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目標明確培養好習慣
高考物理複習:高考物理目標明確培養好習慣
物理,向來被很多人視為理綜成績的“殺手”。高中物理由於知識點多,難度大,導致很多人對物理產生了恐懼心理。特此,清華紫光教育物理輔導老師、海淀區重點中學物理特級教師,北京市高考閱卷組組長徐老師三招教學生怎樣在高考中物理考高分。
第一招:以毒攻毒
112個,包括力學、電學、光學、原子,北京地區不考熱學,北京高考物理試卷120分,選擇共八道題,佔據了48分,實驗兩道題佔18分,計算三道題共54分。
第二招:目標明確
分數目標明確:
48道選擇題最多錯1 18分最多扣444分,這樣才能得到保底的100
複習目標明確
20種絕密方法:
第三招:有信心+好習慣
物理學習需要打下好的基礎,需要構建知識體系,需要提煉思想方法。,而高考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查,考知識是基礎,除此之外更是對學生學習習慣及心理的一次檢測。正確地對待高考能讓考生正常甚至高水平的發揮出自己的水平,良好的學習習慣能讓學生的複習備考之路變的輕鬆,讓考生在考試中避免因粗心而丟掉寶貴的分數。
總之,家長和學生都應該懂得,高考物理考高分靠的是功夫投入打基礎,靠的是好習慣提高成績,靠的是知識體系的構建,靠的是思想方法的提煉,靠的是信心心理和士氣,靠的是查錯糾錯和補漏,缺一不可。
【總結】:高考物理複習就為大家介紹到這裡了,希望大家好好複習,成功是屬於你們的。
高考最後一週複習之物理提分 迴歸課本查漏補缺掌握要領
物理迴歸課本查漏補缺掌握要領
【迴歸課本梳理知識】認真對照“考試大綱”,明確所考查的知識點,再次迴歸教科書,有系統、有條理地梳理、落實基礎知識,建立知識網路。應將複習的重點回歸到主幹知識上來,特別注意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基本原理、基本實驗的內涵和外延,注重教材中的圖表、重要原理、規律性知識的表述 高中政治,感悟物理學科的思想方法。要強化物理學科知識的記憶,融會貫通地掌握教材的重點、關鍵點及知識的聯絡點。
【回顧試題查漏補缺】瀏覽做過的筆記、檢測卷、模擬卷,分析試卷中經常發生的錯誤及錯誤原因,查詢在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以及學習能力上存在的不足,有針對性地矯正補償;其次,梳理並歸納各部分典型題目的解題思路、解題步驟和規律,對一些基本模式(如一些典型物理狀態下的受力分析和運動規律)要有印象;再次,對那些源於教材實驗的考查題,要熟悉實驗的操作細節、實驗方案、解題目的和延伸知識。
【精選精做掌握要領】高考前要適當做練習,“熱熱身”,保持熟練度,避免考試過程中產生“手生”現象。解題時應遵循“五字”解題方法,即:審 ――審清題意;讀――讀懂材料;抓――抓住關鍵詞;獲――獲取有效資訊;答――給出正確答案。最重要的是審題,“磨刀不誤砍柴工”,要明確考查目的,注意分清並處理三種資訊(抓住有效資訊,放棄無效資訊,排除干擾資訊),然後聯絡教材主要概念、原理,找準解題切入點,作出正確分析和判斷,靈活運用相關知識,儘可能用物理學術語和課本上的原話回答問題,簡明扼要。答題應注意條理性,圍繞題幹中的要點分步作答,切忌畫蛇添足。
一、物體的受力分析
1.明確研究物件
在進行受力分析時,研究物件可以是某一個物體,也可以是保持相對靜止的若干個物體。在解決比較複雜的問題時,靈活地選取研究物件可以使問題簡潔地得到解決。研究物件確定以後,只分析研究物件以外的物體施予研究物件的力(即研究物件所受的外力),而不分析研究物件施予外界的力。
2.按順序找力
先場力(重力、電場力、磁場力),後接觸力;接觸力中必須先彈力,後摩擦力(只有在有彈力的接觸面之間才可能有摩擦力)。
3.只畫性質力,不畫效果力
