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端午節

與屈原緊密相連的端午節

與屈原緊密相連的端午節

明天是五月初五,是城裡人的端午節,而在家鄉,端午節卻是五月十五,端午節屈原作文。因為五月初五農活正忙,稻田裡的秧苗還未插完,棉田裡的雜草還未除淨,正是農人們播種豐收播種希望的黃金時期,他們哪裡會有閒心坐下來過節呢,即使勉強自己將身體坐到了餐桌的旁邊,他們依然會魂不守舍,他們的心仍在田間地頭,仍在那些莊稼的身上。於是我們的祖先便想出了一個折衷的辦法,節也要過,農活也不耽誤,只好讓端午節作出讓步,等農活做完後,就把端午節作為慶祝播種的節日吧。這樣的端午節,自然與屈原無關了。

在我的印象中,端午節是家鄉人每年必過的四大節日之一。根據農活完成情況的不同,家鄉人又把端午節分為早端午、中端午和晚端午。早端午是五月初五,在家鄉起初是沒有的,後來因為農村與城市親友網路的擴大,有好些嫁到城裡的女兒都在這一天回家來過端午節,於是有親友在城裡的人家便把這一天當成他們的端午節了,後來得到大家的普遍認可,自然而然的便形成了早端午的概念。更有家道殷實的大戶人家以此作為端午節的前奏,於是五月初五也就有小端午之說了。而那些家道殷實的人家多半都是那一方的地主或者富戶,家裡都請有長工或短工,在五月初五這一天,長工或短工都還在為他們辛勤的勞動,他們有些之所以選在五月初五過端午,其主要目的還是為了慰勞一下那些長短工們,讓他們死心踏地的為他們賣命,同時也是一種積德行善的途徑,以此博得鄉鄰的口碑,可謂一舉多得,他們又何樂而不為呢。於是,即使家鄉的早端午是五月初五,是屈原投江的日子,但這一天依然與屈原無關。

家鄉的中端午是五月十五,也稱正端午。顧名思義,這一天才是家鄉人真正意義上的端午節,因為到這一天為止,家鄉大部分人都把一年的希望播到了地裡,農活可以暫時告一段落了,為了紀念他們播種的辛苦,為了慶祝他們階段性的勝利,他們便借用了這個傳統的節日,只是賦予了它暫新的內涵罷了。這一天,姑娘多的人家可就熱鬧了,因為在這一天,姑娘女婿都攜著子女回孃家過節,其實也沒有誰作出一個什麼規定,只是大家都這樣,於是便有了一種約定俗成的默契,後來在家鄉便有了這樣的一種說法,端午節便是姑娘回孃家的日子,當然也就與屈原無關了。

家鄉的晚端午是五月廿五,也稱末端午或尾端午。也就是說到這一天為止,家鄉的端午節才算過完了。據說之所以有這個末端午之說,一是為了與早端午相呼應,二是照顧那些田多勞少又無力請工的人家,他們往往在正端午這一天還在地裡勞作,等到他們收工上岸,人家的端午早過完了,於是他們便在五月廿五這天過晚端午,也算是坐上了端午的末班車吧,只是節日的氣氛淡了許多,但親情依舊,慶祝的.心情依舊,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他們為端午節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只是,這樣的端午節,依舊與屈原無關。

從早端午到晚端午,家鄉的端午節足足要過二十一天,而家鄉的春節從臘月廿四過小年開始算起到正月十五花燈

穿過歲月的河流,還有什麼痕跡不被淹沒?還有什麼東西能夠沉澱?不同時間,已經沒了相同的河流;同一河流,已不見了往日的寧靜,初中作文《端午節屈原作文》。

自從那個載著一腔悲憤的詩人投入狂濤巨浪中,汨羅江就開始以咆哮代替忿怒,以嗚咽代替不平,兩千年,屈原的孤影就在這浮浮沉沉的江水裡/飄蕩,遊走。

屈原不僅是三峽的第一才子,還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詩人,更是一位滿腔忠誠的愛國先驅,當美政思想懸在高崖,“舉賢授能”倡導不復存在,大統一理想成為夢幻,心中的君王也不再信忠興邦,一個高潔的靈魂在充斥妒忌和詆譭的混濁中越來越孤清寂寞,他知道,他的失落是一個朝代的失敗,是一個國家的悲哀,一部《天問》怎抵那頑固的銅牆鐵壁?

在放逐江南的黑暗日子裡,他依然沒有放棄令人無限悲傷的楚國土地,而當秦兵攻破楚都,他的寄託已不能代替那份透徹心扉的絕望。報國無門,千悲萬嘆,於是,公元前二二七年五月初五,他從容地走向汨羅江,沒有什麼可以阻止他執著而堅定的腳步,就這樣,他一步步走向洶湧的大江,讓滔滔江水洗去所有的煩惱和汙濁,讓靈魂在激盪中升騰。那是怎樣的心痛和悲壯!也許他知道,汨羅江才是他永遠的港灣和歸途。咆哮的江水和奔湧的熱血一同匯入他的血管,從此,他的血脈奔湧不息,汨羅江水更加清澈而有靈性。

汨羅江收容了一個忠貞而高尚的靈魂,它相信,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會忠於自己的驚爆和息寧,會美奐江上所有的風景。於是,兩千年來,汨羅江努力平息巨浪,讓那個孤魂慢慢靠岸……

屈原走了,在他的故鄉秭(zi3)歸,留下了永遠的遺憾,在那個“石頭城”牆上,刻下了永久的傷痕,而這塊曾經寫滿悲憤和蒼涼的土地,卻因這位偉大詩人而成為一方熱土,從此,長江的北岸不再孤寂和茫然。

端午節因屈原而誕生,屈原因寄託了無限懷念和深思的端午節而常存。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包粽子,賽龍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撫慰著一個忠魂。

穿越歲月的河流,多少仁人志士呼喚良知和責任,挽留忠貞和聖潔。智者用深邃的眼睛審視歷史,用沉重的筆墨審閱歷史,把一部殘破的書寫得理性而厚重。

屈原在歲月河流漂走了,而《離騷》、《九歌》等光輝詩篇,以及他留下的精神財富,卻永遠留在中華燦爛的史冊上

歸來吧,痛失的記憶,歸來吧,舞動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