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彌兒第二卷讀書筆記
在《愛彌兒》第二卷中提到很多關於兒童的教育方法,我都贊同,但也有部分不敢苟同。本文是品才網pincai.com小編精心收集的愛彌兒讀書筆記,僅供參考!
愛彌兒第二卷讀書筆記
《愛彌兒》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篇關於人類天性的哲學論文,致力於探討關於個人與社會關係的政治和哲學問題;特別是個人如何在不可避免趨於墮落的社會中保持天性中的善良。盧梭描寫愛彌兒和他的家庭教師的故事,以說明如何教育出一個理想的公民。
盧梭(1712——1778)是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出生於瑞士日內瓦一個鐘錶匠的家庭,是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啟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盧梭的教育論著《愛彌兒》影響深遠,其他著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懺悔錄》等,都在社會上激起了巨大反響。
18世紀中葉,在法國興起了一場影響深遠的思想啟蒙教育運動,奏響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前奏曲。在這一運動中,以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犾德羅和愛爾維修等為代表的啟蒙思想家,從不同的角度揭露並抨擊了封建制度和教會統治的黑暗,提倡以理性的思想取代迷信盲從,以編纂百科全書為武器,宣揚新知識、新思想,探索建立資本主義社會思想、方法和途徑,這種思想啟蒙運動為自然教育思想的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而盧梭的《愛彌兒》的問世,標誌著自然教育思想的最終形成。
盧梭曾經當任過短暫的教師職務,這簡短的教育實踐引起了盧梭對教育問題的濃厚興趣,從此他觀察思考,遂於1762年完成了他構思20年、撰寫3年的教育名著《愛彌兒》。
有人將盧梭譽為教育上的“哥白尼”,久聞《愛彌兒》文筆異常優美,感染力極大,對其充滿了期待。在翻開這本書籍之前,這麼一位偉大的人物撰寫的鉅著應該需要意志來啃,甚至還需要翻閱一些文獻來輔助才能讀得懂,不想,從第一頁起,從字裡行間之中,從始至終都好像是與一位睿智的、崇尚自然的,極其隨和而對待兒童生命的成長又極其嚴謹的老者交談,他是那麼深情地講解,猶如山巒疊翠的森林中潺潺流淌的清泉在浸潤你的心田,給了深深的啟迪。
愛彌兒是誰?
“愛彌兒”是十八世紀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盧梭所“孕育”的一個集“哲學、教育、文學”三位於一體的天才“孩子”。
愛彌爾是盧梭自然教育思想培養出來的“自然人”——一個理想的孩子, 愛彌兒身上,閃耀著盧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光芒。
遵循自然
盧梭認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須遵循自然,順應人的自然本性。他在《愛彌兒》開卷即寫道,“出自造物主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裡,就全變壞了。”“如果你想永遠按照正確的方向前進,你就要始終遵循大自然的指引。”在盧梭看來,人所受的教育,來源不外三種,或“受之於自然”,或“受之於人”,或“受之於事物”。他認為順應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為人最重要的自然權利就是自由。
盧梭聲稱:“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夠得到的東西,只做他喜歡做的事情,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只要把這個原理應用於兒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種教育理。”因此,他要求要尊重兒童的自由,讓兒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動的可能和條件,並在教學過程中採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學方法以適應兒童的身心發育水平和個別差異。
