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考的答題策略
十個必備的中考答題策略
一、要不要把卷子先看一遍?
這個問題不需要統一認識,完全依照考生的習慣而定。有些考生習慣把卷子瀏覽一遍,然後再做答,這是可以的。有些考生習慣於做一題看一題,這也是可以的。但是的題還是要先看一看,知道是什麼題就可以了,不必構思,千萬不能一邊答題一邊構思,這樣容易出錯。
二、遇見不會做的題怎麼辦?
正式時,有一個答題時間分配問題,平時訓練要有意識地培養分配答題時間的習慣。如果遇到一些找不到切口的或者做了一半就做不下去的可以做個記號,暫時放一放,先做下面的題。停留時間過長不僅耽誤時間,還會影響情緒。
三、新材料、新情景沒見過怎麼辦?
中題基本沒有書本上的成題,即便是一些容易的題也是書本上的成題經過改造後呈現出來的。材料沒見過,情景是新的這是命題者的初衷。在"篇"中我們提到過命題專家在命題時表現出來的幾個特點,"材料在外,答案在內","起點高,落點低","熟悉當中考查陌生,陌生當中考查熟悉",就是說命題專家要給考生創造新情景,提供新材料,讓考生直面社會的熱點問題、難點問題,讓考生運用已有去解釋、分析、解決這些問題。新材料、新情景完全可以用我們已經掌握了的,已經具備了的去解決它。
四、如何提卷選擇題的得分率?
一卷選擇題有一個正確選項,其它三項叫做"干擾項"。命題專家在設定干擾項時要圍繞正確選項進行干擾,一要干擾,二要干擾有效,三要干擾出典型的錯誤。因此提高選擇題的得分率就是要提高抗干擾能力。一要明確選擇題的具體要求;二要仔細審題,確定試題內容;三要提高資訊篩選能力;除此之外還要做到自信、精神集中,排除分數的壓力,不猜不押。可以採用選擇法,也可以採用排除法。
五、有的學科試題一開始就不容易,怎麼對待?
理論上說試題的梯度由易到難,而且近幾年大多科試題也是這麼做的,但也有些學科發生過前邊的試題開始就不容易。考生遇到這種情況不要緊張,是難度的考試,是速度的考試,同時也是的考試。考生一遇難題就閉鎖,就產生障礙,這是不成熟的表現。前面有個別難題 初中歷史,不一定後面的題就都難。命題專家在前面也設定一兩個難題目的就是考查考生的品質。考生要有心理準備,要培養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質。
六、要學會"擠"!
中考試題是"題題設防、題題把關",中考試題每一道題都"長牙",每一道題都"咬人"。只有這樣試題才能達到區分度的目的。另一方面中考試題是分步賦分,做對幾步就可以得到幾分,因此考生在答題時要學會"擠"。考生好比是漏斗裡的沙子,每一位考生就是一個沙粒,沙粒進了漏斗就可以得分了;沙粒擠到漏斗中間又可以多得幾分;沙粒從漏斗當中擠出來就可以得了。因此考生在考試時,不急躁,不氣餒,要學會用"擠"的辦法提高自己的得分率。
七、答不完怎麼辦?
有些學科的試卷在規定的時間裡做不完,特別是數學、理綜這些理科試卷,這也是正常現象。試卷有一個長度標準,試卷長度是指試題量與考試時間的一個相宜程度。命題時對試卷的長度有一個限制:中等程度以上的考生在規定的時間裡可以完成全卷,這就是試卷長度的標準。為什麼規定是中等程度以上考生可以答完?這和錄取率有關,就全國而言我們的平均錄取率是在50%,因此指標就設定在中等程度以上考生。有一個問題要提醒考生,沒有做完是不是就上線無望呢?這不一定!第一,決定上線與否是總分,某一兩個學科答不完不見得總分不夠;第二,"做完"與"做對"是兩個概念,如果後面個別題沒做完,前邊的題正確率高,也完全可以得高分。
八、答不完還要不要檢查一遍?
一部分考生在規定的時間裡答不完試卷,特別是數學、理科綜合,在這種情況下,要不要抽出時間把前面的試題檢查一遍?結論是肯定的。在考試還剩二十分鐘左右的時候,如果還有個別題做不出來,不會做的,那就乾脆捨去,一點也不可惜,因為不是每一道題都是給每一個考生預備的,個別難題是給考名牌預備的,對於一般考生來說花過多的時間是沒有意義的,不如用這點時間把前邊做過的題再認真檢查一遍,多年的高考實踐證明:許多考生在最後時段中檢查前邊的試題都能找出錯誤,挽回損失,爭取到了分數。這一失一得,值得考生深思。
九、最後一道題一定是最難的嗎?
