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行業

測繪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測繪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篇一

一、題目來源背景(現狀、前景)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隨著人類對海洋探索的深入,海洋測繪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能夠進行條帶式全覆蓋測量的多波束測深系統,成為海洋測繪新技術的代表之一。多波束聲納技術發展至今已有40年的歷史,多波束測深儀是當前能高精度高效率探測海底地貌的最好裝備。不同於單波束測深系統,多波束測深系統可在測量端面內形成十幾個至上百個測深點,幾百個甚至上千個迴向散射強度資料,多波束測深具有全覆蓋、高精度、高密度和高效率的特點,多波束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應用於海底地形探測,海底障礙物探測,航道檢測等海洋測繪的各個領域,將會有廣闊的發展和應用空間。

二、主要研究內容、應用價值、改進及創新

主要內容:

本文主要研究多波束測深儀的原理與一般應用方法,探討多波束外業測量的實施,針對多波束測量中影響多波束測深的各因素進行分析;介紹多波束測深內業的資料後處理,分析各個因素對資料精度的影響及改正方法。

應用價值:

(1)介紹了多波束測深儀的基本原理與使用方法

(2)多波束測深儀的校準及安裝

(3)影響多波束測深外業實施的各個因素

(4)影響勘測資料處理的誤差來源及平差和精度評定方法

(5)展望未來,介紹多波束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改進及創新: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雖然多波束測深系統有著單波束測深系統所無法比擬的許多優點,但是,在某些場合,當多波束測量資料出現一些偏差時,卻比單波束難以識別和判斷,如果這些偏差資料不能夠正確進行辨別和剔除,必將影響多波束的測量質量和資料可靠性。因此,必須對造成資料偏差的各個因素進行分析,這些之中包括外界環境因素和儀器本身因素。外界環境因素要視情況而定,儀器本身的精度是大概固定的,本文中就應用水槽法檢驗了多波束的精度,並進行了實驗資料分析。

三、擬採用的研究方法、手段及實驗準備情況

案頭文獻資料研究,案例比較研究,分析歸納法,資料模擬分析法,實證分析法等。

四、進度安排

20xx年3月 確定選題收集資料寫開題報告

20xx年4月 透過對資料進一步研究撰寫初稿

20xx年5月上旬 透過指導老師對論文的意見進行初步修改

20xx年5月中旬 透過指導老師的意見進行再次修改

20xx年5月下旬 交論文終稿準備進行答辯

五、主要參考文獻(外文參考文獻不少於2篇)

[1] 丁繼勝 周興華 劉忠臣 張衛紅. 多波束測深聲納系統的工作原理[J]. 海洋測繪, 1999(8):15-22.

[2] 李榮勝. 淺談FANSWEEP20型多波束測深儀的原理及引數設定[C]. //江蘇省測繪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集 , 南京安泰測繪有限公司, 2009:98-102.

[3] 李成剛 王偉偉 閻軍. 傳統多波束與具有相干特點的多波束系統的研究[J]. 海洋測繪, 2007, 27(2):77-80.

[4] 張永昭. 影響多波束測深精度的主要因素分析[C]. //中國航海學會航標專業委員會測繪學組學術研討會學術交流論文集 , 廣東海事局測繪大隊, 2008:151-155.

[5] 李家彪; 鄭玉龍; 王小波; 吳自銀. 多波束測深及影響精度的主要因素 [J]. 海洋測繪 , 2001(1):26-32.

[6] 董慶亮. 表層聲速對多波束系統測量的影響 [J]. 測繪通報 , 2012(2):7-10.

[7] 潘賢亮; 袁士彬. 聲速對多波束測深的影響及改正方法 [C]. //第九屆長三角科技論壇(測繪分論壇)論文集, 上海達華測繪有限公司, 2012:53-56.

[8] 董慶亮; 韓紅旗; 方兆寶; 潘樂; 陳嶽英; 路高峰. 聲速剖面改正對多波束測深的影響 [J]. 海洋測繪 , 2007, 27(2):56-58.

[9] 趙君毅; 陽凡林; 劉智敏; 李真; 趙相偉. 多波束測深表層聲速誤差的動態影響及改正方法 [J]. 測繪科學 , 2010, 35(6):23-25.

[10] 吳自銀; 金翔龍; 鄭玉龍; 李家彪; 餘平. 多波束測深邊緣波束誤差的綜合校正 [J]. 海洋學報(中文版), 2005, 27(4):88-94.

[11] 郭發濱; 周興華; 陳義蘭. 多波束測深資料出現失真的因果分析 [J]. 海洋測繪 , 2008, 28(1):59-61.

[12] 胡佳; 李明叄; 孫強. 基於多波束資料的聲速誤差自動改正方法 [J]. 海洋技術, 2010, 29(4):66-69.

[13] 段福樓; 郇慶軍; 王玉峰; 豐啟明; 葛健; 任憲偉. 近海區域多波束水深測量的水位改正方法 [J]. 海洋測繪 , 2012, 32(4):44-46.