畫受力圖時,只能按力的性質分類畫力,不能按作用效果(拉力、壓力、向心力等)畫力,否則將出現重複。
4.需要合成或分解時,必須畫出相應的平行四邊形(或三角形)
二、物體的平衡
物體的平衡有兩種情況:一是質點靜止或做勻速直線運動,物體的加速度為零;二是物體不轉動或勻速轉動(此時的物體不能看作質點)。
理解:對於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不要認為只有靜止才是平衡狀態,勻速直線運動也是物體的平衡狀態.因此,靜止的物體一定平衡,但平衡的物體不一定靜止.還需注意,不要把速度為零和靜止狀態相混淆,靜止狀態是物體在一段時間內保持速度為零不變,其加速度為零,而物體速度為零可能是物體靜止,也可能是物體做變速運動中的一個狀態,加速度不為零。由此可見,靜止的物體速度一定為零,但速度為零的物體不一定靜止.因此,靜止的物體一定處於平衡狀態,但速度為零的物體不一定處於靜止狀態。
總之,共點力作用下的物體只要物體的加速度為零,它一定處於平衡狀態,只要物體的加速度不為零,它一定處於非平衡狀態
三、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
1.共點力——幾個力作用於物體的同一點,或它們的作用線交於同一點(該點不一定在物體上),這幾個力叫共點力。
2.共點力的平衡條件
在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條件是合力為零,即F合=0或Fx合=0,Fy合=0
3.判定定理
物體在三個互不平行的力的作用下處於平衡,則這三個力必為共點力。(表示這三個力的向量首尾相接,恰能組成一個封閉三角形)
【例1】如下圖所示,木塊在水平桌面上,受水平力F1=10N,F2=3N而靜止,當撤去F1後,木塊仍靜止,則此時木塊受的合力為?A
A.0 B.水平向右 高中學習方法,3N
C.水平向左,7N D.水平向右,7N
【例2】氫氣球重10N,空氣對它的浮力為16N,用繩拴住,由於受水平風力作用,繩子與豎直方向成30°角,則繩子的拉力大小是_____,水平風力的大小是____(答案:4N2N)
高考物理運動影象追及相遇問題單元複習測試題
《運動影象追及相遇問題》(時間:90分鐘 :100分)
一、選擇題
1.某人騎腳踏車在平直道路上行進,圖中的實線記錄了腳踏車開始一段時間內的v-t圖象.某同學為了簡化計算,用虛線作近似處理,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在t1時刻,虛線反映的加速度比實際的大
B.在0-t1時間內,由虛線計算出的平均速度比實際的大
C.在t1-t2時間內,由虛線計算出的位移比實際的大
D.在t3-t4時間內,虛線反映的是勻速運動
【答案】BD
【詳解】v-t圖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的大小,在t1時刻虛線斜率小,反映的加速度小,所以A錯誤.v-t圖象包圍的面積表示位移的大小,0~t1時間內虛線包圍面積大,則求得平均速度大,所以B正確,同理C錯誤.在t3~t4時間內,虛線是一段與時間軸平行的直線,反映速度不變,所以是勻速運動,則D正確.
2.質量為1500kg的汽車在平直的`公路上運動,v-t圖象如圖所示.由此可求()
A.前25s內汽車的平均速度
B.前10s內汽車的加速度
C.前10s內汽車所受的阻力
D.15~25s內合外力對汽車所做的功
【答案】ABD
【詳解】由題圖知,汽車25s內的位移為 故前25s內汽車平均速度 可求,A正確;由題圖知前10s內汽車做初速度為0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
B正確;結合題圖分析,因牽引力未知,故前10s內汽車所受阻力無法求得,
C錯誤;由題幹條件和動能定理可知, 故15~25s內合外力對汽車所做的功可求得,D正確.
