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應電影觀後感
《蝴蝶效應》電影講述伊萬(艾什頓·庫奇 飾)在小時候經歷了一系列糟糕的事情,損壞了他原本完美的人生。在童年可怕記憶的折磨下,伊萬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醫生鼓勵他把發生的事情一件件詳細記下來,但是事情變得越來越糟糕。對於該電影,你有何觀後感呢?
蝴蝶效應電影觀後感
看完後,我的第一感想是,只有不來人世,才能讓所有人幸福。但接下來就有了疑問,我們可以選擇不來人世嗎?即使我們也如電影主人公埃文那樣擁有回到過去的超能力,我們能改變上帝的旨意而不出生嗎?我想,這應該不是此片的主題思想吧。那麼,這部影片要揭示的含義是什麼?為什麼取名蝴蝶效應?
我們可以看到,回到過去改變其中某個細節,人的命運就會發生不同方向的改變,即人的一生會因當年一點點不經意間細枝末節的改變,從此走上不同岔口,不能回頭。這應該就是此片命名為蝴蝶效應之原由了。但影片的意義並不限於對蝴蝶效應這一混沌學理論的說明,它似乎隱含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想讓現狀變得更好,並有機會從過去不如意的地方重新來過,結局是否可以如你所願變得完美?影片似乎也給出了答案:在一種假設有悲慘結局的時候,試圖從開始來改變它們,往往會事與願違,導致更加悲劇化的結尾。這應該才是本片的主題思想吧。
人生有無限可能性,我們只能經歷這無限可能之一,我們總認為如果過去不怎麼怎麼樣,現在就會過的更好一些,但事實往往是,如果過去真的不那麼樣,你的一部分目的達到了,卻可能有更糟糕的事情發生在你自己或你周圍人的身上。因為你不是上帝,你無法讓事情完全按照你所設立的方向去發展,就算你有回到過去的超能力,你仍然無法將未來引向你的設計藍圖,無法準確地控制命運的方向。在你為達成某個意願而欣喜的時候,總會有另一種遺憾在等著你,永遠會有你預料不到的事情發生。因為,總有蝴蝶翅膀的意外扇動,除了上帝,沒有人能把握住這個。
蝴蝶翅膀的偶然扇動,會帶來千里之外的颶風,一個細節的改變,就可能帶來完全不同的命運。如果我們無法預知或避免何時何處的蝴蝶會扇動翅膀,我們也就無法預知或避免生活中的哪些細節會給我們帶來巨大的改變。所以我們要相信,存在就是合理的,現在的你和你所周遭的一切,就是最好的。別懊悔哪個人生路口你曾走錯,因為曾經做出的每一個選擇,都是當時時空背景下無數前因和無數細節混合產生的結果,有其無可更改的必然性,這也是上帝為你命運做出的最好安排。別幻想改變過去會更好,接受現實往前走,總是強於沉迷在改變過去的幻想中。
我們的存在都會影響到周遭的人,而周遭人的存在也會影響到我們,這正如聖經上的話:萬事互相效力。你很難說哪一種影響是好的,哪一種影響是壞的。每一個人的`命運都是因果相疊,環環相扣,所以不要過於引咎自責,也不要試圖結局完美。既然我們無法選擇不出生,那就把一切曾經發生和即將發生的,都當成一種必然而欣然接受吧,往前看,少回頭!因為改變過去,或許會讓今天變得更糟,而珍惜現在,才可能讓明天變得更好!
蝴蝶效應電影觀後感
題目是廢話,人生可以重來嗎?顯然不能,如果可以重來,那麼世界可能沒有宗教了。宗教都講來世,如果人生可以重來,要來世幹嗎?
在電影《蝴蝶效應》中,男主角可以藉助日記修改人生,讓人生重來。遺憾的是,無論他如何修改,總是有意外的事情發生,使得人生偏離了他希望的軌道。一句話,無論他如何回到過去,讓人生在某個時刻再次啟動,總是不完美的。好像,我們電腦出點小毛病,就重啟吧,重啟後發現,小毛病還在,只是不是原來的而已。
看著男主角的人生一次又一次的重來,好像輪迴一樣,我又好笑又驚恐又期待。好笑於電影的荒誕,驚恐於人生再次修改後的不可預測,期待於完美人生誕生。可是期待到最後,落得是男女主角擦肩而過,非常落寞。
小說《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開頭就說:如果我們的生命的每一秒得以無限重複,我們就會象耶穌一樣死在十字架上一樣被釘死在永恆上。模仿這話,我說:如果我們的人生的每一次可以修改,我們就會象西西弗滾動巨石來回于山坡一樣被刻畫在宿命上。因為人心是不足,修改了人生之後,不會容易滿足的,一定修改又修改,重來再重來,於是來回奔波於過去和現在之間,幻想修改出完美人生,最後不能,如電影裡的男主角。不宿命嗎?