篇二

課題的根據:

1、本課題的理論意義:

在橋樑工程施工階段,測量工作的任務是直接為施工服務。測量放樣的前提除了要有內業計算資料外,還要滿足施工放樣精度要求,控制點密度適當,圖形結構良好的施工控制網更是必不可少,而且施工控制網的佈設形式和精度等級更直接影響橋墩放樣點位的精度,從而更構成了橋樑建設成敗的一個關鍵因素。因此如何更科學地設計與佈設一個既經濟又合理的橋樑施工控制網顯得極為重要。

2、國內外本課題的研究動態:

橋樑施工控制網作為整個大橋建設的基礎必須保證高精度與高可靠度,這種控制網的特點是:網點間邊長較短,點位精度要求卻甚高。過去一般採用常規的邊角網,為了達到高精度與高可靠度一是要考慮網形結構的最佳化,另外就是要花相當的工作最進行網的觀測,特別隨著橋粱的跨徑越來越大,常規測裡儀器在測程上也逐漸不能勝任,這就要求測繪工作者尋找新的工作方法。近年來,在越來越多的高速公路的興建中,相繼應用GPS定位技術來建立線路控制網。與常規測量方法相比,這項技術不僅顯著提高了線路控制點的精度和可靠性.而且可大大提高速度及減少費用。這對於高速公路勘測設計和施工放樣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同樣GPS用於橋樑控制網的建立也逐漸從最初的試驗嘗試到現在的普篇應用,取得越來越顯著的成績。如潤揚長江公路大橋、南京長江第三大橋、蘇通長江公路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等首級施工平面控制網的建立都採用了GPS技術。

3、本人見解:

目前大型橋樑施工控制網的'建立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傳統的三角網的方法,另一種是利用GPS技術建立。這兩種方法在許多大型工程專案中都得到了成功的應用,但各有特色。

傳統的三角網建網方法有許多優越性,如:觀測量直觀可靠,資料處理方法簡單,有一整套成熟的建網技術和觀測程式,測量精度比較容易控制,工程經驗也較多等等。但該方法作業速度比較慢、測量的週期相對較長,人力物力的投入也比較大,在觀測上受氣象條件影響較大,在成果質量上受人的因素影響較大。所以人員因素和工作效率就成為傳統三角網的致命弱點,尤其在當前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工程專案週期都比較緊張,留給測量作業的時間更是少之又少,外業測量時間相當緊迫,並且大型橋樑施工控制網都是長距離跨江或跨河,對氣象條件要求較高,每天可觀測的時間又有限,因此客觀上在精度能夠滿足需要的情況下應該儘量避免使用該方法。利用GPS技術建立控制網,恰恰彌補了常規傳統三角網方法建網的不足,在減輕勞動強度、最佳化設計控制網的幾何圖形以及降低觀測中氣象條件的要求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並且可以在較短時間內以較少人力消耗來完成外業觀測工作,觀測基本上不受天氣條件的限制,內、外業緊密結合,可以迅速提交測量成果。但是並不是所有橋樑工程都可以採用GPS技術建立測量控制網,比如在衛星接受訊號較弱的工程或對控制網點位精度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就難以採用。

課題的主要內容:

1.城市E級GPS網的測定;

1)GPS網點的確定 2)E級靜態GPS網的外業測量

3)靜態GPS資料處理

2.橋樑施工控制網的設計要求;

1)相關測量規範 2)精度、等級要求 3)方案設計(控制點的選擇等)

3.橋樑施工控制網的外業測量過程與注意事項;

1)平面控制測量 2)高程控制測量(過河的二等水準測量)

3)測量過程的注意事項

4.橋樑施工控制網的內業計算與精度評定(繪製出橋軸線的相對誤差橢圓曲線)

1)平面和高程控制測量的內業計算,整理外業測量成果

2)精度評定(繪製出橋軸線的相對誤差橢圓曲線)

5.橋樑施工控制網的最佳化設計(增減條件量進行比較計算)。

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

透過調查文獻獲得資料,從而全面、正確地瞭解掌握各平差方法比較分析的動態資訊。

2、實證研究法

利用測量儀器和裝置,在自然條件下,透過有目的有步驟地操縱,根據觀察、記錄、測定與此相伴隨的現象的變化來確定條件與現象之間的因果關係的活動。主要目的在於說明各種自變數與某一個因變數的關係。

3、數量研究法

根據觀測所得資料的一些數量關係的分析研究, 認識和揭示事物間的相互關係、變化規律和發展趨勢,藉以達到對事物的正確解釋和預測

4、模擬法(模型方法)

用已有的觀測資料建立數學模型,透過模型算出預測值再跟實際測出的值進行比較分析,透過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

完成期限和採取的主要措施:

1. 7-8周 參與實際專案生產作業,以獲得觀測資料。

2. 9周 對觀測資料進行預處理,確保無誤並符合限差要求並消除系統誤差。

3 10-11周 橋樑施工控制網的內業計算與精度評定(繪製出橋軸線的相對誤差橢圓曲線)

4. 11-12周 對橋樑施工控制網進行最佳化設計。

5. 13-16周 撰寫論文、修改、定稿,答辯。

主要參考資料:

[1] 全球定位系統(GPS)測量規範[S](GB/T 18314-2001)

[2] 工程測量規範[S](GB50026——2007)

[3] 國家一、二等水準測量規範[S](GB/T12897一2006)

[4] 張正祿等編著.工程測量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5] 張華海等編著.大地測量學[M].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8

[6] 郭際明.孔祥元.控制測量學上、下冊(第三版)[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7]張坤宜主編.交通土木工程測量(修訂版)[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8]武漢大學測繪學院測量平差組編著.誤差理論與測量平差基礎[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9]費業泰主編.誤差理論與資料處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10]李徵航.黃勁松編著.GPS測量與資料處理[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

[11]潘正鳳等編著。數字測圖原理與方法(第二版)[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