3.如圖所示,有一質點從t=0時刻開始,由座標原點出發沿v軸的方向運動,則以下說法不正確的是( )
A.t=1 s時,離開原點的位移最大
B.t=2 s時,離開原點的位移最大
C.t=4 s時,質點回到原點
D.0到1 s與3 s到4 s的加速度相同
【答案】選A.
【詳解】根據v-t圖象在各階段為直線,可知質點在各階段均做勻變速直線運動:在0~1 s內沿v軸正方向的速度不斷增加,故做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在1 s~2 s內沿
v軸正方向做勻減速直線運動,2 s時離原點最遠,A錯B對;在2 s~3 s內沿v軸負方向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在3 s~4 s內沿v軸負方向做勻減速直線運動,4 s時回到原點,C對;在0~1 s和3 s~4 s內加速度大小和方向均相同,D正確.故選A.
4.如圖是一輛汽車做直線運動的x-t圖象,對線段OA、AB、BC、CD所表示的運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OA段運動速度最大
B.AB段物體做勻速運動
C.CD段的運動方向與初始運動方向相反
D.運動4 h汽車的位移大小為30 km
【答案】選C.
【詳解】由圖象的斜率可知CD段的運動方向與初始運動方向相反且速度最大,A錯C對;AB段表示汽車處於靜止狀態,B錯;運動4h汽車的位移為零,D錯.
5.在平直公路上,腳踏車與同方向行駛的一輛汽車在t=0時同時經過某一個路標,它們的位移隨時間變化的規律為:汽車x=10t-t2,腳踏車x=5t,(x的單位為m,t的單位為s),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汽車做勻加速直線運動,腳踏車做勻速直線運動
B.經過路標後的較短時間內腳踏車在前,汽車在後
C.在t=2.5 s時,腳踏車和汽車相距最遠
D.當兩者再次同時經過同一位置時,它們距路標12.5 m
【答案】選C.
【詳解】由汽車和腳踏車位移隨時間變化的規律知,汽車做勻減速運動,v0=10 m/s,a=-2 m/s2,腳踏車做勻速直線運動,v=5 m/s,故A、B錯誤.當汽車速度和腳踏車速度相等時,相距最遠.根據v=v0+at,t=2.5 s,C正確.當兩車位移相等時再次經過同一位置,故10t′-t′2=5t′,解得t′=5 s,
x=25 m,故D錯誤.
6.如右圖所示是某質點做直線運動的v-t圖象,由圖可知這個質點的運動情況是( )
A.前5 s做的是勻速運動
B.5 s~15 s內做勻加速運動,加速度為1 m/s2
C.15 s~20 s內做勻減速運動,加速度為3.2 m/s2
D.質點15 s末離出發點最遠,20秒末回到出發點
【答案】A
【詳解】由圖象可知前5 s做的是勻速運動,A正確;5 s~15 s內做勻加速運動,但加速度為0.8 m/s2,B錯誤;15 s~20 s做勻減速運動,其加速度為-(16/5)m/s2=-3.2 m/s2,C錯誤;質點在20 s末離出發點最遠,質點一直做的是方向不變的直線運動,D錯誤.
