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端午節

嗅嗅端午節的文化芳香

嗅嗅端午節的文化芳香

“端午臨中夏,時清人復長”又到了端午節了,端午節在我的家鄉又叫“娃娃節”。從兒時過節起一路走來,我逐漸嗅到了端午節的文化芳香。

端午節是我青蔥少年的企盼,吃粽子,喝雄黃酒,額上還被父親劃上一個大“王”字。入得午宴,少不了吃五紅:黃鱔、莧菜、鴨蛋黃、龍蝦、黃瓜,在回味美味佳餚中品咂著母愛的溫馨。傍晚,總愛到青弋江看“龍舟競賽”,賽手一色的白頭巾,紅衫衣,燈籠褲,一雙雙手緊攥木漿奮力齊整地划著,還喊著號子“衝——衝!”岸邊人聲嘶力竭鼓勁加油。奪冠的隊員個個戴花披彩,好不威風。夕陽西下,餘興未盡的我隨父回家,我問父親為什麼不早點開賽,他告訴我:端午是毒五月。正中午太陽毒不能出門,我們邊說邊走,不覺來到深巷,父親指著家家戶戶門楣對我說:你看哪家門上都插了菖蒲、艾草、石榴花、龍船花,這就是為了“避邪”。父親說他們小時候在鄉下,大人很講究“避毒驅邪”,他說江北人端午節還有“丟災”活動,家家門框上貼有葫蘆花,上刻五毒即蠍子、蜈蚣、壁虎、蛇、蛤蚧,貼在一張紙上。端午一過就統統摘下扔到門外,完成“丟災”活動。你媽媽小時侯每逢端午,外公外婆總把她打扮得漂漂亮亮,頭戴石榴花用以辟邪。你媽媽嫁到我家後,每逢端午她都要回孃家,用綾羅製成小老虎、桑葚、櫻桃等用綵線穿成串懸在釵頭,簡直成了“唱戲的彩旦”啦!當時鄉下習俗就是如此,小孩子也是這樣,還要用艾葉泡水洗澡意在消毒避邪。

父親是個飽學之士,他還給我說了許多有關端午的故事:大詩人屈原懷才不遇,壯志難酬,最後投江而死。端午節人們投粽子到江中就是表達了人們企盼江中蛟龍、魚蝦不要吞噬詩人的屍體,江上龍船競渡也是為了造聲勢,趕走蛟龍。他還說了“白蛇傳”的神奇傳說,至今,我心裡對許仙與白蛇娘娘的愛恨情仇記憶猶新……

少不更事的`我,懵懂感受到端午節好玩,有吃有戴還看龍舟比賽聽故事。隨著歲月的沉澱,知識的積累,我如今已成了老人,越來越深地體味到端午節的深刻文化內涵。每當吃上愛人包的粽子,我就情不自禁吟上唐代詩人元稹的《表夏十首》的詩句:彩鏤碧筠粽,香梗白玉團。津津有味的粽子吃進肚裡,暖遍全身,它可是愛人將愛和情一齊包進我的心房。如今過端午節,每當在姑溪河畔目睹詩城龍舟比賽時,我就想起了2000多年前戰國時期的三閭大夫,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不朽詩作《離騷》《招魂》《天問》,篇篇似座座豐碑矗立億萬人心間。我為詩人赤誠的愛國信念所感佩,為他救國無門的痛苦而憂傷,更為他那“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得上下而求索”的不屈不饒精神而震撼。每逢過端午我總一遍又一遍吟誦屈原的詩作,一次比一次感受深刻。

我國傳統大節端午節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蘊,從它的起源、蘊涵的民間風俗,發展演變到如今的“民俗文化”“飲食文化”“粽子文化”“詩歌文化”等等,端午文化源遠流長。正因如此,我國在2005年就將端午節向聯合國申報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申遺”),不想韓國人也搞起了“端午祭”,然而端午節包涵的豐瞻中國文化元素使他們不敢造次,變得聰明起來要和我國聯合申遺。究其根由,早在我國晉代的《荊楚歲時記》上就有端午節記載,後來逐漸傳到韓國、日本以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如今,作為正在崛起的泱泱大國,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和開放度,為做到文化資源共享,所以准許韓國和我國共同申遺。今年是我國“申遺”成功後的第一個端午節,人們紛紛網上祭悼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舉辦詩歌誦頌,在假期中閤家團圓,充分享受節日的快樂,包南北風味不同的各類粽子,送給孤兒寡老,將“粽子文化”發揮得淋漓致盡,分享更加馥郁的端午文化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