愛彌兒第二卷讀書筆記
盧梭的《愛彌兒》要求打破教育要以成人的能力和需要為標準的傳統,在教育史上掀起餓一場影響巨大的革命。盧梭從他的哲學觀出發,主張對兒童進行“自然教育”,培養資產階級王國的“新人”,即自然人——愛彌兒。他主張兒童接受自然教育、勞動教育和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教育。因此,她塑造的愛彌兒,既有哲學家的頭腦和判斷力,又有勞動者的體格和手藝,而且還有高尚的品德和博愛仁慈的胸懷。
首先,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和學習的特點,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不要依從學生要求什麼就給什麼,而是要給他們所需要的。還要適當地讓學生經受挫折,因為勇於面對挫折將會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課。如果處處對孩子呵護有加,他們只會成為溫室裡的花朵,永遠不會獨立成長。
其次,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學會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做到因材施教。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讓孩子順著其“天性”發展呢?孩子就像一張白紙,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將在白紙上留下烙印,這一筆下去,到底是錦上添花還是塗鴉一片,值得每一位教師深思。因此,我們應該慎重對待與學生的交流與溝通,讓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受到自然的錘鍊。
最後,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充分認識教育應該遵循兒童成長的自然規律。著名教育學博士李鎮西教授說:“一個優秀的教師一刻也不會忘記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這就要求我們要用兒童的眼睛去觀察,用兒童的耳朵去傾聽,用兒童的心靈去感受。因此,我們要深刻地理解兒童、尊敬兒童,根據兒童的身心特點實施不同階段的教育,充分調動兒童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從而促進學生的生動、活潑和主動地發展。
愛彌兒第二卷讀書筆記
摘要:“為了不追逐幻想,我們就不能忘記怎樣才能使我們適合於自己的環境。在萬物的秩序中,人類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應當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分配每個人的地位,並且使他固定於那個地位,按照人的天性處理人的慾念,為了人的幸福,我們能做的事情就是這些。”
關鍵詞:兒童教育、自由幸福、教師職責、
在老師的推薦下,我有幸看了《愛彌兒》。它是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盧梭的重要著作,講述了愛彌兒從出生到長大進入社會的過程。看完全本書,我最感興趣的是第二卷,不知道是由於它講的是兒童階段,還是其他原因。兒童,是個很特別的群體,天真爛漫。盧梭說,“人生當中最危險的一段時間是從出生到十二歲。”有人說,兒童是個危險的群體,既有行動力,又有破壞力,並且還擁有《未成年人保護法》。在我看來其不然,我喜歡且羨慕兒童。在《愛彌兒》第二卷中提到很多關於兒童的教育方法,我都贊同,但也有部分不敢苟同。
盧梭在第二卷中提出許多關於兒童教育的觀點。“只有自己實現自己意志的人,才不需要借用他人之手來實現自己的意志;由此可見,在所有一切的財富中最為可貴的不是權威而是自由。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夠得到的東西,只做他喜歡做的事情。這就是我的第一個基本原理。只要把這個原理應用於兒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種教育的法則。”