7.甲、乙兩輛汽車,同時在一條平直的公路上自西向東運動,開始時刻兩車平齊,相對於地面的v-t圖象如圖所示,關於它們的運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甲車中的乘客說,乙車先以速度v0向西做勻減速運動,後向東做勻加速運動
B.乙車中的乘客說,甲車先以速度v0向西做勻減速運動,後做勻加速運動
C.根據v-t圖象可知,開始乙車在前,甲車在後,兩車距離先減小後增大,當乙車速度增大到v0時,兩車恰好平齊
D.根據v-t圖象可知,開始甲車在前,乙車在後,兩車距離先增大後減小,當乙車速度增大到v0時,兩車恰好平齊
【答案】A
【詳解】甲車中的乘客以甲車為參考系,相當於甲車靜止不動,乙車以初速度v0向西做減速運動,速度減為零之後,再向東做加速運動,所以A正確;乙車中的乘客以乙車為參考系,相當於乙車靜止不動,甲車以初速度v0向東做減速運動,速度減為零之後,再向西做加速運動,所以B錯誤;以地面為參考系,當兩車速度相等時,距離最遠,所以C、D錯誤.
8.從同一地點同時開始沿同一直線運動的兩個物體Ⅰ、Ⅱ的速度—時間圖象如圖所示.在0~t2時間內,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Ⅰ物體所受的合外力不斷增大,Ⅱ物體所受的合外力不斷減小
B.在第一次相遇之前,t1時刻兩物體相距最遠
C.t2時刻兩物體相遇
D.Ⅰ、Ⅱ兩個物體的平均速度大小都是v1+v22
【答案】B
【詳解】速度—時間圖象中Ⅰ物體的斜率逐漸減小,即Ⅰ物體的加速度逐漸減小,所以Ⅰ物體所受合外力不斷減小,A錯誤;在0~t1時間內,Ⅱ物體的速度始終大於Ⅰ物體的速度,所以兩物體間距離不斷增大,當兩物體速度相等時,兩物體相距最遠,B正確;在速度—時間圖象中圖線與座標軸所圍面積表示位移,故到t2時刻,Ⅰ物體速度圖線所圍面積大於Ⅱ物體速度圖線所圍面積,兩物體平均速度不可能相同,C、D錯誤.
9. 汽車的加速效能是反映汽車效能的重要指標.速度變化得越快,表明它的加速效能越好.圖為研究甲、乙、丙三輛汽車加速效能得到的v-t圖象,根據圖象可以判定
A.甲車的加速效能最好
B.乙比甲的加速效能好
C.丙比乙的加速效能好
D.乙、丙兩車的加速效能相同
【答案】BD
【詳解】圖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加速度越大,加速效能越好,由圖象可知B、D正確.
10.一輛汽車以10 m/s的速度沿平直公路勻速運動,司機發現前方有障礙物立即減速,以0.2 m/s2的加速度做勻減速運動,減速後一分鐘內汽車的位移是( )
A.240 m B.250 m C.260 m D.90 m
【答案】選B.
【詳解】設汽車從開始減速到停止所用時間為t,則v0=at,解得t=50 s.根據 解得50 s內的位移為250 m,故B正確.
二、非選擇題
11.如圖所示,公路上一輛汽車以v1=10 m/s的速度勻速行駛,汽車行至A點時,一人為搭車,從距公路30 m的C處開始以v2=3 m/s的速度正對公路勻速跑去,司機見狀途中剎車,汽車做勻減速運動,結果車和人同時到達B點,已知AB=80 m,問:汽車在距A點多遠處開始剎車,剎車後汽車的加速度有多大?
【答案】60 m 2.5 m/s2
【詳解】人從C到B用時 這一時間內汽車由A
到B且停在B點,設車從A經t1,開始剎車.v1t1+(t-t1) =xAB (3分)
代入資料解得:t1=6 s (3分)
所以x1=v1t1=60 m, (3分)
(3分)
12. 在十字路口,汽車以0.5m/s2的加速度從停車線起動做勻加速直線運動時,恰有一輛腳踏車以5m/s的速度勻速駛過停車線與汽車同方向行駛,求:
(1)什麼時候它們相距最遠;最大距離是多少;
(2)在什麼地方汽車追上腳踏車;追到時汽車速度是多少.
【答案】見詳解
【詳解】(1)初始階段,腳踏車速度大於汽車速度,只要汽車速度小於腳踏車速度,兩車距離總是在不斷增大.當汽車速度增大到大於腳踏車速度時,兩車距離逐漸減小,所以兩車速度相等時,距離最大.
