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朗讀教學的工作總結
談談朗讀教學的工作總結一
《語文課程標準》的總目標裡說: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的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言學習方法。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力。如何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達到這些目標?這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筆者在教育實踐的點滴中感悟到語文課堂的朗讀訓練既能提高普通話水平,又能對其他知識的運用、理解能力的培養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下面就粗淺地談談語文教學中的朗讀教學。
人們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講的就是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我國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是誦讀,在過去的私塾裡,老師教學生都是先讀先背再講,我們從《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就能略知一二。古人認為好文章只要多讀幾遍,就會自然上口,不易遺忘。這種傳統的朗讀方法,既符合漢語語言文字的特點,又符合學生審美心理的規律。可見,語文朗讀在教學中的作用,早已被我們的前人證明。
葉聖陶老先生指出:熟讀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覺中追求語言的完美,誦讀的功夫,無論對語體、文言都很重要,僅僅討究,只是知識方面的事物,誦讀卻可以養成習慣,使語言不期而然近於完美。呂叔湘先生認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語感。這裡說的語感,就是透過朗讀獲得的。
我們在教學實踐中都能看到這麼一種現象:凡是朗讀能力強的學生,其寫作能力一般來說也是強的,特別是凡朗讀正確流暢的,其作文語句一般也是通順,流暢的;凡朗讀中添字、漏字、破讀、重讀多的,其作文語病一定較多。這就說明朗讀可以反映一個學生的語感和語文能力。
一、 朗讀,是訓練學生語感的重要途徑
讀,是學習的基本形式,培養讀的能力,是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之一。朗讀,是讀的典型形式,又是語文教學的基本方法之一。閱讀教學不能沒有朗讀,就像畫畫兒離不開眼睛,聽音樂離不開耳朵一樣,朗讀教學是閱讀教學的基礎和主體。
在語文教學中,朗讀教學至關重要,有感情的朗讀,往往能使一首優美的詩歌、一篇抒情的散文、一個動人的故事更賦有魅力。閱讀透過視覺來感受作品的語言藝術或意境,而朗讀則調動學生聽、說、讀的多種審美功能,使作品的潛詞造句妥帖流暢、高雅平實、含蓄明快、凝練奇巧訴諸於聽說,讓學生受到雙倍的感染。從中也可以看見朗讀教育的美育作用。
朗讀,可以使學生領略語言美。語文課文中語言華美的語段很多,老師講解固然很必要,但實際上很多時候,同學們是透過自己的朗讀來體會語言美的。朗讀可以讓學生領略意境美。語文教材中具有典型意境的文章很多,或明朗,或朦朧,或恬靜,或悲壯。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透過朗讀,展開想象,體會其中蘊涵著的優美雋永的意境。朗讀也可以讓學生體會情感美,能使學生產生心靈的共鳴,起到愉情悅性的作用。
我們在引導學生朗讀時,眼睛感知文字,耳朵聽到聲音,口耳相傳,目視口讀,把無聲語言轉化為更能表達情意的有聲語言,這樣就大大強化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朗讀成了感受美、體會美的有效途徑。例如,我在教《黃河頌》時,先不對課文內容做過多的講解分析,而是用動情的語調做示範來朗讀課文。朗讀時,讓學生去體驗感受語音的輕重,語調的抑揚,節奏的快慢。同時又要求學生自己反覆朗讀品味本文詞語的精妙,感情的變化,以引起共鳴。這樣學生就能從《黃河頌》中感受作者磅礴的氣勢。如果單純地只講字詞句,不僅味同嚼蠟,更是一種浪費。
二、 如何在語文課堂中有效地進行朗讀教學
1.激發興趣,注重積累
朗讀既是一個人能力的體現,也是一種美的創造,透過朗讀可以激發美感,讓人領悟和體驗美感。好的朗讀,能愉悅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還能讓讀者有一種成功的滿足感。要達到這種境界,首先要對朗讀產生興趣。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師透過課內朗讀教學,激發學生對朗讀的興趣,讓學生樂於參與,無疑是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當務之急。課堂上,教師可以透過聲情並茂的示範朗讀感染學生,也可以透過配樂朗讀或播放朗讀錄音薰陶學生;可以根據課文內容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以體驗感情,也可以鼓勵有朗讀專長的學生進行有個性理解的朗讀的帶動其他同學主動參與。總之,只有激發了學生的朗讀興趣,朗讀教學才能初見其效。
2.教師示範,指導朗讀。
範讀能幫助學生正音,培養學生對朗讀的興趣,喚起學生的感情,可以豐富學生的詞彙。有聲有色的朗讀,會更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作品中優美、準確、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尤其會使學生著迷,範讀傳達著朗讀者的態度、感情,這些都會強烈地影響學生,容易使學生的思想感情和教師發生共鳴。如小說《最後一課》的結尾部分:忽然教堂的鐘敲了12下。祈禱的鐘聲也寫下了兩個大字:發蘭西萬歲!在朗讀時,要把韓麥爾先生痛苦、哽咽、激動、惜別等複雜的感情表達出來,從而使學生感受到一個呼之欲出的高大的愛國主義者形象。
