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閱讀三國演義讀後感一千字

閱讀三國演義讀後感一千字

閱讀三國演義讀後感一千字

讀完了《三國演義》,我心的滿腔熱血忍不住爆發出來。這一本流傳古今、震驚中華的歷史小說,讓我真正學到許多英雄氣概。在這200多個人物中。最有代表性的人應該是劉備了。

劉備身為皇家後裔,但他一點權利也沒有,就是以賣草鞋為飯碗。在一次偶爾的機會中,他認識了關羽、張飛,並三人結義,一起幹出一片事業。“不求同年同月生,只求同年同月死。”這是英雄氣概們的聲音。後來劉備又得諸葛亮、龐統、趙雲、馬超、黃忠、魏延等能人。一下子搖身一變成為君主。他統領的蜀國每一日都比前一日更富強。這就是劉備,一個會用人、有理想、有抱負、為老百姓著想的英雄。

比起劉備,他的兒子劉禪可就窩囊得多。劉備死後,諸葛亮接下大權。過了好幾年,諸葛亮也死了。蜀國在劉禪的手下日日夜夜的衰退。老百姓們的生活的生活一天不如一天。沒有哪一個人是不叫苦不迭的。而劉禪只是在宮裡吃喝玩樂,享盡酒色。最終,蜀國投降於魏國。劉禪也身敗名裂了。所以大家說他是無可救藥的阿斗太子。

這一組鮮明的父子對比,更能顯示劉備的英雄氣概。

再說關羽,他為人忠義。“只降漢,不降曹”是他在曹操的蠱惑下說出來的話,儘管曹操擺弄酒色來誘惑他。可他就是沒上當。本來曹操是想用赤兔馬來收買他,他也沒上當,也只是把它當做尋找劉備和張飛的工具。儘管他斬顏良、文丑已經報答了曹操。可在華容道,他又因為過五關,斬六將給曹操造成巨大損失,又放了曹操,造成曹操並沒死於赤壁的後果。我認為關羽是講義的英雄。

相反,呂布這個人雖然武藝十分了得,但見利忘義,一看到董卓給他赤兔馬,看到給他的金銀珠寶和絕色美女,他就忘記了丁原對他的養育之恩,一刀便刺死了自己的養父,投隨董卓。並幫助董卓胡亂天下,顛倒是非,一有對董卓謀反得人,他必殺死他。最終,他獲得了應有的下場。

曹操在人們的心目中是一位漢奸,陰險狡詐成為他的慣例。可他在我的心中,也是一名英雄。

在赤壁大戰中,曹操費盡心思招來的幾十萬士兵和幾千艘戰船被諸葛亮和周瑜的計謀一下子就泡湯了。他只能帶著剩下的幾百名士兵和文武百官一起倉皇而逃,由於路上又遭到趙雲、張飛和關羽的攻擊,只剩下不到300人。但曹操定沒有氣餒。他又重新鼓舞旗幟,重新招兵買馬,不過幾年,又建成了一隻大部隊,最終成了最後一個滅亡的侯國。

在《三國演義》中還有許許多多的好漢英雄:張飛的直爽、張遼的執著、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巧用兵法等等等等。正是這些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的三國人物,刻畫出了這本驚世駭俗的《三國演義》。

閱讀三國演義讀後感一千字

一千多年來,不知道有多少的豪情志士對三國風雲津津樂道。不知道有多少的智者謀士把三國中的計策視為經典。一本《三國演義》將三國時期爭雄的場面刻畫的淋漓盡致,令後來者愛不釋手。我想這應該歸功於歷史與文學相結合後所散發出的無限魅力。三國的歷史就好比是一塊璞玉,而羅貫中用文學的方式將它細細雕琢成一部經典。

記得小時候讀三國總是喜歡裡面戰鬥的激烈場面。除此之外,再也無法對三國有一點更多的理解。時隔幾個春秋,當我再次從書櫃中拿出這本曾給過我無限憧憬的書時,那一份欣喜感再次升騰了起來。就和我當初第一次翻開這本書時的感覺一模一樣。只不過歲月的流逝中,我的心不像兒時空蕩蕩,而是多了些對歷史的感慨和社會的認知。

