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朗讀者》第七期觀後感
董卿表示《朗讀者》中的“朗讀”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我們要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並感動於他們讓觀眾遇見了大千世界。關於這檔節目你有何觀後感呢?以下是PINCAI小編收集的央視《朗讀者》第七期觀後感,僅供大家閱讀參考!
央視《朗讀者》第七期觀後感
這期的主題詞——告別,非常應清明節,但是告別其實有好多種,印象最深刻的是作家曹文軒說的,文學作品寫了多少年,其實就是一篇文章,那就是“生離死別”。
關於告別,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正如董卿所說,有些時候,告別是主動的選擇,有些時候告別是被動的承受,她說,那我們如何面對告別呢?面對告別最好的態度就是好好告別。
告別意味著新的開始,有了告別,我們才知道人生是值得珍貴的。
這期正好處於清明期間,讓人不由得會想念逝去的親人們,而好幾個朗讀者也正是送給他們死去的親人們。
第一個朗讀者是姚晨,她朗讀的是魯迅的文章,“阿長和《山海經》”,送給那些生命中萍水相逢卻給過我們溫暖的人們,是呀,萍水相逢的過客在我們一生當中會經歷很多很多,很多人走著走著就走丟了,走散了,或許你都想不起來你們最後一次見面是什麼時候了,但是“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或許是對這種關係的最好解讀吧!
第二個朗讀者是清華生物系的高材生程何,中度抑鬱症患者,她現在從事的是音樂劇譯配的工作,和她一起朗讀的是北大中文系畢業的劉陽,他們共同朗讀音樂劇“我,堂吉訶德”,年輕時就應該為自己喜歡的事努力一次,他們做到了,送給他們已去另一個世界的朋友——羅穎珊。
第三個朗讀者是曹文軒,他是華人世界第一個獲得國際安徒生文學獎的中國人,他是北大教授,他朗讀他的作品“草房子”片段,送給他親愛的父親,他說沒有父親,他就不可能走入北大,不可能走向文學道路,不可能坐在美麗優雅的董卿女士面前來談告別,告別無處不在。
他說告別有好多種,但是訣別是最讓人難以接受的告別,與親人的死別最讓人難以接受又不得不接受。
第四個朗讀者是演員李立群,他朗讀的老舍的作品“我的理想家庭”我想會是好多人的理想吧!
他說理想的家庭必將在理想的國度內。說到生死,印象深的一點是他和兒女們說的“如果奶奶走了,就磕頭,不要哭,讓奶奶安安靜靜的走”,他將來走的時候兒女們也這麼做就好!
第五位朗讀者是演員張國強與參與馬裡維和部隊的官兵代表們,男兒有淚不輕彈,但是此情此景下連演員張國強都哽咽難語,每一個官兵都是好樣的。
在與他們的聊天中,他們說到,每個人走之前都做好了回不來的準備,真的是視死如歸啊。他們一起朗讀的是西蒙諾夫的“等著我吧”,送給他們犧牲的戰友亮亮,看著他們的敘述,聽著他們的面臨的環境,真的想一想在生死麵前還有什麼大事呢?
最後一位朗讀者是作家王蒙,他說告別有兩種,一種是時間的告別,一種是空間的告別,每一種告別我們只有面對,八十多歲的老人,看慣了生死,見多了生死,更容易想的開。他說雖然告別會給我們帶來痠痛的體驗,但是也會豐富著我們的生活,面對告別,好好珍惜活著的每一天!他朗讀的是“明年我將衰老”,送給他故去的妻子以及他們的三個孩子。
整個這期節目看下來,讓我們對於告別有了更深刻的體驗,告別其實無處不在,所以看淡生死,好好活著就是我們面對告別最好的態度。
猶記得這句話“人世間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別重逢,每一次再見都可能是再也不見!”所以告別真的是無處不在,有些人走著走著就散了,有些人走著走著就走丟了,有些人走著走著就忘了,人世間過客有之,至親有之,知己有之,不管是什麼樣的關係,好好珍惜彼此在一起的時光,因為“下輩子我們無論愛與不愛,都不會再見”。
今天正好清明節,天氣也都在為人們的思念渲染著氣氛,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我們都要學會告別,與過去的自己,與已故的親人,與所有消失的一切告別,有一句話叫做“向死而生”,以前一直不懂,這期節目看下來,我懂了,那就是在告訴我們雖然明知道死亡是我們的必經之路,雖然每個人都不可能活著離開這個世界,但是我們依然可以笑對生活,依然要學會告別,依然要從容面對。
告別是一段結束,也是一段開始,所有的告別,不管我們接受也好,不接受也罷,它都會發生,面對告別的最好的態度就是好好告別,因為有可能每一次再見都會是永別。
逝者已逝,只留下生者長相思,多少年來,已經見過很多的生死,尤其聽到同齡人的事更是讓我覺得活一天我們都在賺一天,活一天我們都要好好的過一天,或許這就是活著的意義吧?
為什麼活著呢?為了不枉我們來過這個世界一次,為了好好的體驗一場,為了好好的學會告別,為了我們的豐富的精彩的人生!