3.確保時間,精講多讀。
要有好的朗讀效果,必須要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不讓學生多讀,就不可能達到正確、流利的朗讀效果。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課文內容的理解是靠學生自己讀懂的,不是光靠老師講懂的。文貴自得,自得才能提高閱讀能力。但多讀並非是取消教師的講,讓學生一味地多讀,相反,卻對教師的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節課40分鐘,學生多讀了,教師的講就必然少了。時間少了就只能精講,這就要求教師認真鑽研教材,精心設計問題。屏棄那些煩瑣的內容分析,去掉不必要的提問,把時間擠出來,讓學生多讀。
4.面向全體,因材施教。
在課堂朗讀教學中,只有少數學生常有個別朗誦的機會,大多數學生只是在齊讀時跟在別人後面哼幾句。長此以往,這部分學生就失去了朗讀的激情與動力。要想使學生都能進入角色,去細心品位課文內容,可根據各個學生的特點和朗讀水平的高低,組合成朗讀小組,發揮差異互補作用,讓學生再上臺階。在課堂初步朗讀訓練的基礎上或檢驗朗讀效果的時候,以朗讀小組為單位,由朗讀小組長給小組成員分工,按不同的角色,深刻體會人物性格的特點,還可以進行分組比賽,引發競爭意識;也可隨時點撥、指導,調整情緒,使之產生激情。當教師把方法教給孩子們以後,就讓他們自己去練習,由小組按照上面確定的朗讀標準,進行評價,看誰朗讀得最好。這樣,既能使訓練落到實處,又能在訓練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擴大訓練面、受益面,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5.理解品味,感悟動情。
在學習文學作品特別是抒情類課文時,透過有感情的朗讀,引導學生去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教朱自清的《春》,我和學生一道先聽錄音範讀,然後讓同學們模仿錄音朗讀,要求感情豐富,並體會字裡行間所傳達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會文章的意境美。在聽範讀時,同學們已經被帶入了一個充滿鳥語花香的世界,他們自己讀課文時,自身的情感也會被帶入朗讀之中。由此朗讀撥動了學生情感的心絃,使他們從朗讀中品味作者真情,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受到更深更強的感染。
中學語文教材所選文章多為典範作品,文質兼美,讓我們的語文課堂多些朗朗讀書聲,讀出背影中凝結的父子深情,讀出濟南冬天的宜人溫情,讀出初春時節的新鮮活力,讀出草原月夜冬不拉的喜悅我們要讓學生動口動心地讀,讀出語文的美,這樣才能實現教育目標,促進學生積極、健康的.發展。
談談朗讀教學的工作總結二
《語文課程標準》的總目標裡說:“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的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言學習方法。”“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力。”如何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達到這些目標?這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筆者在教育實踐的點滴中感悟到語文課堂的朗讀訓練既能提高普通話水平,又能對其他知識的運用、理解能力的培養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下面就粗淺地談談語文教學中的朗讀教學。
人們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講的就是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我國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是誦讀,在過去的私塾裡,老師教學生都是先讀先背再講,我們從《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就能略知一二。古人認為好文章只要多讀幾遍,就會自然上口,不易遺忘。這種傳統的朗讀方法,既符合漢語語言文字的特點,又符合學生審美心理的規律。可見,語文朗讀在教學中的作用,早已被我們的前人證明。
葉聖陶老先生指出:“熟讀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覺中追求語言的完美,誦讀的功夫,無論對語體、文言都很重要,僅僅討究,只是知識方面的事物,誦讀卻可以養成習慣,使語言不期而然近於完美。”呂叔湘先生認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語感。這裡說的語感,就是透過朗讀獲得的。
我們在教學實踐中都能看到這麼一種現象:凡是朗讀能力強的學生,其寫作能力一般來說也是強的,特別是凡朗讀正確流暢的,其作文語句一般也是通順,流暢的;凡朗讀中添字、漏字、破讀、重讀多的,其作文語病一定較多。這就說明朗讀可以反映一個學生的語感和語文能力。
一、 朗讀,是訓練學生語感的重要途徑
讀,是學習的基本形式,培養讀的能力,是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之一。朗讀,是讀的典型形式,又是語文教學的基本方法之一。閱讀教學不能沒有朗讀,就像畫畫兒離不開眼睛,聽音樂離不開耳朵一樣,朗讀教學是閱讀教學的基礎和主體。
在語文教學中,朗讀教學至關重要,有感情的朗讀,往往能使一首優美的詩歌、一篇抒情的散文、一個動人的故事更賦有魅力。閱讀透過視覺來感受作品的語言藝術或意境,而朗讀則調動學生聽、說、讀的多種審美功能,使作品的潛詞造句妥帖流暢、高雅平實、含蓄明快、凝練奇巧訴諸於聽說,讓學生受到雙倍的感染。從中也可以看見朗讀教育的美育作用。
