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觀後感

歌舞青春的觀後感

歌舞青春的觀後感

《歌舞青春》講述了英俊帥氣的校籃球隊隊長特洛伊與容貌甜美的優等轉學生加布裡埃爾共同成就歌唱夢想的故事。我們一起來看看相關文章吧。

歌舞青春的觀後感

在我的心目中,美國是一個融合了最保守的價值觀念與最激情的青春的國家。

美國的創造力來自於兩方面,一是清教徒文化所倡導的虔誠信仰,努力奮鬥的立國理念,二是基於他獨特的地理與歷史造就的年輕積極的心態,假如這兩方面缺少了其中的一個,美國都不會是今天我們見到的這個樣子,缺乏信仰,創造力會變成邪惡的智力,少了青春,會喪失人的理想主義。

美國的魅力就在於他向世界所展示的一個新的,年輕的,充滿自信和活力的夢想,而這夢想的基石就是信仰與創造。

一個人沒有信仰會墮落,沒有勤奮就流於空談。

按照被歐洲藝術電影慣壞了的文藝青年的標準來看,典型的美國校園喜劇非常--傻,俗氣,幼稚,而談到青春,總會想起四百下,死亡詩社,大象,或者牯嶺街之類。上述影片是屬於非主流的知識階層的反思作品,而歌舞青春這類電影則是典型的商業娛樂電影,體現了美國主流價值取向的,並且可以為世界上大多數觀眾所接受並且喜愛的電影,作為一個普通的觀眾,在一部電影裡看到了純潔的愛,飛揚的青春,快樂的故事,看到了真,善,美,難道這還不夠嗎。

漂亮健康的姑娘小夥子,歡快風趣的歌舞,明亮鮮豔的色彩,原來青春是這樣美好而簡單。

籃球,戲劇,科學競賽,年輕人之間那種純潔的情愫,真摯誠實的友誼,勇敢追求心中的夢想,不畏懼邪惡堅持鬥爭直到成功,難道這不是一個年輕人本應有的理想嗎。

我想我們年輕的朋友已經忘記了青春本該有的摸樣,甚至從未有過真正的青春。

我的青春在哪裡?

在乏味的課本中,在永遠做不完的作業裡,在補習班的禁閉中,在教室沉悶的空氣中,在父母功利式的愛中,在老師的謊言中,在家長的抱怨中,在虛擬世界的暴力發洩中,青春就這樣消逝了。

每當我走在街上看到那一個個戴著眼鏡的豆芽菜或者肥胖的男孩們,看到被醜陋的校服掩蓋的沒有美麗與色彩的女孩子們,我就感到很悲傷。

難道這就是我們的教育想要塑造的人?

我記得一次做公車忽然聽到背後一個稚嫩的聲音在無比內行的談論某處的一個樓盤,我驚訝的回頭看了一眼,那說話的`男孩子至多10歲。

一箇中國的孩子很早就懂得了,人是要考慮將來的工作與房子問題的,就是說除了錢和吃之外,沒有什麼可以為之奮鬥的,也沒有什麼值得重視的,自然除了這兩樣也沒有可以相信的東西。

有人說,當代青年如何叛逆如何狂熱,其實我倒認為,叛逆是假,務實是真,狂熱是表,空虛是內。

一個人在青年時代,沒有點理想主義或者夢想是奇怪的,一個人在少年時代不單純是難以讓人理解的,因為青春的魅力就在於天真與理想,天真的眼睛可以看到世界的不完美,理想主義是人類進步的途徑,一個有青春氣質的民族總是世界上最富於進取與朝氣的民族。看到日本青年在內蒙植樹,美國青年在非洲做義工,甚至連被許多人認為叛逆的安吉利娜朱麗做慈善,我就感到作為一個曾經的中國青年的恥辱,那並非是金錢充裕做理由,我們這裡的富家子弟又在做什麼呢,這不是錢多錢少的問題,是信仰的問題。