(1)設腳踏車速度為v,汽車加速度為a,經時間t兩車相距最遠.
則v=at,所以t= 最大距離
(2)若經過時間t′,汽車追上腳踏車,則vt′= at′2
解得:追上腳踏車時汽車的速度v′=at′=0.5×20=10m/s.
高中物理實驗(平拋運動與自由落體運動)
除了課堂上的學習外,平時的積累與練習也是學生提高成績的重要途徑,本文為大家提供了高中物理實驗(平拋運動與自由落體運動),祝大家閱讀愉快。
實驗儀器:平拋豎落儀(J04228)
教師操作:組裝儀器;使底座成水平狀態,將兩個鋼球分別放置在角鐵兩端的圓窩內,壓下扳機,在彈簧的拉力下,角鐵發生轉動,左邊鋼球離開圓窩做平拋運動,同時右端角鐵後退,右邊鋼球做自由落體運動;變換彈簧的拉孔,重複實驗。
實驗結論:在同一高度上的兩個物體,同時開始運動,一個做自由落體運動,另一個做平拋運動,不論平拋物體的水平初速度有多大,它與自由下落的物體總是同時落地的;平拋運動的豎直分運動是自由落體運動。
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實驗(平拋運動與自由落體運動)就到這裡了,希望同學們認真閱讀,祝大家學業有成。
如何才能學好高中物理
在理科各科目中,是相對較難的一科,學過的大部分同學,特別是成績中差等的同學,總有這樣的疑問:“上課聽得懂,聽得清,就是在課下做題時不會。”這是個普遍的問題,值得物理和同學們認真研究。下面我們就來聽聽清華附屬網校的就如何學好物理的一些建議:
首先分析一下同學們提出的普遍問題,即為什麼上課聽得懂,而課下不會作?我作為學理科的教師有這樣的切身感覺:比如讀某一篇文學作品,文章中對自然景色的描寫,對人物內心活動的描寫,都寫得令人叫絕,而自己也知道是如此,但若讓自己提起筆來寫,未必或者說就不能寫出人家的水平來。聽別人說話,看別人文章,聽懂看懂絕對沒有問題,但要自己寫出來變成自己的東西就不那麼容易了。又比如小孩會說的東西,要讓他寫出來,就必須經過反覆寫的練習才能達到那一步。因而要由聽懂變成會作,就要在聽懂的基礎上,多多練習,方能掌握其中的規律和奧妙,真正變成自己的東西,這也正是學習應該下功夫的地方。功夫如何下,在學習過程中應該達到哪些具體要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下面我們分幾個層次來具體分析。
:在高中物理的學習中,應熟記基本概念、規律和一些最基本的結論,即所謂我們常提起的最基礎的。同學們往往忽視這些基本概念的,認為學習物理不用死記硬背這些文字性的東西,其結果在總中提問同學物理概念,能準確地說出來的同學很少,即使是補習班的同學也幾乎如此。我不敢絕對說物理概念背不完整對你某一次或某一階段的學習造成多大的影響,但可以肯定地說,這對你對物理問題的理解,對你整個物理系統的形成都有內在的不良影響,說不準哪一次的哪一道題就因為你概念不準而失分。因此,學習需要熟記名言警句、學習必須基本公式,學習物理也必須熟記基本概念和規律,這是學好物理的首要條件,是學好物理的最基本要求,沒有這一步,下面的學習無從談起。
積累:是學習物理過程中記憶後的。在記憶的基礎上,不斷蒐集來自課本和參考上的許多有關物理知識的相關資訊,這些資訊有的來自一道題,有的來自一道題的一個插圖,也可能來自一小段閱讀材料等等。在蒐集整理過程中,要善於將不同知識點分析歸類,在整理過程中,找出相同點,也找出不同點,以便於記憶。積累過程是記憶和遺忘相互鬥爭的過程,但是要透過反覆記憶使知識更全面、更系統,使公式、定理、定律的聯絡更加緊密,這樣才能達到積累的目的,絕不能象狗熊掰棒子式的重複勞動,不加思考地機械記憶,其結果只能使記憶的比遺忘的還多。