生命對於每個人都只有一次,誰都沒有重來的機會,告別無處不在,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在與過去的自己在告別,隨時隨地都可能經歷親人的告別,沒有任何辦法能阻止這一切的發生,七情六慾,喜怒哀樂唯有我們自己去體會,去感知。這就是活著的意義。
今天這個節日也是我們很好的對孩子死亡教育的契機,中國人避諱死亡,但是死亡誰也無法逃避,與其躲躲閃閃,不如坦然面對,不然有一天你讓他如何面對親人的離去?
清明寄哀思,從容去告別,願生者珍惜,願逝者安息!
央視《朗讀者》第七期觀後感
該節目在4月2日播出後,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據申海霞介紹,申亮亮生前所在連隊官兵集體收看這個節目。
河南這位英雄的事蹟登上《朗讀者》!聽完後董卿和觀眾淚奔
申亮亮生前照片。
節目播出後,申海霞的朋友、親人都為申海霞的父母和她點贊,認為他們表現得落落大方,也非常堅強,讓全國觀眾看到了申亮亮親人的高尚精神境界。
申海霞在現場說給弟弟話的話,讓包括董卿在內的好多人都淚流滿面。對於這段話,申海霞說,她沒有作任何準備,都是她想說給弟弟的真心話。也正因為是真心,所以感人。
申海霞說,雖然一想起弟弟就很難受,參加這個節目,心情很難過,但也很欣慰,國家沒有忘記亮亮,社會上的很多人沒有忘記亮亮。
不少網友在央視《朗讀者》欄目的微博中留言。網友“林夕夢一冬珠戀”說:“祝福亮亮的父母健康安好!沒有太陽的後裔,只有龍的傳人。”
據瞭解,申亮亮已被吉林省評為2016年“感動吉林”人物。
3月31日,在溫縣烈士陵園,社會各界群眾自發祭奠申亮亮。申海霞說,他們家人也會去祭奠申亮亮,但想靜靜地、不被打擾地和亮亮說說話。
據申海霞介紹,明晚央視三套播出的清明專題節目,也將講述申亮亮的事蹟。
央視《朗讀者》第七期觀後感
你若要喜愛你自己的價值你就得給世界創造價值
——題記
有人說,閱讀一本書就是同書的作者進行一場精神上的交流,那麼聽一個人朗讀,便是在聽朗讀者訴說過去的故事。
最近,我看了央視大熱的一檔節目《朗讀者》,節目中的嘉賓在朗讀著一篇篇優美的文段,同時也帶來了他們各自的故事。他們來自各行各業,聆聽他們故事的同時也讓我得到了一點啟示。
最讓我深受感動的`是許淵衝老先生。許老先生是一位翻譯家。他的成就可以用“書銷中外百餘本,詩譯英法唯一人”來概括。這句話乍聽起來好像並不稀奇,但真正去了解卻讓人大為驚歎。他是迄今為止唯一個將《詩經》翻譯成英文法文的人。他還將《楚辭》、《唐詩三百首》、《牡丹亭》等中國古代詩詞作品翻譯成了法文。2014年8月2日許老榮獲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的“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是首位獲此殊榮亞洲翻譯家。
來到《朗讀者》這個節目的時候,他已經96歲高齡了,滿頭銀髮,看上去精神矍鑠,從他的言談舉止中可以看出他仍然對生活充滿著熱情。雖然快成百歲老人了,但他的心卻是年輕的,感情是充沛的。回憶起70多年前的往事,並朗誦詩歌時,仍激動得熱淚盈眶。我彷彿看見,這個白髮蒼蒼,滿臉皺紋的耄耋身體裡有一個朝氣蓬勃的靈魂正滿懷激情為我們朗誦。
許老不僅精神上像個年輕人,在他的翻譯事業上也仍然保持著年輕人的拼搏精神。他已經獲得了翻譯界的最高獎項,又是這般高齡,按說早可以頤養天年。但他沒有,許老還正在翻譯《莎士比亞全集》,並計劃在一百歲之前翻譯完成,也就是四年之內還要翻譯30本書。為了搶時間,跟時間賽跑,他現在每天工作到凌晨3.4點鐘,這是一般年輕人也很難做到的。用他的話講就是白天不夠用,向夜晚借幾點鐘。他開玩笑地說;“我現在是能活一天算一天,不敢奢求。”
歌德說:“你若要喜愛你自己的價值,你就得給世界創造價值。”許老已經為這個世界創造了一筆巨大的文學財富。但他仍爭分奪秒,永不停息,儘可能多地去翻譯更多的作品,是因為他無比的熱愛自己的事業。翻譯對他來講是一種別人無法剝奪的精神上的快樂,是他自己喜愛的價值。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許老就是這樣的學者。
由許老我不禁想到了魯迅先生,先生患了肺病。醫生囑咐他要多休息,但他仍不停地努力工作。別人認為他不在乎自己的身體,他解釋說其實並不是這樣。他知道自己不可能長壽,想要在有限的時間內為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在我的腦海裡,魯迅先生和許老的影子重疊了。他們都是高尚的人,是無私奉獻的學者,他們都喜愛自己的價值,並且,用這價值給社會創造出精神的寶藏。我們也會銘記這些閃閃發光的名字。
如果我們想要自己的一生回想起來還有一點價值,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的話,那麼就讓我們現在開始努力學習,完成學業,以便我們長大後能為社會盡可能多地創造價值。