現在的人們最喜歡標榜自己的非理想主義,如何自我,其實我在裡面看到的不是真正美國式的獨立與自由,個性的飽滿,而是典型的中國式的老成精明所體現的陰鬱與嘲弄的混合,這裡面蘊涵的與其說是反抗,不如說是妒嫉妒,嘲弄一切的結果最後也只是否定人本身。

都是炒作,都是為了錢。

中國的每一代青年都有被一種被欺騙的感覺,這並不是法國大革命後勒內式的頹唐,也不是維特式的愛情煩惱,更不是美國青年對物化社會麥田式的決絕,中國青年總是被所謂的權威和偶像所左右,陷於狂熱,最後就有一種被欺騙後強烈的自甘墮落和報復一切的仇恨,這是一種被當作工具後沒有支付足夠的報酬的氣憤。而每個時代最激烈的憤怒都不是來自貧苦的底層人,而是沒有得到好處的文人。

讀書為做官,做官為發財。

那些駭人聽聞的頭懸粱錐刺骨的苦讀神話其目的,無非是這個。

所以為了明天的物質利益可以犧牲今天的,只有一次的,美好的青春。

不好好讀書將來要飯---這個就足以扼殺一個人的童年,青春,還有生命中一切美好的東西。

所以,近代中國的啟蒙者都讚美青春,因為他們都感到了老大帝國的老人個性,傳統教育對青春的殘害,一箇中國人是用青春來兌換老年為數不多的時日的,不怕老,只怕死,而青春,青年是不畏懼死亡的,那些人試圖用未來虛幻的物質利益來欺騙青年,用虛無主義來腐蝕理想,就是害怕青年中國,年輕的中國,他們害怕的,是年輕人們的信仰。

無論在多少方面應該指責,我還是欣賞恰同學少年的中流擊水,糞土當年萬戶侯的氣魄,青春就是理想,就是革命,就是信仰,就是行動。

對愛情嚮往,對友誼的選擇友誼,對大自然的熱愛,對歡樂的追求,對知識與理想的執卓,這一切都應該是發自你的內心,而不是強迫或者利益的交換,這部電影就是要說明這個道理。

美好的東西都是簡單的自然的,青春就應該自由,奔放,熱情,單純,人生畢竟只有一次,唱歌吧,起舞吧,聽從你靈魂的聲音吧!

歌舞青春的觀後感

《歌舞青春》在十年前大獲成功,並拍出第二、三部,贏在夠青春活力,歌曲好聽、舞蹈好看,演員養眼。

去年看過《華麗上班族》,當時看的時候總覺得在電影中穿插唱歌,總有種奇怪的感覺。覺得特別突兀,對歌曲也並不十分喜歡。但是對於《歌舞青春》的製片方迪士尼而言,這個問題處理得非常厲害,不愧是百老匯文化滋養下的藝術土壤,不愧是在各種動畫電影中推出成功的載歌載舞形式的迪士尼。

《歌舞青春》裡面所有的歌舞,都非常貼合當下的環境,或是喧鬧處的集體群舞,或是僻靜處的內心獨白,或是男女感情昇華中極具推動力的深情對唱。歌和舞,對於氣氛的烘托、情節的推動、情緒的渲染、個性的塑造都起到了極好的作用。女主角是個典型的學霸,第一次被推上臺的時候是忸怩不安的。男主角是風雲校園的灌籃高手,對歌舞表演亦是非常陌生。然而當兩人開始對唱時,突然就開啟了內心那部分的渴望,突然就覺得跟對方如此投緣如此心意相通,於是越唱越釋放,越唱越開朗,越唱越動人,感染了所有聽眾,也感染了他們自己。

情節的確是簡單的,故事的確是理想化的,然而亮點已經足夠突出了。男女主角雖然都是初出茅廬,但青澀中對情感的表達都非常到位,在小小誤會後的和解,相互間眼裡閃爍的淚光熠熠動人。配角們也各自出彩,不論是咆哮的教練,還是誇張的戲劇老太太,還是尖刻嫉妒的女二號,黑人籃球小子、天才科學社社長,都性格鮮明,頗有看點。於是這樣就足夠了。於是這部電視電影獲得了艾美獎,於是三部《歌舞青春》成為了一代青春片的代表力作。