綜合:物理知識是分章分節的,物理考綱要求之內容也是一塊一塊的,它們既相互聯絡,又相互區別,所以在物理學習過程中要不斷進行小綜合,等高三年級知識學完後再進行系統大綜合。這個過程對同學們要求較高,章節內容互相聯絡,不同章節之間可以互相類比,真正將前後知識融會貫通,連為一體,這樣就逐漸從綜合中找到知識的聯絡,同時也找到了學習物理知識的。
提高:有了前面知識的記憶和積累,再進行認真綜合,就能在解題能力上有所提高。所謂提高能力,說白了就是提高解題、分析問題的能力,針對某一題目,首先要看是什麼問題——力學、熱學、電磁學、光學還是原子物理,然後再明確研究物件,結合題目中所給條件,應用相關物理概念,規律,也可用一些物理一級,二級結論,才能順利求得結果。可以,如果物理基本概念不明確,題目中既給的條件或隱含的條件看不出來,或解題既用的公式不對或該用一、二級結論,而用了原始公式,都會使解題的速度和正確性受到影響,考試中得高分就成了空話。提高首先是解決問題熟練,然後是解法靈活,而後在解題上有所創新。這裡麵包括對同一題的多解,能從多解中選中一種最簡單的;還包括多題一解,一種去解決多個類似的題目。真正做到靈巧運用 高中語文,信手拈來的程度。
綜上所述,學習物理大致有六個層次,即首先聽懂,而後記住,練習會用,漸逐熟練,熟能生巧,有所創新。在物理學習過程中,依照從簡單到複雜的認知過程,對照學習的六個層次,逐漸發現自己所在的位置及水平,找出自己的不足,進而確定自己改進和努力的方向。
高中階段的學習是為大學學習做準備的,對同學們自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上所述的物理學習的基本過程——記憶,積累,綜合,提高就是對自己自學能力的培養過程,學會了,對物理科有了興趣,掌握了物理這門實驗學科與實際結合比較緊密的特點,經過自己艱苦的努力,一定會把高中物理學好。
古語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飯。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學知識,更要學方法.
高中物理實驗:用牛頓環干涉測透鏡曲率半徑
高中各科目的學習對同學們提高綜合成績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認真掌握,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高中物理實驗:用牛頓環干涉測透鏡曲率半徑,希望同學們學業有成!
【實驗目的】
(1)掌握用牛頓環測定透鏡曲率半徑的方法。
(2)透過實驗加深對等厚干涉原理的理解。
【實驗儀器】
牛頓環儀、鈉燈、半透半反鏡片(連支架)、移測顯微鏡等。
【實驗原理】
當一曲率半徑很大的平凸透鏡的凸面與一磨光平玻璃板相接觸時,在透鏡的凸面與平玻璃板之間將形成一空氣薄膜,離接觸點等距離的地方,厚度相同。
【實驗圖示】
牛頓環等厚干涉示意圖
牛頓環干涉紋示意圖
【注意事項】
(1)干涉環兩測的序數不要數錯。
(2)防止實驗裝裡受震引起干涉環的變化。
(3)防止移側顯微鏡的“回程誤差”,第一個測量值就要注意。
(4)平凸透鏡I.及平板玻璃P的表面加工不均勻是此實驗的重要的誤差來源,為此應測大小不等的多個干涉環的直徑去計算R,可得平均的效果。
本文就是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實驗:用牛頓環干涉測透鏡曲率半徑,希望能為大家的學習帶來幫助,不斷進步,取得優異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