首先,“自然教育法”是盧梭教育理念的一個核心觀點。“自然教育”的觀點,就是讓我們按照兒童的自然天性進行教育。這在當下也是很流行,如現在的專家都呼籲要重視孩子的特長,發揚孩子的特長。現在的藝術院校都很熱門,他們所招的就是有特長的孩子。但我們也要清醒的認識到,我們現在的形勢也有違背盧梭的“自然教育法”的。我們發現了孩子的特長,有些可能是強加的特長,然後把孩子天天送到各種培訓班。這已經是在抹殺孩子的天性了,真正的“自然”是順應孩子的天性。“當我們看到野蠻的教育為了不可靠的將來而犧牲現在,使孩子受各種各樣的束縛,它為了替他在遙遠的地方準備我認為他永遠也享受不到的所謂的幸福。”【1】盧梭在當時就看到了現行教育的弊端,孩子沒有了真正的童年。現在的孩子只是在完成父母的心願,為讀書而讀書。
其次,盧梭是典型的西方教育學者,他也提出要鼓勵孩子,培養孩子的勇敢精神。他舉例說到,如果一個孩子哭,只要他在哭,我就不到他那裡去;他不哭了,我馬上就跑到他的身邊。不久以後,他呼喚我的時候就將採用停止啼哭的辦法,或者,要哭也至多隻哭一聲。這是西方大多數父母的做法,但在中國就很少了。現在中國的國情是獨生子女很精貴,是全家人的寶。所以,在現在的中國更應該提倡這種教育方法,只有經歷風雨才能見彩虹。“當我們受傷的時候,使我們感到痛苦的,並不是所受的傷,而是恐懼的心情。”【2】的確,我們成人都是這樣的,更何況是孩子。“他正該在這樣的年齡開始學習勇敢的精神,在毫不畏懼地忍受輕微痛苦的過程中,他就會漸漸學到如何忍受更大的痛苦了。”【3】如果真的愛孩子,就應該讓他在大自然的規律中成長,用小傷卻換取以後的成熟與幸福。“從自由中得到的益處可以補償許多的小傷。”【4】
然後,“有些人是過分嚴格,有些人是過分放任,這兩種情況都同樣是要避免的。”【5】適度的懲罰制度對孩子的發展史至關重要的。對一個犯了小錯誤的孩子,我們應該冷靜,語氣溫和的指出他的錯誤,有必要時,也讓他接受些小小的懲罰,如,幫同學打掃衛生。對有進步的孩子,或做好事的孩子,我們要提出來表揚,並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如何來確定自己的措施是否適度,那要看你當時的具體情況。每個孩子都是純真的,有錯現在糾正還來得及。古話說,“從小偷針,長大偷牛。”一定的懲罰措施,可以使小孩得到教訓,以不再犯。
最後,盧梭的“性本善”論,“本性的最初的衝動始終是正確的,因為在
人的心靈中根本沒有什麼生來就有的邪惡。”【6】他認為世界一切都是和諧自然的,人性都是善良的。我們都羨慕孩子的天真,羨慕他們無憂無慮的生活。我們成人也是性本善的,只是由於要在現行的社會中保護自己,所以才用虛偽來掩蓋內心的善良。這才出現了生活中,老人暈倒在街上而眾人只是圍觀卻不去攙扶的現象。我國最近在題公民教育,其目的也是要發揚人本善的精神。兒童是進入成人的一個前提階段,是有思想的人,在這懵懂的階段,一定要加強性本善的教育。
這本書第二卷中也提出了許多對教師的.建議。我本來也是師範專業,以後也想從事教師工作,所以對盧梭的建議進行了總結。
一、“為人要仁慈,這是你們的頭一個天職”。【7】作為教師,肯定要心胸寬廣,和藹可親。要尊重兒童,不要急於對他作出或好或壞的評判。兒童最崇拜的人,除父母以外就是老師了。我們都希望自己的老師仁慈,所以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做到。孔子說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教師不應該毀掉孩子純真的童年,而是應該使其絢爛。
二、“你要特別注意,切勿教孩子學會一套虛假的客氣話,因為這種話可以讓他在需要的時候當作咒語,使他周圍的一切都聽從他的意志的指揮,使他可以立刻得到他想要的東西。”【8】兒童記憶很好,當他採用一種方法得到想要的東西后,他以後也會採取相同的方式。要儘量用可以感覺得到的事物去影響他,則他所有一切的觀念就會停留於感覺;使他從各方面都只看到他周圍的物質世界;不這樣做,他準是一句話都不聽你的,或者對你所講的精神世界就會產生一些荒謬的概念,使你一生也沒有辦法替他們消除。
三、“要按照你的學生的年齡去對待他。”【9】兒童就是兒童,成人就是成人。我們不能拿對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兒童。一個小孩子所接受的這種簡單的觀念,是可能使他產生種種天真爛漫的想法的,所以,千萬不要當著他的面談論他的天真的言行,即使要談,也不要讓他發覺。如果孩子們還不懂得你所講的字眼,就不宜於拿你的功課去教他們。如果他們沒有獲得真正的觀念,他們就不會有真正的記憶,因為我認為僅僅保留一些感覺是不能叫做記憶的。千萬不要對他採取命令的方式,不論什麼事情,都絕對不能以命令從事。也不要使他想象你企圖對他行使什麼權威。因材施教,才是正確的教法。“不要對你的學生進行任何種類的口頭教訓,應該使他們從經驗中去取得教訓;也不要對他們施加任何種類的懲罰,因為他們還不知道他們的錯究竟是錯在什麼地方;也不要叫他們請求你的寬恕,因為他們還不知道他們冒犯了你。由於他們的行為中沒有任何善惡的觀念,所以他們也就不可能做出從道德上看來是一件很壞的、而且是值得懲罰和斥責的事情。”孩子是無邪的,不要嚇到他們幼小的心靈。真心交流,換位思考,可以使你的教育工作開展的更加順利。