不一定!許多考生對試卷梯度的認識有一種定勢,總以為最後一題是最難的,當時間不充裕時,連看也不看了,走出考場再一看,這題並不十分難,起碼可以做幾步、得幾分。因此每一道題都要認真看,每一道題都要認真思考,能做幾步就做幾步,中考是按步賦分,千萬不能產生定勢。中考試題為了達到理想的壓分度,往往是難度逐步加深,對於考生來說就是能做幾步就做幾步。
十、送給考生一個順口溜:
"慢做會的求全對,穩做中檔題,一分也不浪費,捨去全不會。"
最後一句話"捨去全不會"要慎用,中考試題不是一看就會的.,資訊要提煉,知識要整合,問題才能解決。"捨去全不會"是指十分難的題,是指做了一半做不下去的難題。一看不會就捨去,那中考就得不到分了。對於優秀學生來說不但不能捨,而且要做對。
中考指導:“三步兩法”攻克語文指代題
在閱讀科技類文章時,同學們常常會遇到“文中‘這’指代的是什麼?”這樣的題目。這類試題,我們簡稱為“指代題”。實際上,指代題考查的是考生篩選並提取資訊的能力。具體地說,就是從閱讀材料中區分有關的與無關的,主要的與次要的,關鍵的與非關鍵的詞語、句子和段落等,篩選並提取出自己所需要的或適合要求的資訊。
指代詞“家族”的“威力”
常常出現的指代詞有:這、那、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指代的範圍極為廣泛,既可以替代實詞、短語、句子和語段,也可以替代具體的事物,還能替代複雜的概念。
何謂“三步兩法”
我們結合例子來具體分析:
讀選段,簡要回答文中的兩個“這”分別指代的是什麼?
科學家經調查發現,中國和日本患失讀症的人要比歐美少得多,這是為什麼?經過多次實驗,發現了一個基本的,卻是最簡單的事實:中國和日本都使用漢字,歐美人使用的是拼音文字,他們記認字音和字義,使用的是大腦左半球,而且僅僅是左半球,但中國人、日本人使用漢字,對大腦的利用精細得多,左半球記認字音字義,右半球記認字形(連字義),而且左右兩半球均衡協作。這就是中國、日本患失讀症少的原因。
題目分析“三步”走
第一步:定位
a.在文中找準題目考查的代詞。b.大致確定代詞指向的範圍。即在對文章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基本確定代詞指代的內容是在本段還是涉及其他段落。
本文段中,第一個“這”指代的是前一句話的相關內容;後一個“這”指代的是“經過多次實驗……而且左右兩半球均衡協作。”部分的相關內容。
第二步:搜尋(分析—概括)
在具體的語境中,理解代詞指代的具體內容,然後進行分析、概括。經過分析,我們明確“這是為什麼?”主要是針對科學家調查發現的現象,而非“科學家調查”這個行為,因此提取的資訊應該是“中國和日本患失讀症的人要比歐美少得多”。
第二個“這”指代的範圍較大,提取篩選資訊時要切實理解文字的意思。“這”個原因其實就是“發現了一個基本的,卻是最簡單的事實”。依據標點符號的知識,我們明確“事實”後的冒號是起提示下文具體內容的作用,即冒號後的句子是“這”指代的內容。但題目要求簡要回答,所以需要我們進行提煉,即:使用漢字對大腦的利用精細,而且左右兩半球均衡協作。
第三步:代入
將所找出的指代內容代入原文,看是否合適。
回答問題用“兩法”
一、直接摘取法
提取要點比較簡單、涉及的範圍小,可就文中某個現成的詞語或短句,採取“直接摘取”的方法,把文中的重要詞語或短語摘取出來即可,有時需要稍加整理。如回答本文段的第一個“這”指代的內容。
二、概括提煉法
如果涉及的範圍大,提煉要點就可能變得複雜起來。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同學們運用所學到的有關知識和技巧,把資訊區分開來,然後再把有效資訊加以概括,提煉出所需資訊,用“自己的話”表述出來即可。如回答本文段的第二個“這”指代的內容。
在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的前提下,按照這樣的“三步”“兩法”提取篩選資訊,我們能較準確地完成指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