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端午節

端午節紀念意義作文

端午節紀念意義作文

端午節又到了,往年端午節粽子那黏黏的糯米,甜甜的棗以及粽葉淡淡的清香味依然縈徊於腦海中揮之不去。粽子的確是一樣美食,真是有些不捨得將它投到江水中去,平時吃也就算啦,端午節的那一天至少還是要投一個到江水中去的。以紀念兩千多年前抱石投江的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國家如韓國日本越南也把端午節作為重要節日來過,近年來甚至還出現了韓國向聯合國提出申請,爭著要把端午節作為他們國家的世界非物質遺產來保護的趣事。可見兩千多年前的屈原深受人們的敬仰和追思,既超越了時空也超過了種族。

農曆的兩千多年前的五月五日,滔滔的汨羅江畔,有一個人在披髮行吟,那就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著名的楚辭《懷砂》大概就是此時產生的。屈原憂國憂民,眼見昏庸的楚懷王聽信讒言,近奸遠忠,內惑於鄭秀,外欺於張儀,致使一個強大的楚國日趨衰敗。而自己滿腔的愛國熱情和救國主張卻不被重視,不忍看著楚國的滅亡,毅然抱石投入滾滾的汨羅江中。這是一個悲劇,是中華大地上兩千多年前的一個自治政權的不幸——但卻在中華民族乃至整個人類的文明史上豎立起了一座永恆的豐碑。如果楚懷王不是那麼昏庸,楚國政權當時能夠重視屈原的價值,採納屈原的主張,重新回覆屈原的工作,中國的那一段歷史也許就要改寫,至少秦國統一中國的時間要推後若干年。

屈原真是楚國的一個難得人物,既有辭賦之才,又有治國之能,徳行俱佳,在當時楚國的政壇上可以說是懷瑾握瑜,一枝獨秀。常言說的好,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屈原太出色了,必然會引起別人的嫉妒,受到讒言的攻擊是難免的。偏偏這位三閭大夫太不善於搞人際關係,上邊得不到楚懷王的信任,下邊得不到同僚的擁戴,中間又有王后鄭秀和公子子蘭作梗,這就決定了屈原在楚國的政治命運是不可能一帆風順的。不當官就算啦,既然不能‘安心留下來,’就不如‘瀟灑地走開’,不為他‘五斗米折腰’,回家種田去。然而,屈原就是屈原,‘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實際上是為國家的命運擔憂,這就是一個愛國者的優秀品質。昏庸的楚王被秦國的張儀所騙,既付出了背叛盟友的巨大外交代價,又沒得到秦國允諾的土地,怒而交兵還損失了八萬軍隊,再戰又輸掉了兩場戰爭,楚國的實力被大大的削弱了。屈原他實在是急了,忙返回都城向楚王上疏自己的張。但是,‘大廈將傾兮一木難扶’,‘天將亡楚,人復何為’?屈原的主張沒有被重視——楚國的政治大廈已經徹底的腐爛了。結果是楚懷王先不聽屈原的勸阻放走了狡詐的張儀,又不聽屈原的勸告出會秦王而不得歸客死他鄉。繼任的楚頃襄王比楚懷王更是昏庸有加。屈原徹底絕望了,楚國沒救了。當權者只圖苟且,為官者只圖安怡;爭權奪利,只圖既得利益,紙醉金迷,哪管國之安危。他不忍眼見自己熱愛的祖國土地行將被外軍的鐵蹄踐踏,不忍看到祖國的人民行將被外敵統治。在舉世混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孤獨中,寧投湘流,不隨俗流,毅然抱石投入滾滾的汨羅江中。

在當時那個諸侯紛爭的時代,每個明智的國君都在極力收羅人才以圖壯大本國的實力。以屈原之才如果也像蘇秦張儀之流那樣,遊諸侯,何國不容?然而屈原就是屈原,偉大的愛國者“其志潔,其行廉。”儘管受到打擊,遭遇了挫折,縱然絕望到抱石投江,也不會背叛生養自己的祖國和人民。相比之下,那些與屈原同時以及後世的所謂“俊傑們”,當祖國有難時,紛紛以“識時務”為遮羞布蓋臉,急匆匆地叛國求榮為虎作倀,是多麼的卑劣和渺小。

古往今來歷朝歷代究竟有多少高官顯貴?生前錦衣玉食,死時壽終正寢,死後卻只能肥壯他們墳頭上滋生的野草。而其中那些禍國殃民賣國求榮的,死後卻連肥壯野草的資格也沒有,只能腐爛成一堆臭狗屎,留下千古罵名,連他們的子孫都感到羞恥。只有熱愛人民的人才能受到人們的熱愛!

屈原是深受人民愛戴的,人們聞知屈原投江的訊息後,紛紛把糯米用竹葉包成石頭形狀的粽子煮熟後投入江中,以期把屈原懷中的石頭釋放掉,使屈原能從江水中浮現出來,也藉以希望江中的魚兒吃了粽子後不傷害屈原,人們劃上快捷的龍舟搜尋,希望能夠找到沿江而下的屈原。可以想見,當年的汨羅江邊人潮如湧,人們哭喊著屈原的名字,向江中投著粽子,飛快地划著龍舟尋找----屈原最終還是沒能找回來。年年的這一天人們包粽子划龍舟紀念屈原,這形成了習俗流傳到現在。屈原深邃的思想,屈原優美的詩作,屈原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一直並將永遠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

我國古代的忠臣歷來都把忠君作為首務,而真正的愛國者一定是深愛人民的,‘深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正是因為屈原關心民眾的疾苦,才能受到人們的熱愛。

春秋戰國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我國古代的`思想家大多出生於那個時期,出現的悲劇人物也不少。晉國的介子推和吳國的伍子胥,就都是受到國君不公正對待的人。伍子胥有功於吳國,只因提醒吳王應防備越國的進攻,卻被吳王夫差砍了頭,連個紀念的節日也沒有。伍子胥那不屈的靈魂只能化作滾滾的錢塘潮,年年農曆八月十八那一天來越國故都的城牆下討伐一番,以了卻生前的未竟事業,時至今日仍未止歇。介子推跟隨晉公子重耳一起逃亡,在重耳飢餓時甚至曾割股啖君,在重耳得到政權後賞賜功臣時卻被遺忘了,最後被善意地燒死在草木萋萋的綿山之上的柳樹下。紀念介子推的寒食節已經被絕大多數人忘卻了,寒食節的雞蛋也變成了清明節上孩子們喜愛的食物,清明節成了上墳燒紙悼念先人的紀念日,幾人還記得窗前插柳的起因和義意?唯有農曆五月五日的端午節不但和八月十五的仲秋節一起被列為我國的法定假日,還傳到了國外,成為深受人們喜愛的節日。只是不知道外國人過端午節是否也吃粽子,吃的粽子跟我們的是否一樣罷了。

人生苦短,滿打滿算量程不過百年。而人所要探索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正如屈原的楚辭所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人民需要和平幸福,國家需要安定統一。屈原肯定也不喜歡戰國時的紛爭和戰亂帶給人民的痛苦,大概只是覺得應該由楚國來完成統一大業罷了。楚懷王無能,屈原雖逢其時,未逢其世,這隻能是楚國人的不幸,也是歷史的無奈。然而屈原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思想永遠都是鼓舞我們中華民族子民奮勇上進的精神動力。物換星移時時變,屈原永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