朗讀,可以使學生領略語言美。語文課文中語言華美的語段很多,老師講解固然很必要,但實際上很多時候,同學們是透過自己的朗讀來體會語言美的。朗讀可以讓學生領略意境美。語文教材中具有典型意境的文章很多,或明朗,或朦朧,或恬靜,或悲壯。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透過朗讀,展開想象,體會其中蘊涵著的優美雋永的意境。朗讀也可以讓學生體會情感美,能使學生產生心靈的共鳴,起到愉情悅性的作用。
我們在引導學生朗讀時,眼睛感知文字,耳朵聽到聲音,口耳相傳,目視口讀,把無聲語言轉化為更能表達情意的有聲語言,這樣就大大強化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朗讀成了感受美、體會美的有效途徑。例如,我在教《黃河頌》時,先不對課文內容做過多的講解分析,而是用動情的語調做示範來朗讀課文。朗讀時,讓學生去體驗感受語音的輕重,語調的抑揚,節奏的快慢。同時又要求學生自己反覆朗讀品味本文詞語的精妙,感情的變化,以引起共鳴。這樣學生就能從《黃河頌》中感受作者磅礴的氣勢。如果單純地只講字詞句,不僅味同嚼蠟,更是一種浪費。
二、 如何在語文課堂中有效地進行朗讀教學
1.激發興趣,注重積累
朗讀既是一個人能力的體現,也是一種美的創造,透過朗讀可以激發美感,讓人領悟和體驗美感。好的朗讀,能愉悅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還能讓讀者有一種成功的滿足感。要達到這種境界,首先要對朗讀產生興趣。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師透過課內朗讀教學,激發學生對朗讀的興趣,讓學生樂於參與,無疑是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當務之急。課堂上,教師可以透過聲情並茂的示範朗讀感染學生,也可以透過配樂朗讀或播放朗讀錄音薰陶學生;可以根據課文內容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以體驗感情,也可以鼓勵有朗讀專長的學生進行有個性理解的朗讀的帶動其他同學主動參與。總之,只有激發了學生的朗讀興趣,朗讀教學才能初見其效。
2.教師示範,指導朗讀。
範讀能幫助學生正音,培養學生對朗讀的興趣,喚起學生的感情,可以豐富學生的詞彙。有聲有色的朗讀,會更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作品中優美、準確、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尤其會使學生著迷,範讀傳達著朗讀者的態度、感情,這些都會強烈地影響學生,容易使學生的思想感情和教師發生共鳴。如小說《最後一課》的結尾部分:“忽然教堂的鐘敲了12下。祈禱的鐘聲也……寫下了兩個大字:‘發蘭西萬歲!’”在朗讀時,要把韓麥爾先生痛苦、哽咽、激動、惜別等複雜的感情表達出來,從而使學生感受到一個呼之欲出的高大的愛國主義者形象。
3.確保時間,精講多讀。
要有好的朗讀效果,必須要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不讓學生多讀,就不可能達到正確、流利的朗讀效果。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課文內容的理解是靠學生自己讀懂的,不是光靠老師講懂的。“文貴自得”,“自得”才能提高閱讀能力。但多讀並非是取消教師的講,讓學生一味地多讀,相反,卻對教師的“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節課40分鐘,學生多讀了,教師的講就必然少了。時間少了就只能精講,這就要求教師認真鑽研教材,精心設計問題。屏棄那些煩瑣的內容分析,去掉不必要的提問,把時間“擠”出來,讓學生多讀。
4.面向全體,因材施教。
在課堂朗讀教學中,只有少數學生常有個別朗誦的機會,大多數學生只是在齊讀時跟在別人後面哼幾句。長此以往,這部分學生就失去了朗讀的激情與動力。要想使學生都能進入角色,去細心品位課文內容,可根據各個學生的特點和朗讀水平的高低,組合成朗讀小組,發揮差異互補作用,讓學生再上臺階。在課堂初步朗讀訓練的基礎上或檢驗朗讀效果的時候,以朗讀小組為單位,由朗讀小組長給小組成員分工,按不同的角色,深刻體會人物性格的特點,還可以進行分組比賽,引發競爭意識;也可隨時點撥、指導,調整情緒,使之產生激情。當教師把方法教給孩子們以後,就讓他們自己去練習,由小組按照上面確定的朗讀標準,進行評價,看誰朗讀得最好。這樣,既能使訓練落到實處,又能在訓練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擴大訓練面、受益面,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5.理解品味,感悟動情。
在學習文學作品特別是抒情類課文時,透過有感情的朗讀,引導學生去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教朱自清的《春》,我和學生一道先聽錄音範讀,然後讓同學們模仿錄音朗讀,要求感情豐富,並體會字裡行間所傳達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會文章的意境美。在聽範讀時,同學們已經被帶入了一個充滿鳥語花香的世界,他們自己讀課文時,自身的情感也會被帶入朗讀之中。由此朗讀撥動了學生情感的心絃,使他們從朗讀中品味作者真情,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受到更深更強的感染。
中學語文教材所選文章多為典範作品,文質兼美,讓我們的語文課堂多些朗朗讀書聲,讀出背影中凝結的父子深情,讀出濟南冬天的宜人溫情,讀出初春時節的新鮮活力,讀出草原月夜冬不拉的喜悅……我們要讓學生動口動心地讀,讀出語文的美,這樣才能實現教育目標,促進學生積極、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