人生的魅力在於過去無法修改,如同下棋,落子就要無悔,而走錯一步,全盤皆輸。每個偶然的事件,經過蝴蝶效應的放大,都可能造成對人生不可彌補的影響。問題呢?我們無法預知那些事情會產生好的蝴蝶效應,那些不是。
人生的魅力也在於未來是無法提前被揭開。阿里巴巴的CEO馬雲說:我從來不做計劃,因為最嚴密的計劃也不能預測未來的發展。於是當日子一張一張撕下來時候,有人幻想明天的好運,有人憧憬明天的希望,每個人會努力奮鬥。因為人生不可重來讓你再次起跑。每個現在生活在不幸中的人也充滿希望,因為人生的底牌沒有揭開,誰知道明天不會沒有良好的蝴蝶效應誕生?
但是,如果人生可以重來,那麼每個人不會這麼熱愛人生,一定都會更加疏懶,更加漫不經心,更加無所謂,心想:錯了沒有關係,再來。那麼世界可能更加槽糕。幸好,人生不可重來。我也認為,人生就這樣很好,雖然,我活得不是很風光很成功。
佛家說:生活是什麼?生活是活在眼前,不是過去,也不是未來。多想過去徒生悔意,多想未來流於幻想,所以享受現在吧。不虛度每個現在,勝過讓人生重來千百次。
蝴蝶效應電影觀後感
《蝴蝶效應》這部電影看過之後,給了我很大的震撼。我會從兩方面去描述我的感受,一是從電影的外部,另一個是從劇情。
為什麼電影名要取做《蝴蝶效應》呢?我一直帶著這個疑問去看這部電影。但是電影看完了,對劇情瞭解清楚了,我對於這個問題還是沒有得到很好的解答。於是,不得不借助百度來求得答案。蝴蝶效應是氣象學家洛倫茲1963年提出來的。其大意為:一隻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煽動幾下翅膀,可能在兩週後在美國德克薩斯引起一場龍捲風。其原因在於:蝴蝶翅膀的運動,導致其身邊的空氣系統發生變化,並引起微弱氣流的產生,而微弱氣流的產生又會引起它四周空氣或其他系統產生相應的變化,由此引起連鎖反應,最終導致其他系統的極大變化。此效應說明,事物發展的結果,對初始條件具有極為敏感的依賴性,初始條件的極小偏差,將會引起結果的極大差異。蝴蝶效應在社會學界用來說明:一個壞的微小的機制,如果不加以及時地引導、調節,會給社會帶來非常大的危害,戲稱為 龍捲風 或 風暴 ;一個好的微小的機制,只要正確指引,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將會產生轟動效應,或稱為 革命 。
原來這裡是把男主人公比作了蝴蝶,蝴蝶煽動一下翅膀,就會引起一場龍捲風,就是隱喻了男主人公透過自己的日記回到童年,一個小小的改變,看似微乎其微,但是13年後,卻使身邊所有人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就是對 蝴蝶效應 這個專業術語的很好解釋。
這部電影是在2004年就上映的。6年前美國就可以創作出這麼震撼人心的電影,然而反觀我們國內的電影呢?中國有句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古話: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這句話告訴我們大家應該學會珍惜時間,因為時間流逝了就再也不會回來了,這世上唯一買不到的就是後悔藥。然而,在生活中,經常聽到人們在抱怨,要是可以重新來過該有多好;要是可以重新來過,我會怎麼樣怎麼樣 這部電影,導演就是抓住了這一點,設計了男主角透過日記回到從前,然後改變那時的情境,想讓事情向著好的方向去發展,但是總是事與願違這樣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在情節上具有創新性,打破常規,因此具有很大的新引力,看完這部電影,我不禁感嘆,這就是中國電影與外國電影的差距。為什麼他們就可以想出這麼好的構思,拍出這麼棒的電影。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跟教育有關。我國的教育,重要的就是告訴人們是什麼的道理,然而美國的教育從小就是帶領他們去探討為什麼的道理,更多的是注重他們的創新思維的培養。近幾年,我國的電影有了很大的發展,不斷有好的電影出爐,但是電影業是一條漫長的路,我們還需要不斷努力。在教育上的改變就是以後應多注意孩子們創新思維的發展,在根本上做出轉變。