據說十年之後,迪士尼將重啟這個IP,在美國繼續大範圍海選新人,籌拍歌舞青春4。那就一邊回顧這首經典的片尾曲,一邊期待又一批新鮮熱辣的歌舞青春少男少女們吧。

歌舞青春的觀後感

大學快要畢業了,號稱老宅男也已經有一年了,基本上在論壇或者各個群裡晃盪時也都是以老男人自居了。

於是把王家衛翻來覆去地看,還研究杜琪峰和韋家輝聚首以後的神探保留了怎樣的風骨又出了什麼突破,看完羅曼史、雙食記以及大丈夫之後還裝模作樣地想要反思一下男女的所謂情感。

白天出去曬骨頭的話,估計能蒸出純正的酸腐味道,做出地道的醬豆腐。

二十二歲是人生的第一次衰老。

衰老的原因不是你的身體在向你抗議,而是未來撲面而來使你忘記了一直年輕著。

我一直很詆譭好萊塢的那些青春喜劇的存在意義,看到開頭就能猜到結局,男女主角長得夠不夠你的審美觀成了能否支撐看完一部的唯一理由,尤其是裡面的誇張做作又全無技巧,對於一個生理年齡20+觀影年齡10+的人折算做羞辱。

上星期去一個哥們屋裡玩,他給放了一部美國的青春性喜劇superbad,他放的時候如是說:“看的時候,想一想,可以重溫高中時候的心情和那種青澀的年月,真是感慨萬千。”且不管他如何文青上身,至少他沒說錯。

我們在衰老,心裡。有時候看一看那種歡騰激越為了開心而開心的電影,才會忽然想起來自己離某一個歲月其實還不是那麼遠。

美國的高中生活和中國終究是不同的,然而好像並沒太大影響,大家都在做著一樣的事情,努力成為焦點又期望擁有自己空間,喜歡漂亮的姑娘卻又不明白什麼叫做相處。

一部終篇連一次正式的接吻都沒有的青春劇,簡單全無技巧,青澀朦朧,但莫名其妙能勾出記憶。

記憶裡的那個年月,不會被抹去,只是沒人會想要時時記起。

看這部電影,想起怎麼在學校上課時努力寫好一封給喜歡的人的信,想起怎麼幫朋友做前哨讓他們順利逃出學校約會而不被老師發現,想起翻過一面牆去打籃球喊著傳球傳球時奔跑甩出的汗水,想起要和一群人一起努力做好一件事情,把大家聚在一起笑呵呵地問我們現在要有一個行動有沒有興趣?

還記得初吻麼?還記得第一次牽手麼?還記得第一次對視時會羞怯是的心情麼?或者不要那麼具體,還記得第一次忽然有一種少了什麼又多了什麼的情緒麼?

記憶開始由彩色變成黑白,很大程度上是緣於失去了一同回憶的人,好比我為其掩護使之能夠避開老師眼目離校約會的人,現在也許在跟另一個毫不相干的人戀愛,以前的那個已經是以前了,我便不能指望與其一同回憶。

這樣的事情太多了,也許當初大家的生活都是一起的,那麼多交集和共同的時間,但是有一天,記憶變成了每個人自己的,而不再是大家的,大家這個詞出現的時候,伴隨的永遠是老男人骨子裡的傷春悲秋。

在這樣的時候,在某一個半夜,一個老男人,看到一部講述年輕的電影,恍惚將片中各色角色的臉換成曾經記憶分明的那些面孔,在再也沒有人跟他一起回憶曾經美好的時候,跟著一部其實與己毫無關係的電影,回到了過去,開啟了回憶。

很廉價且簡單卻難得又值得唏噓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