品三國就是要慢慢咀嚼每一個字,因為每一個字都是一個歷史片段的再現。《三國演義》給我最深感觸的是“忠,義”二字。關羽的忠肝義膽使他流芳千百。身在曹營心在漢就是對他一片忠心的完美寫照。而後戲曲中用紅色來表現關公也就自然了。但之後他在戰爭中放曹操一馬,或許就是他滿身的義氣使然。這個義或許就是羅貫中寫下的書名中的那個義。但這也只是我作為後來者的一種猜測罷了。當然,對忠義的表現還有許多人。趙子龍單騎救幼主。諸葛亮的一篇出師表浩氣長存,最後也將生命的終結點留在了蜀國。忠義二字說來只是嘴唇的開合,做來卻是用鮮血和生命去譜寫。

有紅就會有黑,有光明就會有黑暗,有忠義就會有奸惡。似乎萬物都是相對而生的一樣。在三國爭霸的狂沙漫卷中,以曹操為代表的奸惡之人大有人在。我認為曹操奸惡的來源是他那滿腹的疑心。從他單憑個人判斷就殺掉準備殺豬犒勞他的朋友到中反間計殺掉他的水戰大將,這無一不體現了他疑雲重重的內心。這或許也就是京劇中用白色襯托他的原因所在吧。奸惡之人還有不少,曹丕謀權奪位,司馬家族最後趁勢而起,使得三國的風雨終歸停息。奸惡之人或許是封建帝制王朝的衍生物,不僅僅在三國,上溯到秦朝的趙高,下尋到秦檜,吳三桂之人。這也許是歷史的'一部分吧。

走出三國的情感篇章,去讀讀一些人也還是不錯的。這也是《三國演義》位列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原因。每個人特點鮮明,總是令我這種三國迷再三回味。

先說說諸葛亮吧,作為一個時常羽扇綸巾笑談間的智者。這個形象已經深入人心。在他的身上,少了些許殺氣與莽撞。多的是一些草船借箭的智慧和大擺空城計的沉穩。正如他的名號臥龍一般,雖是臥榻之龍,但畢竟是龍。他與蜀國緊緊地聯絡在一起,他的智慧與謀略就好比是一根粗壯堅實的木頭撐起了蜀國與魏吳兩國相抗衡的藍天白雲。但伴隨著劉備的死去,眾多蜀國名將的生老病死。諸葛亮在偌大的蜀國顯得有些孤掌難鳴,蜀國好像諸葛亮的白髮一樣,顯得不再有生機。終於,伴隨著諸葛亮的逝去,蜀國在阿斗的歡笑聲中退出歷史的舞臺。

作為一代梟雄曹操,也是《三國演義》的一大看點。雖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但卻有他的過人之處。否則何以一統北方,舉魏國之力與吳蜀開戰。儘管被一把火燒了個精光,但他的雄才大略值得每一個成大事者的人去借鑑。作為軍事家,曹操在三國裡面或許不如諸葛亮,周瑜等人。但作為一名文學家,他卻對建安文學的發展和建安風骨的形成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從一方面來說,曹操就是一個文武全才。從曹操的詩中,到處都是他的理想與抱負。這讓我想起了西方千百年後的拿破崙,這兩人的經歷真的有點相似。起初出身並不優越,憑藉自己的努力成為一個國家的掌權者,最後隕落天際。

三國的歷史值得每一個人去品去賞。雖不用做到如易中天教授那樣,但我們也應明白這一段歷史。它裡面有著人間最真實的東西。成功者的黯然失色,理想者的滿腹離騷,忠肝義膽者的死心塌地,奸惡小人的長於應變。還有許多東西,是幾行字能表達的清的,回到書中,或許你還能找到迷失的自己。

使我明白了:智慧於成功相結合。

閱讀三國演義讀後感一千字

今天,我讀了《三國演義》一書,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是一部斷代體古典名著小說,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滾滾長江東逝水……”這一類膾炙人口的詩句,接著引入正文。第一句話這樣說到:“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不無道理。週末七國分爭,併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併入於漢……書中還有上百個人物、無數的軍事謀略,加上作者本身藉著歷史人物,來闡述忠、教、仁、義、愛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寫的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張飛、許楮、典韋,下至因行間而貽笑千古的蔣幹,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先說關羽。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而約好一知故主訊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又讀過《春秋》,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他的所做所為值得我們學習。

封建統治時期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他的所做所為給後人很深的印象。

現說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可能是因為他的兒子篡了漢。他說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曹操還是個實幹家,曾經行刺董卓,矯詔聚諸侯討伐董卓。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偉大之處。

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