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是怎麼過端午節的
導語:著年青人對傳統習俗文化的淡化,熱衷於過情人節、聖誕節時,一種對傳統習俗文化的懷舊情愫也在越來越多的人們心中生起,他們對傳統習俗文化充滿了濃厚的興趣。接下來為大家介紹文章,僅供參考!
貴州是怎麼過端午節的
隨著年青人對傳統習俗文化的淡化,熱衷於過情人節、聖誕節時,一種對傳統習俗文化的懷舊情愫也在越來越多的人們心中生起,他們對傳統習俗文化充滿了濃厚的興趣。
端午節就要到了,老貴陽的端午節有哪些講究和特色。帶著這樣的好奇,走進了貴陽一個個普通的人家。
貴陽人又把粽子叫粽粑。包粽粑,是端午節前最重要活動。農曆五月初,各家各戶就開始準備包粽子的原料了。糯米選用上好的,粽子葉一定要新採的,捆粽子要用粽子草,這樣包出的粽子才有清香味。把包好的粽子五個一組,二十個一提,放進大鍋里加水,用大火燒開文火煮上大約五、六個小時,這就是“han”粽粑。“han”也是最重要的一環,即使是包粽子的好手,也擔心這一關。如果煮出來的粽子完好,昭示一年的平安。如果粽子大部分散開,成了一鍋粥,或許就會有什麼不好的預兆,全家人都會緊張起來。
貴陽人包粽子是極為講究的,三角粽、枕頭粽,有梭有角,象模象樣。包出來的粽子,也是花樣品種繁多,白粽、肉粽、排骨粽、紅豆粽、洗沙粽、紅棗粽、蛋黃粽等,家裡面主事的女當家,還會悄悄地包上一兩隻特小粽子,然後又把小粽子包進大粽子裡,外表不露一絲痕跡,這樣,在百十隻粽子中,誰有幸吃到那隻“背兒粽”,就會有好的運氣。
老人們傳下來的話“端午吃個粽,一年到頭都不痛”、“端午吃個杏,一年到頭都不病”,於是,杏在端午這天,就身價倍增了。
紅汗菜、雄黃酒、黃鱔是端午節餐桌上少不了的。大人們用炒紅汗菜的湯汁,給孩子拌飯吃,將飯染成玫瑰紅,象徵吉祥平安。喝雄黃酒,驅邪去病。
端午節遊百病,這在貴陽端午習俗中,是最有特色的。一代代相傳下來,說在端午節這天,百草皆是藥,在郊外遊走,可以驅除疾病,大家便邀約到郊外遊玩,採些千里光、野菊花、車前草之類的草藥,拿回家煮上一大鍋藥湯,給小孩子洗澡、給老人泡腳,防病去邪,功效極佳。
菖蒲和艾蒿在貴陽的端午節也是不可缺少的,每家都要在門上掛一束菖蒲和艾蒿,用來避邪驅災。都說信則靈,端午節這天,在大街上到處可以看到手拿菖蒲和艾蒿行色匆匆的人。
在貴陽郊區,有未婚姑爺到岳父家“送端午節”的習俗。到了端午節,未婚的姑爺要帶上粽子等禮物,到岳父家,這就是“送端午節”。從前的人很看重這點,如果男方家禮數不到,女方家可能就會有看法了。
“癩蛤蟆躲端午”。民間有這種傳說,端午節這天,是看不到癩蛤蟆的,還果真如此。後來,這種說法延伸到如果在端午節這天找不著某人了,就用“癩蛤蟆躲端午”這句話來打趣。
"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端午節前,貴陽的天氣比較涼,過了端午,才算是開始熱起來。
各方各俗,貴陽的端午節雖然缺少了如划龍舟、祭屈原等大場面的氣勢,但也獨具特色。細細的品味,那粽粑裡透出的清香讓人回味無窮。
端午節的習俗
鬥草
漢以前不見鬥草之戲。(《歷代社會通俗事物考·尚秉和》)起源無考,普遍認為與中醫藥學的產生有關。遠古先民艱苦求存,生活單調,暇餘以鬥蟲、鬥草、鬥獸等為戲自娛,及至傳說的'“神農嘗百草”形成中醫藥學後,每年端午節群出郊外採藥,插艾門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收穫之餘,往往舉行比賽,以對仗形式互報花名、草名,多者為贏,兼具植物知識、文學知識之妙 清 金廷標 群嬰鬥草圖軸趣;兒童則以葉柄相勾,捏住相拽,斷者為輸,再換一葉相鬥。白居易《觀兒戲》詩云:“弄塵或鬥草,盡日樂嬉嬉。”
跳鍾馗
跳鍾馗、鬧鐘馗:自晉代以來跳鍾馗、鬧鐘馗,賜福鎮宅就是端午節和春節的重要內容。 鍾馗執劍祛邪圖懸掛鍾馗畫。最早的鐘馗畫,據說出自畫聖吳道子之手
後來,鍾馗畫漸漸走入民間,繪製鍾馗畫大都作於五月端午節這一天,或者端午節的前後幾天。到了清代,江南蘇、浙一帶的居民大都在農曆五月於大門或堂中掛鐘馗圖一月,以期驅邪除害、祛兇引福。
划龍舟
在劃龍船時,又多有唱歌助興的龍船歌流傳。如湖北秭歸劃龍船時,有完整的唱腔,詞曲根據當地民歌與號子融匯而成,唱歌聲雄渾壯美,扣人心絃,即“舉揖而相和之”之遺風。又如廣東南雄縣的龍船歌,是在四月龍船下水後唱到端午時止,表現內容十分廣泛。
掛草藥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它原因。通常將 掛艾草、菖蒲、榕枝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誌》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五毒
五毒如上所述,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
佩飾
舊時江浙一帶端午時婦女的一種飾物。一般用金銀絲或銅絲金箔做成,形狀為小人騎虎,亦有另加鍾、鈴、纓及蒜、粽子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