下面我將從電影的劇情去講自己的感受。
在故事開始的時候,就為後面的情節埋下了伏筆。當我們看到男主人公躲在桌子底下,很惶恐的寫下 如果任何人找到這個,那就意味著,我的計劃不起作用,並且我已經死了。如果我能以某種方式回到這一切的開始。希望所有這些能夠挽救她 這段話的時候,我覺得自己的腦袋是懵的,總感覺好像漏看了一個環節,因為這不像是一部電影的開始應有的情節。因此在這裡就產生了很多的疑問, 男主人公為什麼這麼害怕,為什麼要躲起來,為什麼要寫下這段讓人看不大懂的文字 隨著故事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問題產生了。面對小男孩Evan一次又一次的短時性失憶,不禁想問 難道他在精神上有什麼故障嗎? 看到幾個小孩調皮引發的命案,不禁想到這樣的小孩,長大以後會是怎樣的命運呢?看這部電影,真的很辛苦,如果不是老師讓我們一起看的話,我想我真沒有信心可以把它堅持看完。看這部電影,我有好多好多的疑問,暫時都得不到解答;而且中間的情節怎麼都好像脫節了,聯絡不上。Evan跟他的爸爸面對面坐著,很平和的談話,可是鏡頭突然一閃,Evan的爸爸死死的掐著他,然後說 他必須死,這是唯一的方法 。難道Evan的爸爸有精神病,不然的話,為什麼會住在精神病醫院。可是,是什麼使得一個父親可以下此毒手,想要掐死自己的親身兒子?一個有一個的疑問接踵而來 .
在電影中,男主人公藉助日記回到過去改變人生,讓一切重新來過。而且影片也是圍繞我們最關心的親情、友情、愛情而開展的。當事情發展不好的時候,Evan就寄望於日記,希望透過日記回到過去,改變未來。因此,這就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Evan小時候會一次又一次的短時性失憶,為什麼之前的情節會脫節,原來那些消失的記憶是成年的Evan回到過去的行為。由於Evan還處於兒童期,沒有長大這些經歷,因此不會有這段記憶。可是,無論他回去多少次,都只是徒勞,因為每一次人生在最後都會出現意外,親人、朋友、愛人總會有受傷的,凡事都不會盡善盡美。
這就是我們現實的生活,沒有完美的結局。在生活中,我們總是希望一切可以重新來過,如果世界上有後悔藥賣,我們希望可以回到故事的開始,自己重新匯出人生的舞臺劇,讓它向美好的方向發展。如果有一次回到過去的機會,由於現實的缺陷,後面又會產生不如人意的事情,那到時又怎麼辦呢?難道像電影的主人公Evan那樣,讓一切重新來過?那麼我們的人生將是怎樣的呢?不斷地在過去與未來之間往返,永遠後悔,永遠再來過。Evan在往返了幾次之後,選擇回到了生命之初。在母親快要分娩的時候,他將自己扼殺了。在沒有他的世界裡,家人、朋友、愛人都生活得很好,一切都是那麼的幸福。這就是故事最好的結局,所以我覺得,我們不要總是抱怨生活不如意,不要總是想著回到過去,因為我們現在的生活可能就是最好的。昨天是今天的過去,今天是明天的過去。昨天的生活,對我們來說已經有遺憾了,已經無可挽回了。現在唯一能做的,是不要讓今天再成為明天的遺憾。
