提出懷疑與批判,但決不居高臨下,要讓孩子有選擇的

餘地,即使有錯,也以各種方式來維護和諧的對話情境,以求對話得以持續。這並非敷衍,而是一種寬鬆。這樣才讓對話雙方有足夠的空間互動,在互動中,學生的主體意識得以喚醒,心靈潛能得以發掘??

《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正是認真探析了這一重要的教育現象,它揭示了許多十分有學習天賦的孩子卻被送進學業殘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劇根源,尤其是介紹了家長如何去發現你的孩子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以及介紹了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的七種不同的方法。 這樣的匠心獨到的指導,無論是對正在接受厭學煎熬的孩子的家長,還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學習成績優秀的小孩的家長,都有開闊思路、糾正偏差的效果。

篇二:

一名老師如果想在育人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對學生進行勵志教育無疑是一項重要的教育內容。那麼什麼是勵志教育呢?“勵志教育,就是應用教育心理學、教育激勵學和教育管理學理論,激發和喚醒學生內動力,使學生從?被成長?中產生生命自覺,讓學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長,最終達到成人成才的目的。勵志教育的精髓可以用三個帶有“堅”的詞來表示:第一個是堅信,第二個是堅強,第三個是堅持。第一個層次是堅信,就是對信心的堅定,是解決一個理想和目標的問題。如果我們對目標沒有信心,那不可能是勵志的。不過,勵志還需要在信心的基礎上再前進一步,再往上一個臺階,就是有信念。信念比信心還要高一個層次,有更高層面上的是一種信仰。信仰是抬頭仰望心中遠大的東西,那是一種理想,是自覺追求的一種東西。 第二個層次是堅強,它是指面對困難和挫折所表現出來的勇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司馬遷。勵志就是要敢於面對困難,面對失敗,有挑戰困難和失敗的勇氣。第三個層次是堅持,堅持是人的意志力的問題,只有堅持才有奇蹟。勵志就是要用堅持來創造奇蹟。勵志教育就是讓孩子們明白,只有不斷堅持才會創造奇蹟。

那麼如何對學生實行勵志教育那?下面我結合自己的體驗總結了幾點:

第一,對學生進行目標教育。

也許有人會說,對學生進行目標教育是對學生勵志教育最常用的方法,不會有什麼好的效果。其實不然,對學生進行目標教育能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的根本原因在於如何來應用。對於學生進行目標教育,如果能讓學生看到目標實現的情形,就會有好的效果;反之,如果學生無法看到實現目標的希望,就不會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我們都知道目標可以分為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而長期的目標對於學生來說更有激勵作用。但是一味地來強調長期的目標,學生就會對其失去興趣,這是因為長期目標實現後是怎麼樣的情形,學生是沒有辦法預見的。而且對於學生進行長期目標教育時學生的目標大多是教師引導學生樹立的,或許起初的時候學生會感覺比較新鮮,對學生具有吸引力,但是至於目標實現後會是什麼樣的一種情形,學生只是停留於教師描述的基礎上,並沒有什麼感性的認識,時間久了,學生自然對長期目標的說教就失去了興趣,隨之而來的就是教師對學生進行目標教育的失敗。

也就是說,要想在長期目標教育方面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得讓學生切實地感受到目標實現後的成功與喜悅。怎麼做呢?當然我們在現實中無法為學生模擬出取得成功後的場景,但是我們可以在學生意識當中為學生呈現出他們取得成功後的場景,透過學生的內在來激勵學生。

第二,利用自己的名字進行勵志教育。

林肯曾經說過:“人人都喜歡受人稱讚。”威廉·詹姆士也說過:“人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渴望被肯定。”愛聽讚美的話是人類的天性,人人都喜歡正面刺激而不喜歡負面刺激。如果在人際交往中人人都樂於讚揚他人,善於誇獎他人的長處,那麼,人際間的愉快度將會大大增加。但是誰也沒有辦法保證別人會對你一直稱讚,我們可以變一種方式來說讓人們時時處處都來稱讚我們。怎麼做呢?

就是利用自己的姓名來進行自我激勵。例如新加坡的著名企業家李家柱在介紹自己時說:“我是李家的頂樑柱。”別人一聽感覺這個人的介紹一方面很容易記得住,同時給人一種安全感。據他自己說,每次這樣介紹自己時都感覺很自信。其實我們中國的漢字每一字都可以用一句很有意義的話來表示出來,同樣,學生的名字也可以拆分成一句押韻而且很有氣勢的話表述出來,讓學生每天都大喊幾次,學生的自信心與自豪感便很容易被激發出來,這樣對學生進行勵志教育才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三,形象暗示法。

與一些成功人士攀談,常常會有這麼一種感覺:這些成功的人士比較沉醉於自我,有著非凡的自信。其實這也很容易理解的,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功,不是一蹴而就便可以實現的,是一個長期、漫長而且痛苦的折磨人的過程。許多人都可以在開始做得好,但是堅持下來的卻非常少,這就是為什麼成功的人少之又少的的原因。如果在奮鬥的過程當中沒有非凡的自信,不自我欣賞,怎麼可能取得成功呢?這種方法我們同樣可以運用於對學生的教育過程當中,那麼怎麼做呢?其實做起來也不難,就是徵得家長的同意,給學生拍一張造型比較好、能顯示出學生自信的照片,並放大,在照片中列印上學生自己的奮鬥目標,並冠之以“世界上最牛的×××”或者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的稱呼,或者是學生感覺到能激勵自己的話,這樣對學生進行勵志教育效果也是很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