四、“你要記住,在敢於擔當培養一個人的任務以前,自己就必須要造就成一個人,自己就必須是一個值得推崇的模範。”【10】兒童的模仿學習能力很強。教師就應該是學生模範,是學生學習的榜樣。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做事方式以及各個方面都對學生有著耳濡目染的作用。我們都要做一名有良好師德的教師,嚴格規範自己的言行。也不要把你自己的過失推諉給別人:孩子們固然要受到他們耳濡目染的壞事的敗壞,但同他們受你的教育不善的敗壞相比,在程度上還是要輕一些的。“熱情的老師,你要保持純樸,謹言慎行。只有在防止別人對你的學生施加影響的時候,你才能採取行動,我以後還要不斷地重複這一點;如果可能的話,就連有益的教育也加以拋棄,以免把有害的教育授予他們。”這是盧梭反覆叮囑的。
五、“我們只主張我們的學生從實踐中去學習,我們寧可讓他們為人忠厚而不願他們有一肚子的學問;我們並不勉強他們老老實實,以免他們弄虛作假;我們並不硬要他們作出這樣或那樣的諾言,以免他們不打算遵守他們的諾言。”【11】謊言有兩種:一種是就過去所做的事情撒謊,一種是就將來承擔的義務撒謊。孩子們所做的一切許諾,其本身就是無效的,因為他們的見解有限,只能看到眼前的情形,所以當他許下諾言的時候,他們是理解不到他們所許諾的事情的。他們一會撒謊,他們也就會做這樣或那樣的諾言,因為他們心裡所想到的只是怎樣擺脫現時的困難,所以凡是在眼前不會產生什麼影響的手段都是可以採用的:他答應在將來做什麼的時候,實際上是空話,他的想象力還處在懵懵懂懂的狀態,還想象不到他這個人在兩個不同的時候的情景。
六、“年輕的老師,我勸你採取的方法,在你看來是難以實施的,那就是:不按照成規來管教你的學生,要放任無為才能一切有為。我承認,這個辦法不適合於你的年齡,而且在開始的時候既不能顯示你的才華,也不能提高你在他們父親的心目中的身價,但這是唯一能夠取得成功的方法。如果你不首先培養活潑的兒童,你就絕不能教出聰明的人來。”【12】我們不能強迫孩子,要讓他們的思維儘量發散,,這樣才能更好的發揮他們的才能。天才一般都是有自主學習的權利的,甚至有的是沒進學校學習。再此,我不是要學生不上學,而是要教師開明些,不要死板,頑固不化。
七、“要從事一門職業,首先就要有從事那門職業的工具;為了有效地使用這些工具,就必須把它們作得堅固耐用。為了要學會思想,就需要鍛鍊我們的四肢、我們的感覺和各種器官,因為它們就是我們的智慧的工具;為了儘量地利用這些工具,就必須使提供這些工具的身體十分強健。所以,人類真正的理解力不僅不是脫離身體而獨立形成的,而是有了良好的體格才能使人的思想敏銳和正確。”【13】盧梭十分重視體育鍛煉,在他看來身體很重要。是的,我也這麼認為。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我們都是依託身體而存在的。兒童的抵抗力不及成人,這就更需要加強鍛鍊。教師要合理安排學生鍛鍊的時間,不能讓過多的作業擠壓了鍛鍊時間。
八、“教他說話的時候要聲調勻稱而清楚,要咬清音節,要吐字準確而不故意做作,要懂得和按照語法規定的重音和韻律發音,要有足夠的音量,讓人家聽得清楚,但是絕不要把聲音提高到超過需要的程度。”【14】這是作為一名教師最基本的要求。在廣袤的中國土地上,還是存在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使用方言的現象。這不僅不利於只是的傳授,也會影響孩子未來的發展。所以,現在的師範生都必須有普通話等級考試二甲的證書。
“童年的美之所以比成年的圓熟更能引起我們的沉思,就是因為它有這種迷人的魅力。”【15】我們也都看到了童年時期的美好,但我敢苟同盧梭對孩子的一些教育理念。
盧梭說過,“在童年時候這種自由會受到體力柔弱的限制、、、、、、如果一個人的需要超過了他的力量,這個人即使愛怎樣做就怎樣做,他也是得不到快樂的;生活在自然狀態中的孩子就是這個樣子。”【16】在我看來不是這樣的,快樂不一定是肉體上的,精神上也可以很快樂。如果一個孩子身強體壯的,然而自尊心遭受很大的打擊,你還會認為他是快樂的嗎?再有盧梭提到,“最初幾年的教育應當純粹是消極的。它不在於教學生以道德和真理,而在於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惡,防止他的思想產生謬見。”【17】教育本身就應該是積極的,用積極的精神去影響學生,從而使之更加樂觀對待人生。“不論什麼季節,孩子頭上戴的東西要少,甚至不戴任何東西。”【18】我很不能理解他的這句話,如果說是鍛鍊孩子,那也不至於拿健康來開玩笑啊?夏天穿短袖,冬天帶帽子,這是遵循自然規律的。我認為,衣食要遵循生理變化而變化,不能一成不變。
