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其他

山水思情的作文素材之

關於山水思情的作文素材之

理論論據:

1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作文素材之11山水思情。"--《論語子罕》

2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論語子罕》

4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老子》第六十六章

5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盡心上》

6太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小助,故能成其富。--《韓非子大體》

7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劉勰

8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

9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李白

10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林則徐

事實論據:

【課文論據】

1蘇軾一生屢遭貶謫,境遇坎坷,但當他置身於黃州山水時,心靈卻有了另一番收穫。他先後兩次遊覽黃州附近的赤壁,寫下了前、後兩篇《赤壁賦》。他在《前赤壁賦》中對於山水這樣感悟道:"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2王安石在與朋友遊褒禪山的過程中,因自己未能親身體驗險境而感悟到要想完成某項事業,並且達到一定高度必須有志、有力並能有外物的幫助。如果幾個方面自己都努力付出了,但卻未取得很好成績的話,也是可以不後悔的。

3莊子《秋水》中的河神是受到水的感悟的一個典型。未見到北海之前,他以為天下美景都在自己這裡,而見到北海後,見到北海浩大瀚渺的樣子,才意識到自己的自高自大。而莊子也就是在這個寓言中告訴我們萬事萬物都處於相對之中的這個辨證的道理。

【中國古代論據】

春秋時期,俞伯牙擅長於彈奏琴絃,鍾子期擅長於聽音辨意。有次,伯牙來到泰山(今武漢市漢陽龜山)北面遊覽時,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滯留在岩石之下,心裡寂寞憂傷,便拿出隨身帶的古琴彈了起來,作文素材《作文素材之11山水思情》。剛開始,他彈奏了反映連綿大雨的琴曲;接著,他又演奏了山崩似的樂音。恰在此時,樵夫鍾子期忍不住在臨近的一叢野菊後叫道:"好曲!真是好曲!"原來,在山上砍柴的鐘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聽到伯牙彈琴,不覺心曠神怡,在一旁早已聆聽多時了,聽到*時便情不自禁地發出了由衷的讚賞。

俞伯牙聽到讚語,趕緊起身和鍾子期打過招呼,便又繼續彈了起來。伯牙凝神於高山,賦意在曲調之中,鍾子期在一旁聽後頻頻點頭:"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無比的山啊!"伯牙又沉思於流水,隱情在旋律之外,鍾子期聽後,又在一旁擊掌稱絕:"妙啊,浩浩蕩蕩,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樣呀!"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鍾子期就能完全聽出它的意旨和情趣,這使得伯牙驚喜異常。他放下了琴,嘆息著說:"好呵!好呵!您的聽音、辨向、明義的功夫實在是太高明瞭,您所說的跟我心裡想的真是完全一樣,我的琴聲怎能逃過您的耳朵呢?"

二人於是結為知音,並約好第二年再相會論琴。可是第二年伯牙來會鍾子期時,得知鍾子期不久前已經因病去世。俞伯牙痛惜傷感,難以用語言表達,於是就摔破了自己從不離身的古琴,從此不再撫弦彈奏,以謝平生難得的知音。

【中國現代論據】

現代女作家蘇葉遊泰山,無心於帝王碑刻,也無心於東嶽大帝,獨獨鍾情於扇子崖,"一面峭壁,絕立於萬斛青翠之上。半幅殘旗,嘯傲於深山密林之中。遠離了帝王冠蓋,疏棄了名士題詠。腳下不要招搖的店幌,身邊沒有拜謁的遊人,"而它崢嶸、峻峭,剛可觸天,柔可覆地,兀傲的靈魂裡,蘊蓄的是深沉、仁愛、細微的感情,保持了獨立特性的風姿。於是作者感悟道:"誰能說我不也是一柄小小的扇子?合攏了,誰識得上面的.字畫?展開來,又誰能解得那整幅的空白?只有不甘心被別人捏在手中去翻撲流螢,即使不能助老人清幽,添弱者風涼,枯竹一把,就是填塞在農舍的灶下,卻催響一壺泥水也是快意的呀!"

【國外論據】

18XX年7月14日,28歲的美國作家梭羅獨自一人來到距離康科德兩英里的瓦爾登湖畔,建造了一個小木屋住了下來。此後他根據自己對生活的觀察與思考,整理並發表了兩本著作《康科德和梅里馬克河上的一週》和《瓦爾登湖》。18XX年,梭羅結束了離群索居的生活,回到原來的村落,仍然過著簡樸的生活。他的《瓦爾登湖》被譽為一部關於人與自然的心靈經典。

用材建議:

山的沉穩,水的靈動。從古到今,中國文人在山水上寄託了無限情思。高山流水,千百年流傳著感人心肺的知音故事;文人墨客在失意時縱情山水,找到了心靈的歸宿;現代人也從那壁立千仞的高山上發現了人生的哲理;就連美國的梭羅也在瓦爾登湖中尋覓出自然的真諦。山水給我們無窮的想象,讓我們汲取天地之精華,感悟出更多的人生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