你沒有生命線,你不屬於這個世界 這是電影中那個巫婆對Evan說的話。聽到這話後,Evan的母親哭了,哭的很傷心,因為Evan是她的第3個孩子,前2個孩子都流產了,Evan的出生對讓她認為這是一個奇蹟。讓我們再回到電影的末尾,Evan選擇在母親的肚子裡扼殺了自己,不要讓一切悲劇發生。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假象呢:在Evan前面的那兩個孩子,是不是同他經歷了一樣的命運,最後都做了一樣的決定,就是扼殺自己?這也許就是那3個孩子的宿命吧!不禁感嘆這3個孩子的偉大,為了家人、朋友、愛人的幸福,犧牲了自己。
《蝴蝶效應》確實是一部很精彩的,很有內涵的電影,使人產生很多的想法,發人深省。
蝴蝶效應電影觀後感
很多人想回到過去,即使是對過去的眷戀和對現實的遺憾,若有後悔藥,那便是最緊俏的藥物。偶爾看到這部電影《蝴蝶效應》,講的是埃文試圖一次次回到過去,透過改變一些小事來來製造蝴蝶效應,給戀人、朋友和家人帶來更好的生活。
想回到過去,那不僅是你我奇思異想的迸發,更是科學上研究的課題。我一直在想,回到過去中的這個“過去”只是一種指代,指代的是用時間表徵的一種狀態,或者所有物體執行的一個臨界點。我們知道,世間萬物都在運動,這些運動的狀態或者模式被我們用時間記錄,時間本是個虛擬的東西,沒有過去的現實,也沒有未來的永遠。一切都只是在變化之中,所以四維空間理論用時間來代替一個維度,這個提法當然應該有所保留。
回到這個想法,簡單的“回到過去”,要實現它,必須具備三點要素:一是所處環境要回到過去,萬事都要回到所謂的“過去”那個臨界點;二是我們要融入這個相對的環境中,也就是說我們回到過去之後不能只能“觀看”,還應能親自參與活動;三是我們應該還有當下的意識,也就是說我們應該保留“現在”的所有思維,包括記憶,只有這樣,才能算是真正意義的“回到過去”。
電影中埃文透過日記和錄影片段這樣的媒介從精神中回到過去,轉而實現整個人的穿梭。這些當然是虛擬的。現實中,要實現以上所說的真正意義上的“回到過去”,就要面對一個難題,就是怎樣實現身體(環境)與思維的分離逆向運動呢?萬事萬物都在運動,或者說都在按照我們的時間概念向前運動,若然要回到過去,看到感知到實現到過去的事物,就必須讓這些事物向“後”運動,也就是逆向運動。在科學上雖然還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理論上來講,既然有正反物質,正反運動也應該是存在的。只是我們沒有找到或者無法感知。但是問題來了,前提是我們能夠實現這種逆向運動,但是我們要感知,就必須讓頭腦繼續順向運動,至少要停止逆向運動。否則我們即使靠逆向運動回到過去但無法感知,就像我現在回到了5歲,但我的所有思維記憶全部停留在當時,我只能感到一切都沒有變化,因為我還是在於周圍的環境一起按照時間前行的方式做順向運動的。只有差異,人們才會感覺得到這種變化。“回到過去”,終究還是一個不可能的事實。而且還存在祖孫悖論,這讓個人與環境撕裂運動的做法相當不夠科學。
當然,大千世界還是無奇不有,正所謂空間上的奇點或者叫做蟲洞,或者存在的層層重疊的空間(平行宇宙)也許能夠實現這種運動,讓我們在空間層疊之中回到過去運動的某點,但是那時應該有一個當時世界的“我”和現在世界的“我”,而無法做到取代,因而還是無法改變那個我的客觀的事實(也許能夠影響)。另外一種就是旁觀。可以想象,未來的科學發展到可以在相對密閉的空間之外實現逆向運動,這樣我們可以回到過去,但是隻能是個旁觀者,因為空間的特性我們無法感觸感知過去的空間,只能不被知曉地在世界的某個角落看花開花落了。也許,你的身邊就有這樣的未來人(GHOST?)。也許天空的那點點圓盤就是未來的物體了,透過空間上的漏洞偶爾顯露真身。
埃文失敗了,他註定不是這個世界(空間)的人,回到其他的空間所做出的種種努力或許能夠相對地留在那個空間,但是終究他還是選擇了死亡,不給任何人帶來傷害和無謂的改變,這樣或許才能不破壞我們知曉的宇宙規則,或許在冥冥之中就註定了我們一切想法被所處時代帶來的狹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