我們作為成年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也許有的很開心,也許有的很模糊,也許有的很黑暗、、、、、、但我們都回不去了,現在要做的就是為別人創造一個美好的童年。等到兩年後畢業,我也不知道我將前往何方,有可能是去小學任教。所以,作為師範生的我感到壓力很大,擔心自己給不了真正美好的童年給孩子。現在的教育倡導德育,但真正實施的有幾個學校呢/?“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為了一切的孩子”,中國的教育改革之路任重而道遠。
參考書目:
【1】、【2】、【3】、【4】、【7】、【16】《愛彌兒》第二卷 第一節
【5】、【6】、【8】、【9】《愛彌兒》第二卷 第二節
【10】、【17】《愛彌兒》第二卷第三節
【11】《愛彌兒》第二卷 第四節
【12】《愛彌兒》第二卷 第六節
【13】、【18】《愛彌兒》第二卷 第七節
【14】《愛彌兒》第二卷 第九節
【15】《愛彌兒》第二卷 第十節
愛彌兒第二卷讀書筆記
盧梭認為,“我教給我的學生的,是一項需要在很長的時期中刻苦學習才能學會的藝術,而這種藝術,你們的學生準定是學不到的;這項藝術就是保持其無知的狀態,因為任何一個人所有的真實學問歸根到底只是那麼一點點。可是我,我只是幫他準備能夠用來獲得學問的工具。”
大多數老師總是充當一個教書匠的角色,他們不懂得變通,一味地將知識灌輸給學生。殊不知這種種學問相對於學習這門學問來說,都太淺薄了。一個人即使再博學,他的知識也是有限的。如果作為一個老師,只知道將知識傳授給學生的話,那麼這必將是一個不合格的老師。老師的神聖職責即在於教會學生學習,教給他們自己發現問題的方法以及從自我學習中獲得新知的能力。對於一個成功的老師來說,學生明白了自我探究的要義,學會了從已知推及未知從而發現新知,那麼這將是一個成功的學生了。我贊成盧梭的這種觀點,因為他站在科學學習的高度審視了學生和老師的關係問題,也闡明瞭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不論老師占主導地位還是學生居主體,一個核心問題是不容質疑的,即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中心,教師充分發揮引導作用。這一點盧梭其實在第一章就已經擺出自己的觀點了。他一直認為教師更應該稱為導師的原因大抵意在此。人是有主觀能動性的,但是很多學生意識不到這個問題或者說,沒有一個引導者的角色幫他發掘自己的潛能。這個時候,如果出現一個導師指引著他,相信他會愈加的豁然開朗。由此我想起了孔子在《論語》中說的話:“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朱熹逐字逐句解此章,憤者,必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未開其意。發,未達其辭。物之有四隅者,舉一可知其三。反者,還以相證之義,復,再告也。)兩位中西方哲思者雖各有各的教育思想,但在引導,啟發學生學習等方面卻有共通之處。其核心思想都是教師充當一個引導者角色,如盧梭所說,“幫他準備能夠用來獲得學問的工具”。由此我們可見,只有“授之以漁”,才能使學生獲得真知。否則,任何知識一旦不能隨著時間發展變化而完善補充,就會變成無用的,甚至是有害的知識,而對於學生來說,也就不能給他們帶來什麼提升或益處。
盧梭還提到,“艱苦的生活一經變成了習慣,就會使愉快的感覺大為增加。而舒適的生活將來是會帶來無限的煩惱的。”他提倡讓孩子在最為“自然”的環境中成長,比如強調體育鍛煉,“為了使孩子有結實的肌肉,就得養成勞動的習慣,這樣才能使他養成忍受痛苦的習慣,為了使他將來受得住關節脫落、腹痛和疾病的折磨,就必須使他歷盡體育鍛煉的種種艱苦。”我覺得這其實是一種“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思想。一個孩子只有經受得住風霜雨打,才能頑強的成長起來。溫室裡的花朵是無法接受大自然的考驗的,一旦離開了溫室的庇護,就會隨時面臨死亡,病痛的危險。我們所教育出來的孩子,必然是要能自信獨立,堅強勇敢地面對生活的。一切的引導和管束,都是為了使其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成為一個不用依賴任何事物的人。所以“先苦後甜”這種法則,適用於一切兒童教育乃至成人教育。只有經歷了苦,孩子才會珍惜甜的生活,明白這樣的生活是多麼來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